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体育与健康_呵护你的心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体育与健康_呵护你的心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呵护你的心灵》教学设计一、课前自测:《心理健康自我评价》测试。

(附自测题目)教师活动:课前提前下发《心理健康自我评价》测试题目,并要求在上课前学生完成测试题目并统计出得分,提醒学生测试务必独立完成、无需进行交流。

学生活动: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课前自测,并统计出得分,等待老师上课公布结果。

学习效果评测:为了避免曝露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此评测应该是老师单独检查或问询学生的测试完成情况,这样可以起到保护和爱护学生的目的。

二、课的导入:通过关于健康的理解话题,引出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1.教师活动:提出健康的概念,引出心理健康的话题,由此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公布课前关于心理健康的测试结果,引导学生对照自己的测试情况。

2.学生活动:积极回答老师关于“什么是健康”话题的提问,可以是参考教材或者是讨论归纳。

在老师公布关于心理健康的测试结果后,积极的对照结果,找出自己可能存在的问题。

三、课的基本部分:了解常见心理障碍的种类,学习运用常见的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

1.了解常见心理障碍的种类:(1)神经衰弱:主要表现有易疲劳,注意力、记忆力减弱;头晕头痛,心慌、食欲不振;情绪不稳、自控能力减弱;睡眠障碍。

成因是持久的精神紧张,工作学习的压力,与人的个性相关。

(2)焦虑:主要表现有内心紧张、焦虑、有不适感、感到恐惧、有不安全感。

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容易疑病,难以集中精力;常产生恐惧性预感,预感到自己和他人的不幸。

诱因是过度的内心冲突所引起,主观感觉紧张或有不愉快的预感。

(3)抑郁:主要表现有情绪低落,社交活动减少;自我评价下降,内心矛盾,有轻生念头。

沉湎往事,易伤感;懒散乏力,对工作学习缺乏信心;躯体症状:头痛、头晕、耳鸣、胸闷等。

成因是生活中的挫折引起强烈而持久的消极情绪,往往与个人的生活事件有关。

(4)强迫障碍:包括强迫障碍和强迫行为。

强迫意念有强迫回忆、强迫疑虑、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对立思想;强迫行为有强迫计数、强迫洗涤、强迫性仪式动作。

成因主要是因任务的增加、压力的增大而引起的。

(5)恐怖障碍:包括处境恐怖、社交恐怖、物体恐怖。

曾经有过创伤性体验,现又遇到类似的事件从而引起恐惧反应;突发社会事件、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压力大等也能诱发。

教师活动:分组布置研究学习任务,讲解常见的心理障碍的类型,主要从表现和成因上讲述,最后通过随堂测试引导学生对心理障碍类型有进一步的了解。

学生活动:根据老师的分组,积极开展讨论,完成研究学习;对于随堂练习积极的回答。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讲述法,提问法等。

学习效果评测:主要是设置抢答的问题,对于小组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评测,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习运用常见的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

(1)自我放松训练:主要有腹式呼吸法(深呼吸)、想象放松法、全身肌肉松弛训练法。

主要作用:对预防或减缓紧张、焦虑、愤怒、恐惧等情绪非常有效,有助于恢复体力、消除疲劳、稳定情绪、振作精神。

(2)音乐放松:音乐能影响人的情绪,曲调和节奏不同的音乐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

实践证明,音乐放松对于预防和消除心理障碍有着重要作用。

(3)认知调节法:通过改变不良认知,给自己以积极的评价,矫正不良情绪反应或心理障碍的治疗方法。

步骤:第一步是保持清醒的头脑,并把想法记录下来;第二步是评价自己想法的消极或积极的程度;第三步对自己的认知评价进行调整,用积极的替代消极的认知评价。

(4)系统脱敏:是一种行为矫正技术,也称交互抑制法。

对消除恐怖障碍、强迫障碍和焦虑倾向等心理障碍有非常好的效果。

步骤:建立恐怖(或焦虑)等级层次;系统脱敏训练;进行放松训练;按等级层次进行脱敏。

(5)自我暗示法:是通过针对自我的积极向上、轻松自如、情感丰富的语言进行暗示,借助于想象思维,诱发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使自己保持稳定的情绪,从而消除不良心理,产生良好的心理激励与平衡作用。

