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不属于大学生心血管机能指标的是(D )。
A.脉博B.血压C.肺活量D.心率2.大学生身体素质包括( C )个方面。
A.3 B.4 C.5 D.63.大学生生理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C )。
A.高级中枢出现性需求B.性意识C.性成熟D.内分泌腺成熟4.智力的核心是(C )。
A.观察力B.记忆力C.思维力D.想像力5.智力具有(C )个属性。
A.3 B.4 C.5 D.66.教育对促进大脑发展和人才成长起(A )作用。
A.主导B.决定C.催化D.动力7.环境对人的影响是(A )。
A.自发的B.有目的的C.有计划的D.有组织的8.以下属于情绪范畴的是(D )。
A.义务B.羞耻C.良心D.性9.责任感属于(B )范畴。
A.情绪B.情感C.情操D.道德10.江泽民同志在1989年国庆讲话中提出了德育(D )的观点。
A.主导论B.决定论C.主体论D.首位论11.“打倒偶像”,“重新估价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这一西方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 A.萨特B.尼采C.叔本华D.詹姆士二多项选择题1.研究生身体素质包括以下方面。
(ABCD)A.速度素质B.耐力素质C.柔韧性素质D.灵敏性素质2.大学生生理发展与变化对他们心理与思想上带来的影响有(ABCD)。
A.富有活力,朝气蓬勃B.自我意识C.性意识与性欲的产生D.关注自己的体态与容貌3.大学生生理特征主要体现在(ABCD)方面。
A.身体形态B.大学生血管机能C.大脑发育D.身体素质4.人的大脑具有(AB)功能。
A.储存B.判断C.恢复D.发展5.智力一般表现为(BCD)。
A.判断力B.观察力C.思维力D.记忆力6.智力的属性除了洞察性;果断性外,还有(BC)。
A.理想性B.思维性C.敏感性D.创造性7.大学生积极的心理特点有(ABCD)。
A.自尊心强B.对未来充满幻想C.情绪强烈而丰富D.抽象逻辑思维高度发展8.大学生消极的心理特点有(ABCD)。
A.喜欢蛮干,不善于利用过剩精力用于学习B.对情绪缺乏控制C.易脱离现实,成为书呆子D.失败后易悲观失望或误入歧途9.大学生自我意识表现(ABC)。
A.在认识上,是认识自己、评价自己B.在情感上,是自尊、自信、自豪感和义务感C.在意志上,是自我监督、自我调节与控制D.在行动上,是自觉实践10.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特点除了强调自我价值外,还有如下特点:ABCD A..强调主体意识B.强调物质利益C.强调义利并重D.强调个人奋斗11.自我意识的内容除了自我认识以外,包括(ABCD)。
A.自我监督B.自我评价C.自我控制D.自我教育12.大学生自我意识具有以下特点。
(ABCD)A.自我评价能力提高B.独立感和自由感强C.自信心强D.自尊心强13.大学生的情操主要体现在(ABC)。
A.道德情操B.理智情操C.美的情操D.实践情操14.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因素由(ABCD)。
A.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B.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想观念C.西方思想文化观念D.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思想观念15.在市场经济影响下,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有以下特点。
(AD)A.强调物质利益 B.强调利己主义C.强调享乐D.强调主体意识16.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特点除了现实性与现代性外,还具有(ABC)。
A.人本性B.层次性;C.开放性D.首位性17.德育中曾经出现过以下一些消极观念。
(AB)A.法德论B.智德论C.体德论D.从属论18.情理相触的德育原则要求在情感教育中要做到(CD)。
A.以知育情B.以行育性C.以境育情D.以理育情19.高校德育工作的七个到位除了领导到位、队伍到位、目标到位、阵地到位,还应(ABC)。
A.内容到位B.管理到位C.政策到位D.工作到位20.德育工作除了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正面教育原则外,还应遵循(ABC)。
A.激励性原则B.情理相融原则C.教管结合原则D.惩罚以教育相结合原则21.德育除了采用正面教育与对比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外,还有(ABCD)。
A.表扬与批评相结合B.灌输与疏导相结合C.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D.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三判断题1.学生成长是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其中德育是起主导作用的。
(Y )2.大学生在生理上已完全成熟。
(N )3.人在20岁时大脑已完全成熟,脑量已达1420克,达到成人标准。
(Y )4.大学生身体素质具有先天遗传的稳定性而没有后天的可塑性。
(N )5.智力一般表现为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
(Y )6.智力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反映的能力。
(N )7.智力的理想性对人的智力发展起催化作用。
(N )8.智力的敏感性对人的智力活动起决定作用。
(N )9.洞察性能提高人的智力活动的准确度。
(Y )10.对智力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遗传因素。
(N )11.环境因素对人的智力和大脑发展起主导作用。
(N )12.自我意识能力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个体对自己和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
(N )13.大学生情绪是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
