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语言对于人类社会具有哪些方面的作用

(1)语言对于人类社会具有哪些方面的作用

(1)语言对于人类社会具有哪些方面的作用?结合个人实际具体谈谈你的认识。

答:两个功能:一是交际工具,二是思维工具。

意义:没有语言,人与人之间法沟通,彼此无法交流思想,联系就会中断,社会就无法进行生产活动,社会就会因此而崩溃。

可见,语言对于人类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为什么说语言是社会现象?为什么说语言是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有没有阶级性?谈谈你的看法。

答: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没有人类社会,就没有语言,人类社会的社会无所谓语言。

所谓社会,是指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地域中、说同一种语言、有共同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人类共同体,即一般所说的部落、部族和民族。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语言,同时社会的变化也给语言以极大的影响。

总之,语言同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

语言不但是社会现象,而且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作为社会现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社会现象可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在类,任何一种社会现象,要么虱于经济基础,要么属于上层建筑,而语言既不属于经济基础,属于上层建筑,这两者的变化都不会从本质上影响语言。

所以,从本质上看,语言是人类共同的交际工具,不分阶级、阶层,一视同仁地为全社会的成员服务,没有阶级性,具有全民特点。

语言没有阶级性。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作为社会现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社会现象可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在类,任何一种社会现象,要么属于经济基础,要么属于上层建筑,而语言既不属于经济基础,属于上层建筑,这两者的变化都不会从本质上影响语言。

所以,从本质上看,语言是人类共同的交际工具,不分阶级、阶层,一视同仁地为全社会的成员服务,没有阶级性,具有全民特点。

(3)为什么说语言是符号?语言符号和一般符号有什么不同?答:符号是由形式和意义两个部分构成的结合体,形式和意义的结合完全由社会“约定俗成”,而不是他们之间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从本质上语言也是一种符号,也有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具有符号的一切特点。

在所有符号中,语言符号是最重要、最复杂的一种。

语言符号是由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构成的音义结合体,有其自己的任意性和线条性。

(4)为什么说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特点?请具体展开谈谈认识。

答:所谓任意性,是指语言的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语言食物中毒的任意性仅指语言产生时具有某种任意性成分,那时用什么语言形式表示客观事物是任意的,或者说是偶然的,但是一定的声音形式一旦和一定的意义内容联系在一起,约定俗成了,得到了社会全体成员的认可,那么它就具有强制性,社会的全体成员都得这样用一个相对固定语音表示某个事物,个人无权更改。

符号的任意性是指单个符号音与义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方言的,符号的组合就不是这样任意的了,而文化证可以解释的了。

(5)什么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有什么作用?举例说明。

答:组合关系就是符号与符号组合起来的关系,也就是在一个结构中的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比如“吃”可以同“米饭、面条、馒头、东西”等组合出“吃米饭、吃馒头”等,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组合关系,组合关系反映了人类语言单位组合的规则。

聚合关系是指语言链条同一位置上具有相同作用,互相能够的符号之间的关系。

例如“吃米饭”,其中的“吃”可以用“做”替换,“米饭”可以用“馒头”替换,“吃”和“做”之间的关系就是聚合关系,聚合关系体现了语言单位的功能类别,凡是具有聚合关系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的功能。

作用:语言的组合关系说明了语言结构的规则,语言的聚合关系说明了替换规则。

组合规则使得语言符号的结构呈现出有序性,聚合规则为句子的生成提供了无数的可能,大大简化了语言系统。

如果语言中只有组合而没有聚合,没有可替换的同类,每一个句子都必须是新的组合关系,那么语法规则将不计其数,难以掌握。

因此,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的两种根本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地位。

(6)举例解释词根、词缀、词尾、合成词、复合词、派生词,并说明词缀和词尾、合成词和派生词的不同。

合成词:合成词是由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

根据构词语素的特点,合成词可分两类:一类是复合词:完全由几个词根语素按一定规则构成的词就是复合词,词义由两个语素的意义复合构成,所以叫做复合词。

例如汉语的"思想、学习、黄瓜、大豆、胆怯"等,英语的如"snowwhite、makeblieve、makegame、earthfall、friendship、motherland"等。

一类是派生词:由词根语素和词缀结合构成的词就是派生词。

派生词的意义是在词根语素意义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词缀有的在词的前面,有的在词的后面,有的前后都有词缀,词缀往往表示意义或功能上的类化。

例如汉语的派生词"老师、阿妈、作者、读者、路子、石头、盖儿、慢性、客气、深化",英语的如"friendless、friendly、rewrite、writer、reset、impossible、business"等。

英语unkindly、汉语的"非霸权主义"、"反革命者"是前后都有词缀构成的派生词。

(7)什么是语法意义?什么是语法形式?二者关系如何?举例说明。

答:语法意义与词汇意义相对而言,是语法单位在组合中所产生的意义。

语法形式相对语法意义而言,是表达语法意义的外部形式标志,也就是说语法意义在语言中的外部表现就是语法形式。

五种基本语法结构是从语法意义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而这种语法意义是很宽泛的是高度概括的。

