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等教育学分章题库

高等教育学分章题库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一、选择题1.西方近现代高等教育始于( B )。

A.古希腊学园B.中世纪大学C.赠地学院D.红砖大学2.高等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始于( B )。

A.德国柏林大学B.美国威斯康星大学C.英国剑桥大学D.法国巴黎大学3.书院成为高等教育机构,始于( C )。

A.隋代B.唐代C.宋代D.明代4.高等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是( A )。

A.专业性B.基础性C.中学后教育D.通才教育5.最早的中世纪大学是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和波隆那大学,还有(D )A.雅典大学B.亚历山大大学C.哥廷根大学D.巴黎大学6.元宝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A )A.政治B.经济C.文化D.科技7.制约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结构的主要因素( B )A.政治B.经济C.文化D.科技8.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是( D )。

A.发展科学B.社会服务C.促进经济发展D.培养专门人才9.蔡元培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是指学校文化的( C )。

A.独特性B.易变性C.先导性D.开放性10.美国开设的第一所高校是( C )。

A.耶鲁学院B.普林斯顿大学C.哈佛学院D.威廉玛丽学院11.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是( D )。

A.在校大学生B.社会影响与学校师生的互动C.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结合D.全校师生员工12.美国在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上采用( B )。

A.中央集权制B.权力分散型C.集权与分权结合型D.高校独立发展型13.美国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先驱和典范是( B )。

A.哈佛大学B.霍普金斯大学C.弗吉尼亚大学D.耶鲁大学二、填空题1.美国经济学家( 丹尼森)应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2.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 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3.中世纪大学是少数学者传授高等学问的场所,大学主要是围绕( 文)、( 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

4.( 民主)问题是教育与政治间关系的核心。

5.苏联学者斯特鲁米林根据马克思关于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简单劳动的论述,提出了(劳动简化率)的概念。

6.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

7.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有着广泛的影响,其中最为直接的和最明显的是对高等教育(内容)和(手段)的影响。

8.春秋战国时期创建于齐桓公年间的(稷下学宫)是当时唯一的官办高等学府。

9.柏林大学创办的基本原则是:“(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10.美国大学社会服务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62年美国(《莫里欠法案》)颁布。

11.( 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此为出发点。

12.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既是现代高校培养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也是现代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对其提出的( 客观要求)。

13.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范围主要包括( 教学服务)、科技服务、( 信息服务)、设备开放服务等。

14.最早产生的中世纪大学是创建于11世纪初的( 萨莱诺大学)。

15.人力资本理论认为,高等教育不仅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密切相关,而且对( 个人收益)有贡献。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一、选择题1.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D )。

A.哲学观念B.人性假设C.理想人格D.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2.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是( B )。

A.专业培养目标B.高等教育目的C.课程目标D.教学计划3.确立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理论基础是(C )A.个人本位论B.高等教育目的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D.形式教育论4.(C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C.教育目的D.教育目标5.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20世纪末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典型的是( C )A.教育实验的热潮B.教育改革的实践C.素质教育运动D.教育的国际化走势6.体育是以( C )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A.提升教育对象智慧B.健全品德素养C.发展体能,锻炼体魄D.追求人生情趣和理想境界7.下列哪一观点是正确的?( D )A.智育等于教学B.创造性思维即发散思维C.进行美育即实施素质教育D.智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8.按照美的规律对自己劳动条件和劳动产品进行设计和加工,对居室、日用品、服饰等方面按照美的观念做出选择与合理的配置属于( C )。

A.感受美B.鉴赏美C.创造美D.领悟美9.美育之“超美育”功能,即指( B )。

A.直接育美功能B.间接育德、促智、健体功能C.超越性美育功能D.美育的附加功能10.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为( B )。

A.德育B.智育C.美育D.体育11.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是( A )。

A.教育目的B.课程C.教育评价D.教学1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C)、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

A.个性自由发展B.具有开拓精神C.具有独立个性的D.具有创造才能13.“美育”一词最早是( C )在《美学书简》中提出的。

A.培根B.康德C.席勒D.卢梭14.下列哪一项未列入学校体育的功能?( D )A.教育功能B.娱乐功能C.健体功能D.个体享用功能15.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是( D )。

