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语文复习之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中表达技巧相关知识2、掌握高考诗歌中表达技巧的鉴赏方法二、教学重点:1、掌握高考诗歌中表达技巧的鉴赏方法三、教学过程:(一)考点透视: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含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1、修辞手法:考点解读:古典诗歌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修辞手法,为古典诗歌增添了许多风采、情趣和内涵。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仗、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鉴赏修辞手法要辩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其对塑造形象、表现感情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
增强了感染力。
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
2、表达方式:考点解说:古诗词常使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
记叙即叙述人物经历、事件发展和情景的转换;描写即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某一对象的状貌和情态;抒情即抒发和表现诗人的情感;议论即对景物、事件及相关人物的命运的态度和评价。
鉴赏诗词的表达方式要了解各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分析其在诗词中对塑造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3、表现手法:考点解读:为增强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引起读者共鸣,优秀古典诗词都使用丰富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衬托、象征、用典、烘托渲染、联想想象、虚实相生、欲扬先抑、明褒实贬、欲擒故纵、以小见大等。
鉴赏表现手法应在整体把握诗歌的基础上,分析使用的表现手法及其对表现思想感情,突出作品主旨的作用。
4、结构特点:考点解读:古诗词的结构是体现诗歌形式之美、反映社会内容、表现诗人感情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时空转换、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前后对照、逐层拓展、画龙点睛、卒章显志、起承转合、先叙述描写后抒情议论等。
赏析其结构形式要整体分析诗的结构特点,体会诗人这样写的意图和对诗词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如在以时空为序的诗词中要注意寻找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句子;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诗词中要注意末尾卒章显志的抒情议论句。
(二)考查特点:【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1.这首诗(X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艺术手法)?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X句)运用了XX修辞手法(艺术手法),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3.试从X角度对这首诗(X句)进行赏析。
4.简析这首诗(X句)是怎样表现XX的。
5.这首(句)诗在修辞手法(艺术手法)与X诗(句)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何作用?【答题步骤】(1)抓总体,抓典型,其余可稍作一提,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这种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四)、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
这是不对的。
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五)高考在线:1.(2005年全国卷Ⅰ)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答案:对偶。
“芳草”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2005年福建卷)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答案: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意思对即可)(六)练习提升:1、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闯进门来。
闼,小门。
问:“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
(步骤一)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
(点明拟人具体内容)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
(步骤二)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步骤三)2、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3、听蜀僧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
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问: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2004年天津高考语文试题)答:①主要用了侧面描写手法(步骤一)。
②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步骤二) ③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步骤三)。
4、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2006年安徽卷)思路分析:“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
这两句词情景交融,景中见情,情中生景,哀婉动人。
比之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虽境界有所不及,但更令人伤心动情。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步骤一)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步骤二)(步骤三)5、观祈雨李约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问:这首诗在写作技巧和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解析】本诗前两句写农民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答案】这首诗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比手法。
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
第一句语中带情。
(桑无叶,土生烟)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雨心忧如焚之情。
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亨乐,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
【点评】所谓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6、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征?答:2.从整体构思看,本诗采用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答:【思考】该诗属于咏物言志诗。
欣赏一首咏物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抒情和刻画,其次注重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相、或隐含生活的道理,再次,要注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
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策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
【答案】1.由小到大,生命力强。
2.托物言志。
本诗抓住事物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
注意知人论世,关注时代背景。
【评说】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7、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注:这是诗人游览越中,有感而发写下的。
春秋时,吴越两国争霸。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问:这首诗歌在结构上有鲜明的特色,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诗歌前三句极写越王战胜后的盛况,而第四句却笔锋一转,极写眼前的衰败和凄凉;这样,在结构上,前后对比鲜明(由古及今),突出表现了诗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