注意暗示语应尽可能地具体、简洁和肯定,并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

(6)体育锻炼调节法:有助于日常精神压力的转移,使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改善。

常参加体育锻炼对控制焦虑、抑郁症状有积极的作用。

可以从事跑步、跳绳、健身操、散步、集体运动等。

教师活动:讲解常用的调节心理障碍的方法,在自我放松方法讲解中,插入了一个想象放松体验,引导学生积极的体验,获得放松的感觉。

学生活动:跟随老师的讲解,积极的听讲和思考。

在体验想象放松环节,能够彻底投入其中,跟随着老师的设置想象的环境进行放松。

在六种调节方法的学习过程中,要加入平时自己或同学学习和生活中的体验,并能够对照起来,争取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讲解法,体验法、情景教学法。

学习效果评测:通过学以致用环节的问题,按组别依次回答,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及时反馈。

四、结束部分:1.小组评价:选出本节课的优胜小组并给予奖励。

2.课堂小结:本课我们一起分析了不同心理障碍的症状及诱因,共同探讨了防治心理障碍的常用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掌握了心理障碍的处理方法,希望这些方法对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有所帮助。

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

学情分析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最关键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里,他们的心理状况从不成熟到成熟,从未定型到定型,经历着急剧的变化,其个体内部以及个体与外界之间产生了很多矛盾与冲突,非常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甚至患上各种心理疾病。

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青少年学生生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却常常忽视心理的健康。

学校或家庭每年只检查身高、体重、近视及有无身体疾病等生理指标,对学生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如自卑、嫉妒、社交恐怖、学习焦虑等)重视不够。

这种情况在高中生中非常明显,尤其是高一的学生,入学时间不长,有的学生还没有完全的适应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更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障碍,应该及时的加以引导和消除!效果分析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明显而且恰到好处,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也发挥的非常明显,表现为能够积极的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合作探究效果也非常不错。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对健康的认识,重视了心理健康的问题,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自己和同学更好的进行指导,对不良情绪能够及时疏导,预防了常见心理问题的发生,保证有一个身心健康状态去投入学习和生活中。

教材分析本课的教材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季浏先生主编的《体育与健康》,课题是第十三章《呵护你的心灵》。

本课的关键词是‘心理障碍’,基本部分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常见心理障碍的成因和表现,属于了解内容;第二部分也是本课教材的重点,讲述预防和消除常见心理障碍的方法。

在课的基本部分,除了一定篇目对重点内容阐述外,还配有相关的插图和漫画以及名人名言等,可以说是图文并茂,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有一定的帮助。

评测练习本节课的评测练习主要有心理健康的自我评价、常见心理障碍类型的随堂练习及常用预防和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运用。

其中的自我评价测试,对于课的导入有非常重要的引子的作用;随堂练习设计有抢答环节,对于分组探究学习效果有进一步的强化作用。

练习设计较为合理,效果显著。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较为合理,教学流程一气呵成,教学效果较为显著。

学生了解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能够正确的判断常见的心理障碍的具体表现和成因,基本掌握预防与消除几种心理障碍的具体方法。

美中不足有以下几点:1.对于全体学生的学习氛围的调动能力有待于提高,有小部分同学听课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认真的听讲和思考。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把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这样的一个目标。

2.上课用语需要雕琢,出现几处随意的讲解词,包括个人的普通话可能是略有紧张的缘故,语音不是很准确,需要进一步练习和提高。

3.应该更多的让学生参与研究学习,共同探讨回答问题或则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方面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自己也是收获颇多,对于同行老师的点评也是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会潜心研究,走进学生,争取给每一位学生最好的正能量的引导,使每一位学生能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课标分析伴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心理健康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青少年是祖国和家庭的未来,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最新《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有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本课就是从心理健康方面着手的,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的。

你在学校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挫折,也许会给你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由此可能产生一些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

心理上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根本没有予以重视,或没有信心去解决。

为了不让你的心灵像陆地缺少植被一样慢慢地荒漠化,不妨打开你的心灵的窗户,用你的激情、智慧、自信驱散心理上的困惑,为拥有健康的心理扫除障碍,创造人生的辉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