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教学设计
四、学以致用(在练习中加深对术语的认识)(PPT)
1.指出下面这首诗所用的表达方式。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叙事)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帆出石头。(叙事)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议论)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抒情)
2.判断正误
赋得暮雨送李曹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如闲适,愉悦,乐观,郁闷,烦恼,凄苦等,2分)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来打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明确: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参考答案1:这首诗景中含情(1分)。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的活动。(1分)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了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2分)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2分)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明确:“三万里”“五千仞”“泪尽”都是夸张,把诗人对故国山河的热爱、对遗民的深切同情、对偏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投降派的满腔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
(5)对比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明确:诗中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荒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得特别深切,蕴含了诗人世事变幻无常的深沉的历史思考。
三、知识点精析
表达技巧的分类(PPT)
1.表达方式
叙述
描写:细描白描
议论
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说明
2.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双关、设问、反问、互文、通感、用典、对比、衬托等
3.表现手法
象征烘托渲染联想想象点面结合欲扬先抑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4.行文结构
卒章显志;层层铺垫;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先景后情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诗中颔联最为著名,颈联也常为人称道,试从修辞方法上分析其妙处。
明确:颈联纯属虚写,用“偷眼”这一拟人化的动作和“断魂”的假设进一步衬托出梅的风情,表达了对梅花的喜爱之情,体现了诗人极丰富的想象力。
(4)夸张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参考答案2:这首诗借景抒情(1分)。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1分)。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2分)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2分)
八、板书设计
表达方式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行为结构
教后记:
一首诗词艺术价值的高低,既在于“写什么”,更在于“怎么写”。因此,“语不惊人死不休”成了诗人的至高追求。作为高考诗歌鉴赏要求之一的“表达技巧”,就属于“怎样写”的范畴。纵观历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几乎总要涉及对表达技巧的考查。考生如果对这些表达技巧不熟悉、不了解,就会出现答题障碍。
(8)双关
竹枝词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暗指感情的“情”。运用谐音双关含蓄而又成功的表达了女子希望而又疑虑、欢喜而又担忧的微妙心理。
6.虚实结合
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2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
4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塞上听吹笛 高适
5.常见修辞
(1)比喻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作用: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海门深不见,浦树含远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尾联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织起来,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色巧妙地结合起来。
这样分析是否恰当?
明确:不恰当。诗人在尾联爆发了自己的感情,一改含蓄,直抒胸臆,又用一个“比”把别泪和散丝交融在一起,使情与景妙合无缝。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4.描写
描写的角度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视觉)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嗅觉)
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听觉)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味觉)
细节描写: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者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之处的具体的深入的描写.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鉴赏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重点不是辨识和判断,而是分析体会修辞的妙处,即分析表达效果,体会对其塑造形象、抒发情感、体会主旨的作用。如通感可以使色彩有温度,使声音有形象,冷暖有重量,气味有锋芒,从而创造出更加鲜明的形象,开拓出新颖的意境,抒发出独特的感受增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设计亮点:
本教学设计着重于在具体的诗词鉴赏中掌握相关术语,学连结合。另外注重解题方法的指导和解答步骤的规范。
(6)用典
用事: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
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学生总结答题方法:
鉴赏诗歌表现手法通常分四步走
1、明确说出表现手法是什么。
(如借景抒情,白描,工笔细描,拟人,动静结合等,给1分)
2、该种手法在诗歌中的体现。
(要求:结合关键词句描述,给1分)
3、分析该手法所达到的描写景物的效果。
(如燕子的活泼可爱,充满情趣,自然和谐等,2分)
4、指出诗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
(2)借代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思考:第二句诗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马策”和“刀环”都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前者指战马,后者指武器,合起来指代战争,一、二两句表达了对战争的怨恨之情。
(3)拟人
山园小梅北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明确: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写虚,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因为胡地没有梅花),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五、答题示例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明确:
这首诗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步骤二)
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三)。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表现了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情(步骤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鉴赏试题,同学们最怕什么题型?最怕关于表现手法的考查,因为不少同学根本就不知道有哪些表现手法,面对这种题型,大脑当然会一片茫然。今天,我们就来系统地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二、常见提问方式PPT:
⑴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⑵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⑶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繁华景象,是虚写。
(7)互文:
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出塞》
主人下马客在船
——白居易《琵琶行》
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出对春光留恋和惋惜的伤感情绪。
这样分析是否恰当?
明确:不是直抒胸臆,而是以曲折婉转的笔法勾勒了生活中的一个细节,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3.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画,不用渲染烘托的写法。
田家
父耕田上原,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明确: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高三语文教学设计
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教学设计
课题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课型
复习课
课 时
一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