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第八章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第一节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概述逻辑思维规律作为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它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概念、判断、推理等各种逻辑形式的特有规律,二是普遍适用于各种逻辑形式的基本规律。

就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而言,主要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或称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①。

一、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作用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是人类正确进行逻辑思维的根本准则和基本依据。

正确的逻辑思维必须具备同一性、无矛盾性、明确性和论证性。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同一律要求概念、判断②必须是确定的,自身同一的;矛盾律要求概念、判断必须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排中律规定了不能对相互矛盾的概念以及具有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判断同时加以否定;充足理由律要求我们进行推理时,所依据的理由(前提)要正确,推论(结论)和理由之间要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总之,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表现了正确逻辑思维的基本特征,只有遵守这些基本规律,才可能保证逻辑思维活动的确定性、合逻辑性。

二、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客观性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是认识过程中思维活动的规律,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

但是,二者是有密切联系的。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客观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和普遍联系性的反映。

列宁曾经指出:逻辑规律是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

这就是说,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不是先验的,也不是约定俗成的,它们是人类长期的实践中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质的规定性以及最一般关系的概括和总结。

可见,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具有客观性的。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客观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

但是,它们同时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一面。

这种相对稳定性是客观事物在质变过程中处于量变阶段所呈现出来的面貌。

它使客观事物仍然保持其原有的质的规定性,使这一事物仍然是该事物,而不是其他的事物。

另外,客观事物之间以及内部诸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

任何客观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客观世界的这些性质以及联系反映到人的意识活动中,就表现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基本内容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思想必须保持自身的同一。

也可以表述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思想,如果它反映了某个客观对象,那么它就反映了这个客观对象。

同一律的逻辑表达式:A是A,或者A→A。

表达式中,“A”表示任何一个思想(概念或判断)。

“A是A”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如果A反映什么,那么它就反映什么。

“A→A”表示如果A是真的,那么它就是真的;如果A 是假的,那么它就是假的。

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概念或判断所反映或所断定的内容始终如一,其性质始终不变。

①关于充足理由律是否属于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逻辑界历来有争议。

本章对充足理由律也作一介绍,供学习时参考。

②“概念和判断”是与“词项和命题”对应的,考虑到日常思维中对违反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逻辑错误进行命名的语言习惯,我们在本章中使用“概念和判断”这一称谓。

同一律要求人们的思维过程要具有同一性、确定性。

就概念而言,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概念必须保持相同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质量”这一概念,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要有确定的含义。

如果在一段议论中的各处它都是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那么,这段议论就遵守了同一律。

反之,它如果时而表示这个意义,时而又表示为“由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决定的量度物体惯性大小的物理量”,那么,“质量”这个概念就失去了同一性,从而违反了同一律。

就判断而言,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某一判断的内涵(内容)和外延(真值)保持不变,具有确定的思想和逻辑值。

例如,“这是犯罪”。

这个判断,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这是具有社会危害性并依照法律应该受到处罚的行为。

”,另一种理解是“这是应当收到谴责的严重错误。

”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判断。

如果在一段议论中,前后一贯地在其中一种意义下使用这两个判断,那么就遵守了同一律,否则,这个判断就不具有同一性,就违反了同一律。

如果概念和判断保持了同一性,那么,由它们构成的推理也就遵守了同一律。

二、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主要表现为两种: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偷换论题或混淆论题。

1、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把具有某些联系或表面有某些相似之处的不同概念当作相同概念来使用,或者把同一概念在不同意义上使用。

从而构造了不恰当的判断。

如果使用者故意而为,我们称之为“偷换概念”,如果使用者无意而为则属于“混淆概念”。

例1:“这位排长的天真,……他以为不抵抗将军下台,‘不抵抗’也就跟着下台了。

这是不懂逻辑:将军是一个人,而不抵抗是一种主义,人可以下台,主义却可以仍旧留在台上的。

”例2:“日本帝国在1937年派兵进入中国,给中国人民造成灾难,我日本政府对此向中国政府郑重道歉。

”例3:物质是不灭的,人体是物质,所以,人体是不灭的。

例1是鲁迅在《“有名无实”的反驳》这篇杂文中的一段话,这是对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的恰当分析。

例2中,日本政府为了篡改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有意把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改为“进入”,这是利用词义相近而偷换概念。

例3中,“物质是不灭的”中的“物质”指哲学中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而“人体是物质”中的“物质”指物质的具体形态。

