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的亮点:
1.紧扣课程性质,突出学科特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应给予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
如第五节课中教师设计了画面中秋的环节,就很好地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与转化。
2.关注生活体验,突出学科意识。
品社课的学习与孩子的生活是紧紧相连的。
新课标正在试验阶段,新课标中更加突出了孩子的生活,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培养道德认知。
有时候孩子在课堂上反应很沉闷,教师就要反思一下,是不是教学内容与孩子的生活脱节了。
3.关注学习方式,突出人文意识。
如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多元的价值观,学生的认知会出现冲突。
教师要善于引导,多利用同学之间的事例来做榜样。
4.关注课堂评价,突出育人意识。
品社课评价的核心是“帮助”,教师不要盲目地夸大其词的去评价。
如“聪明”、“漂亮”这样的词不能轻易
加在孩子的身上,因为这些是需要天赋的,不是每个孩子都可能拥有的。
无形中还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所以评价必须恰如其分,以激励为主。
同时还要鼓励社会参与评价,家长参与评价。
老师的任务不是推尖子,而是育人。
存在问题:
1.教学设计不够精细。
一堂好课一定是优质高效的。
必须经过复杂、细腻、系统的准备。
只有做好了设计才能成功地驾驭教学。
教案中都缺少了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学的起点,我们需要找到孩子原有的知识基础,找到新知识能够达到的标准,找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即已知----未知之间的区域“能知”。
千万不要照搬教参,灌输式告知。
学情分析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
2.教学设计没有抓住核心知识。
概念性的东西必须要强调。
如什么是交通设施,教师在教学中都没有强调。
概念性的知识是解决教学难点的关键。
3.活动的实效性研究不够。
如课堂上有不少教师都设计了学生活动,让学生制定活动方案。
但是具体能不能实施,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应如何
安排。
这些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
如果实施不了就不要安排。
建议:
1.课件应成为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变成孩子学习的工具。
让课件不仅仅是资源,而成为一种动态的活动。
2.合理取舍教材。
发现不当的地方要敢于做出自己的决定。
3.板书不可过于简单。
板书是教师回顾文本内容的线索。
4.要注意相关知识的连贯性。
要有回顾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