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楷《刑法学》第4版章节题库第二十二章侵犯财产罪一、概念题1.抢劫罪与抢夺罪(武大2004年研)相关试题:抢劫罪(武大2013年研;人大2006年研)答:①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当场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抢劫罪的特征是:本罪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了公私财产所有权,也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强制性行为,且行为人必须当场抢走财物;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本罪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②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公然夺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本罪的构成要件是:犯罪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公然夺取公私财物的行为;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犯罪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③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侵犯的客体不同,犯罪客观方面的表现不同。
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抢劫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2.侵占罪与职务侵占罪(武大2009年研)相关试题:(1)侵占罪(中山大学2014年研;武大2011年研;人大2008年研;上海大学2005年研)(2)职务侵占罪(人大2015、2005年研)(3)职务侵占罪的构成要件(上交2006年研)答:①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非法据为己有,数额较大且拒不退还或者拒不交出的行为。
本罪的构成要件是:本罪的客体是公私财产所有权;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且拒不退还或者拒不交出的行为;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本罪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
②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
本罪的构成要件是:本罪的客体是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财物所有权;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限于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本罪的主观方面为直接故意。
③二者的区别在于:侵犯的对象不同;行为方式不同;主体不同。
3.破坏生产经营罪答:破坏生产经营罪,是指以泄愤报复或者其他个人目的,破坏机器设备、残害耕畜或者以其他方法破坏生产经营的行为。
本罪的构成要件为:①犯罪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和国家、集体或者个人生产经营的正常秩序;②客观方面表现为破坏机器设备、残害耕畜等破坏生产经营的活动;③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④犯罪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具备报复泄愤或者其他个人目的。
4.如何界定诈骗罪与借贷纠纷的界限?答:在司法实践中,为了界定诈骗罪与借贷纠纷的界限,一般应注意分析以下事实:①借用人与出借人在借贷前的相互关系。
借贷关系一般多发生在互相了解、互有往来的亲友之间,即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而以借贷为名的诈骗则一般不存在相互信任的基础。
②借贷关系发生原因。
一般借贷关系中,借用人确实遇到了困难,一时无力解决,才向他人借贷;以借贷为名诈骗则往往是编造虚假的困难事实,骗取他人同情与信任。
③借用人不能按期归还的原因。
一般借贷关系,借用人不能按期归还,往往是因为遇到了不以其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困难;以借贷为名诈骗则往往表现为携款潜逃、大肆挥霍或者进行违法活动,根本不能归还,同时也不可能有归还的实际行动。
除此之外。
区分两者的关键在于查明行为人有无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二、简答题1.简述抢劫罪的加重情形。
(人大2007年研)相关试题:论抢劫罪的构成特征及其既遂与未遂的区别标准。
(论述题,广东财经大学2014年研)答: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当场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抢劫罪的加重情形主要有以下八种:(1)入户抢劫。
“入户抢劫”是指为实施抢劫行为而进入他人生活的与外界相对隔离的住所,包括封闭的院落、牧民的帐篷、渔民作为家庭生活场所的渔船,为生活租用的房屋进行抢劫的行为。
(2)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