主谓结构的意义是“陈述”,偏正结构的意义是“修饰”,述宾结构的意义是“支配”,述补结构的意义是“补足(述语)”,联合结构的意义是“并列”或者“选择”。

特定的语法意义必须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才能体现出来,反之特定的语法形式必须体现一定的语法意义。

研究语法结构时需要把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结合起来。

(8)什么是语法范畴?什么是形态变化?举例说明形态变化的几种情况。

答:每一个词的每一种形态变化,都要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把这种通过词的变化形式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概括起来进行归类,得到的类别就是语法范畴。

所以语法范畴是语法意义的归类,是由词的变化形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方面的聚合,也就是说,具有相同范围的语法意义可以概括为一类,比如英语的名词book,有单数和复数之分,虽然二者是对立的,但它们其实都是表达某个领域的意义的,所以就把它们概括为一类,即表示"数"的范畴,单数和复数就属于数的范畴,而语法范畴"数"是对单数、复数这两个语法意义的概括,同类的语法意义和一定的语法范畴是相对应的,包含在一定的语法范畴之中。

形态变化是指同一个词在造句时因其句法位置的差异而发生的不同变化也叫词形变化。

词形变化是个广义的概念,主要有附加词尾、内部屈折、异根、重叠等。

(9)为什么说词义具有特点?举例具体说明其内涵。

题目表述有问题,待中央电大教师回复。

(10)基本词汇有哪些特点?举例具体说明,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基本词汇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全民常用,所谓全民常用,就是指基本词汇在使用上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体现在不分阶级、阶层、行业、地域、年龄、性别,各行各业的人都懂得其含义,都要使用,而且经常使用。

第二,稳固性,所谓稳固就是指基本词汇很少发生变化,长期地为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

一方面,词汇系统中的基本词汇只有保持相对稳定性,才能便于人们学习和使用,不至于影响交际,如果基本词汇时时刻刻处于变化之中,人们时时要学习新的词语,那么这种交际工具使用起来就不方便了,所以可以说稳固性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对词汇提出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基本词汇所记录的客观对象或观念,本身就是比较稳固,很少变化的。

当然,基本词汇的稳固性是相对而言的,其实仍然有变化,有新旧词语的替换,只是这种变化很小。

第三,有构词能力,所谓有构词能力,就是指基本词汇是构成新词的基础,由于基本词汇具有使用上的普遍性,加之使用时间又很长,非常稳固,影响很大,所以人们在创造新词语时,往往使用基本词汇作为构词要素。

基本词汇的三个特点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

由于基本词汇具有全民常用性特点,在使用上涉及到方方面面,涉及到不同阶层、不同的地域的人们运用语言,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客观上就要求基本词汇保持相对稳定性,不能经常变动,以利于运用;当新的事物现象出现,需要新词记录时,人们又首选现成的基本词汇作为构词材料,使得基本词汇又具有了很强的构词能力,这又反过来强化了基本词汇的全民常用性特点和稳固性特点。

(11)语言发展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答:渐变性和不平衡性。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种性质决定它的发展只能是渐变的,而且系统内部的组成部分的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

交际要求语言保持稳定的状态,不允许它一下子发生大的变化。

但是,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增长的交际需要又不断的促使语言发生变化。

稳固和变化这两个对立的要求都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的。

所以语言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的方式,不允许突变。

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有很大的不同,联系最直接的是词汇,所以词汇对社会发展的反映最灵敏,变化比较快。

相比之下,语音和语法就稳定的多。

它们的变化速度是不平衡的。

语音不会随着词汇的迅速发展而发生系统的变化。

语法是组织语言材料的结构规则,旧词的消失不会对结构规则带来影响。

语法发展速度是很缓慢的,它的稳固性甚至比语音还要强。

(12)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有哪些方面的区别?答:社会方言是指在同一地区居住的居民因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阶级等的社会因素的不同而产生的小社团语言差异。

社会方言最常见的显著差异在词汇方面,有时也有发音色彩或音位分合上的差异。

一般来说,社会方言的差别较小,自由通话不成问题。

地域方言是指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

地域方言的差别一般大于社会方言,汉语的不同大方言之间往往无法自由通话。

地域方言最显著的区别一般在语音方面,但语法和词汇也可有不少区别。

(13)什么是双语现象?双语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会出现怎样的结果?答:所谓双重语现象是指不同民族的杂居地区,一个民族或其中的多数人能同时讲两种不同语言的现象,即既会讲本民族语言,也会讲另一民族的语言。

双语现象的发展有两种结果:如果两个民族向融合的方向发展,相互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其中一个民族就会放弃自己的语言,完成语言的融合;如果两个民族向分离的方向发展,那么它们就继续各说自己的语言,语言各自独立。

(4分)(14)借词是不是外来词?意译词是不是外来词?为什么?①借词就是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都是来自外民族语言的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