A.一般与个别B.普及和提高C.抽象与具体D.普遍与特殊二、填空题1.教育方针规定了一定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2.( 培养目标)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

3.(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4.“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是(《大学》)中的论断。

5.美国民主主义教育目的包括四方面的目标:(自我实现的目标)、(人际关系的目标)、(经济效率的目标)、公民责任的目标6.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质量标准)。

7.(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是在高校总的培养目标指导下根据各自专业定向进行的。

8.(文化素质)主要指全面的科学文化素养,它是良好人格形成的重要条件。

9.马克思主义认为,考查人的发展应当从人生活其中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作为出发点。

10.柏拉图把教育的最高目的限定在培养治理国家的(哲学家)上。

11.( 教学工作)是实施德、智、体、美诸育的基本途径。

12.我国l 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对于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的培养目标都有科研方面的要求。

13.全面发展的人是( 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和自由发展的人。

14.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15.高校体育以(运动)为基本手段,传授学生以体育运动的知识、技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运动能力。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一、选择题1.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全盛时期出现在18、19世纪,突出人的本性需要和自由发展,反对神学等观点属于( D )的认识。

A.精神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神学本位论D.个人本位论2.“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 B )的教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论B.社会本位论C.科学本位论D.个人本位论3.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最高宗旨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形成( D )。

A.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B.教育无目的论C.神学的教育目的论D.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4.提倡社会本位教育价值观的代表人物是( A )A.柏拉图B.卢梭C.斯宾塞D.赫钦斯5.我国西周时期高等教育内容为(B )A.七艺节B.六艺C.四书五经D.军事教育6.当一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达到适龄入学人口的(C )时,属于大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

A.10% B.15% C.15%~50% D.60%7.日本高等教育起源于(B )A.私立大学B.帝国大学C.社区学院D.公立大学8.通才教育是一种( A ),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

A.通识教育B.全才教育C.素质教育D.英才教育9.20世纪初永恒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 D )弘扬自由教育的理念。

A.纽曼B.卢梭C.巴格莱D.赫钦斯10.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实行的是一种( D )。

A.专才教育B.英才教育C.大众教育D.通才教育11.西方传统的大学教育的观念源自古希腊的( C )。

A.道德教育B.职业教育C.人文教育D.科学教育12.一般来讲,实施放宽口径、适应性强的教育为( B )。

A.素质教育B.通才教育C.全才教育D.英才教育13.英才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支撑者是( B )。

A.个人B.国家C.国家和个人相结合D.学校二、填空题1.在西方国家,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涉及的最基本问题是(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问题。

2.个人本位论可溯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

3.通才教育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

4.英才高等教育和大众高等教育是指称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最初由( 马丁.特罗)提出。

5.当一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入学人口的l 5%时,属于(英才教育)阶段。

6.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级人才数量需求的扩大,也是(高等教育民主化)的结果。

7.美国的高等教育首先发展起来的是(私立大学),但在“赠地运动”之后,(公立高等教育)发展起来。

8.(社区学院)的发展,使美国高等教育由英才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目前已达到普及化水平。

9.在西方,教育平等思想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图)。

10.高等教育(平等)问题是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11.世界银行把教育效率分为(内部效率)和(外部效率)。

12.(平等)和(效率)是高等教育政策中的两种基本价值取向。

13.高等教育平等与效率的组合形式可能分为两类:(单一型)和(兼顾型)。

14.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是(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15.胡森认为,教育平等包括(起点)、(连续的过程)和最后目标(结果)三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16.高等教育平等经历了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平等”到(学业成功机会平等),再到教育后(就业及接受再教育)机会平等的过程。

第四章高等学校教育制度一、选择题1.现代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德国柏林大学创设的( D )。

A.文学博士学位B.医学博士学位C.理学博士学位D.哲学博士学位2.我国学位授予的权利机构是( C )。

A.国家教育部B.国务院学位委员会C.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D.各省市自治区的学位办公室3.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高等学校招生主要实行( A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