“公共交通工具”的界定,既包括在从事旅客运输的各种公共汽车,大、中型出租车,火车、船只、飞机等正在运营中的机动工具上对旅客、司售、乘务人员实施的抢劫,也包括对运输途中的机动公共交通工具加以拦截后,对公共交通工具上的人员实施的抢劫。
(3)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
“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是指抢劫是指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经营资金、有价证券和客户资金等。
(4)多次抢劫或抢劫数额巨大。
“多次抢劫”是指抢劫三次以上(含三次),一般要求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作案。
(5)抢劫致人重伤、死亡。
“致人重伤”既包括过失致人重伤,也包括故意致人重伤。
抢劫“致人死亡”应当包括在抢劫过程中故意杀害财物的所有人、占有人或管理人之情形在内,不应包括实施抢劫财物行为前后的故意杀人,无论是直接故意或者是间接故意。
属于以抢劫罪一罪从重论处的杀人取财行为,仅限于为了当场取得财物而当场将被害人杀死的情况。
(6)冒充军警人员抢劫。
冒充军警人员抢劫,是指假冒军警人员的身份实施抢劫的情形。
“军警人员”是指现役军人、武装警察、公安和国家安全机构的警察、司法警察,不包括其他执法人员或司法人员。
(7)持枪抢劫。
“持枪抢劫”是指行为人使用枪支或者向被害人显示其持有,佩带的枪支进行抢劫的行为。
(8)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
“军用物资”指除枪支、弹药、爆炸物之外的,供军事上使用的其他物资。
“抢险、救灾、救济物资”指已经确定将要用于或者正在用于抢险、救灾、救济的物资,包括正处于保管、运输、调拨、储存过程中,但已确定其为抢险、救灾、救济之特定用途的物资。
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必须以行为人明知是有这些特定用途的物资为成立条件,如果事前或者事中并不知道其特定用途,则不能构成本项的加重犯。
2.诈骗罪的构成条件?(南师大2006年研)答: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本罪的构成要件是:(1)本罪的客体是公私财产的所有权。
犯罪对象可以是各种财物,包括动产和不动产。
用欺骗方法骗取公私财物,刑法另有规定的,应依据相应规定定罪处罚。
(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诈骗行为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行为人设法使被害人在认识上产生错觉,以致“自觉地”将自己所有或持有的财物交付给行为人或者放弃自己的所有权,或者免除行为人交还财物的义务。
诈骗的手段多种多样,概括起来表现为:①虚构事实,即编造某种根本不存在的或者不可能发生的,足以使他人受蒙蔽的事实,骗取他人财物。
例如,谎称能代被害人购买某种廉价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谎称能代被害人疏通关系,打赢官司;谎称能为被害人治病;等等。
这类诈骗,常常是利用有些人缺乏警惕,或愚昧无知,或贪财图利等心理,而使之受害。
②隐瞒真相,即隐瞒客观上存在的事实情况,既可以是隐瞒部分事实真相,也可以是隐瞒全部事实真相。
行为人往往通过隐瞒真相的方法,使公私财物所有人、管理人陷入错误,从而“自愿”交付财物。
(3)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4)本罪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且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3.举例简述盗窃罪、诈骗罪、侵占罪之间的区别。
(西安交大2008年研)相关试题:(1)侵占罪成立条件和司法认定。
(南京大学2015年研)(2)论述侵占罪的概念与构成要件。
(河南师范大学2014年研)(3)侵占罪和盗窃罪的区别有哪些?(北大2013年研)答: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侵占罪,是指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非法据为己有,数额较大且拒不退还或者拒不交出的行为。
盗窃罪、诈骗罪、侵占罪之间的区别表现如下:(1)犯罪对象不同。
侵占罪的犯罪对象是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如主人将客人前来做客的人遗忘在室内的贵重物据为己有。
盗窃罪的犯罪对象是不为行为人占有的他人财物,如将商店的贵重商品秘密地藏匿,在不付款的情况下据为己有。
诈骗罪的犯罪对象也是不为行为人占有的他人财物。
(2)客观方面不同。
侵占罪的客观方面的行为是拒不退坏或者拒不交出财物,方式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非公开的,前者如保管人被合法地要求返还,但声称不再归还从而据为己有,后者如饭店隐匿客人遗落座位上的贵重物品,企图非法占有而对客人谎称未见到。
盗窃罪客观方面的行为是秘密窃取,行为方式只能是行为人认为不为财物所有人所知的秘密方式。
诈骗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骗取公私财物,其方式是公开的。
(3)占有财物的时间不同。
侵占罪中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之前就已经占有了他人的财物,且占有该财物的行为系合法的,如保管人是合法地占有他人寄存物,后见财起意拒绝归还。
盗窃罪中的财物只能是在行为人实施了具体的犯罪行为之后才得以占有,如偷偷将将其他乘客包内的贵重物品转移至自己占有。
诈骗罪的行为人也是在实施犯罪之后占有他人财物,如谎称交易发生欺骗他人将大额款项汇往自己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