这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

诡辩是偷换概念的典型。

古希腊的一个诡辩论者问他的朋友:“你没有失掉东西,你就拥有这个东西,对吧?”对方回答:“对啊。

”于是,他接着说,“你没有失掉头上的角吧,那你头上就有角了!”对方无言以对。

对话过程中,“头上有角”这个荒谬的结论似乎是从对方承认的前提中推导出来的。

但是,诡辩中“没有失掉的东西”这个概念应指“原来具有现在还没有失掉的东西”,而不能指“从来没有而没有失掉的东西”,诡辩论者通过偷换概念到达了自己的目的。

2、偷换论题或混淆论题——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把有某些联系或表面有某些相似之处的不同判断当作相同的判断,从而使本该得到论证的论题得不到证明。

如果使用者故意而为,我们称之为“偷换论题”,如果使用者无意而为,我们称之为“混淆论题”。

例1: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者赫胥黎在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后,大力宣传进化论学说,并第一个提出了人类起源的问题,但遭到当时教会的反对。

一次在辩论“人类是否由猿猴进化而来”时,大主教威尔勃福斯对赫胥黎进行人身攻击:“请问,是你的祖父还是祖母是由猴子变来的?”。

上例中威尔勃福斯的问话违反了同一律,他将“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曲解为“人是由猴子变的”,犯了混淆论题的逻辑错误。

三、同一律的作用1.同一律保证了同一思维过程中,特定思维的确定同一性,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反之,如果在某一思维过程中,我们所使用的概念、判断时而是这种含义,时而是那种含义,则务必会造成思想混乱,无法进行思想交流。

2.同一律是逻辑思维最基本的规律。

逻辑思维的其他规律,如定义的相应相称、三段论中有且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的规则,从不同方面体现同一律的要求,以保证思维的确定同一性。

3.同一律有其使用范围,它必须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才有效。

所谓“同一思维过程”指同一时间、同一关系(方面)、同一对象而言。

换言之,在不同时间,或者不同关系(或方面),对不同对象,则不要求具有这种逻辑的同一性。

例如:小张过去学习很差,现在学习很好。

小张学习很好,但身体很差。

小张学习很好,小李学习很差。

以上这些判断都不违反同一律。

因为他们或者述说的是不同时间的同一对象,或者是同一对象的不同方面,或者是不同对象的同一方面。

四、同一律的客观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的,而运动、变化、发展着的事物在某种条件下又具有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和相对稳定的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运动绝对性的前提下,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这是由于离开了相对静止谈运动,我们就不知道是什么事物或什么形式的运动,就会使一切变得不可捉摸,无法认识。

普通逻辑思维的同一律正是要求思维活动反映事物的这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在某一阶段,从某一方面对事物进行考察。

同一律是与唯物辩证法并行不悖的,但与形而上学的“绝对同一”却截然相反。

恩格斯指出:“旧形而上学意义下的同一律是旧世界观的基本原则:a =a,每一个事物和他自身同一。

一切都是永久不变的,太阳系、星体、有机体都是如此,这个判断在每个场合下都被自然科学一点一点地驳倒了……”①思想的确定性和思想的变化性是相辅相成的,确定的思想总是发展变化的,在思想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必然有确定的思想内容。

毛泽东曾经对“人民”这一概念的外延进行了分析:“人民”这个概念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解放战争时期,美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即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都是人民的敌人。

而一切反对这些敌人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阶段,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

可见,“人民”这一概念随着我国阶级状况的变化而变化,但在某一确定的时期,“人民”又具有确定的内容,它所指的对象是确定的。

所以,我们一面要看到思想的变化发展,一面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3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要承认思想的确定同一。

第三节矛盾律一、矛盾律的基本内容矛盾律(也称“不矛盾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思想与这个思想的否定不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

也可表述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思想不能既反映某个客观对象,又不反映这个客观对象。

矛盾律的逻辑表达式:A不是非A,或者﹁(A∧﹁A)。

表达式中“A”表示任何一个思想(概念或判断)。

“非A”表示与“A”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概念或判断。

“A不是非A,或﹁(A∧﹁A)”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A”和“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A”为真,则“非A”为假;“非A”为假,则“A”为假。

矛盾律要求人们的思维过程具有不矛盾性和一贯性。

就概念而言,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用一对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的概念去表示同一客观对象。

例如:我们不能用“匀速运动”和“不匀速(变速)运动”来表示物体在某一时间点上的运动;不能用“正方”和“三角”表示同一个形状。

因为,“变速的匀速运动”和“正方三角形”都是自相矛盾的概念,没有表达确定的思想内容。

就判断而言,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事物不能做出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论断。

例如:“本班所有的同学都是团员。

”与“本班有的同学不是团员。

”这是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二者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又如:“这个园子里的花都是白色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