(N )14.德育首位论决定了德育工作必须要花最多的时间和精力。
(N )15.以境育情指情感具有感染性,能起感化作用,成为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
(N )16.大学生的情绪尚不稳定,但情感发展迅速。
(Y )17.大学生情操是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特定性的社会情感,是人的一种高级情感。
(Y )18.道德情操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探求真理的智能活动过程中,求知欲望、认识兴趣、创造意识等需要获得满足与否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N )第六章一单项选择题1.一个学科能否在高校中得到设置与发展,从学科自身的角度看,除了取决于学科发展的成熟水平外,还要看(B)。
A.学科的兼容性B.学科的发展潜力C.学科发展的速度D.学科的社会现实效应性2..学科的发展潜力涉及到学科在高校设置中的(A)问题。
A.稳定性B.完整性C.兼容性D.应用性3.以下不属于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的是(A)。
A.渐进性原则B.适时性原则C.实践性原则D.经济性原则4.“教师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做到教书育人”反映了高校教学的(C)。
A.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B.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C.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D.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5.满足性原则主要指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安排上要考虑到学生能力培养上的(B)。
A.满足感B.成功感C.责任感D.难易度6.计算机辅助教学是(B)。
A.CMI B.CAI C.CIS D.GIS二多项选择题1.高校学科设置,主要由(ABD)决定。
A.学校性质B.培养目标C.知识分类D.学科发展水平2.影响高校学科设置的因素主要有(ABC)。
A.学科发展的学术性B.学科布局的整体性C.学科影响的社会性D.国家民族性3.学科发展的成熟水平涉及学科的(BD)问题。
A.稳定性B.完整性C.可持续发展D.兼容度4.目前高等学校课程编制的模式有(AC)。
A.经验演进模式B.以科目为中心的设计模式C.科学设计模式D.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设计模式5.课程内容的选择除了遵循适时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外,尚须遵循(ABCD)。
A.经济性原则B.实践性原则C.量力性原则D.满足性原则6.从认识论的角度看,高校教学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ABCD)A.认识已知与探索求知的统一B.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C.专业性和综合性的统一D.个体认识社会化和社会认识个体化的统一7.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的根本途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BCD)。
A.选择性B.主动性C.创造性D.积极性8.实施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ABC)A.处理好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类课程之间的关系B.根据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特征进行教学C.防止学生好高骛远、不求甚解的心理倾向,树立认真踏实的学风D.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9.了解大学生智能发育特点对教学方法选择的重要意义是(ABC)。
A.要符合大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避免让他们服从于空洞的说教B.教师要有很好的学术涵养C.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发散思维和独创思维的优势D.引导大学生养成独立性、批判性思维10.影响高校专业设置的主要因素有(ABC)。
A.科技的进步作用B.社会的需要C.高校的发展方向与特色D.领导决策11.影响教学方法选择的外部因素有(ABD)。
A.生产力水平B.政治经济体制C.教学目标D.文化传统12.现代高校教学方法改革中呈现出以下一些趋势。
(ABD)A.在教学方法的功能定位上,由教给知识向教会学习转变B.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上,推行启发式,废止注入式C.在培养目标上,由掌握固定知识向掌握学习技能转变D.在教学方法的结构上,由讲授为主向指导学生独立学习与研究为主13.要教会学生独立进行学习和研究,需要做到(ABCD)。
A.教会学生如何选取最有价值的学习内容B.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C.要有严谨的学习态度D.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要保持一种独立的人格14.高校教学过程的特点是(ABCD)。
A.认识已知和探索未知的统一B.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C.专业性和综合性的统一D.个体认识社会化和社会认识个体化的统一15.高校教学除了遵循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外,还应遵循(ABCD)。
A.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原则B.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的原则C.因材施教和统一要求相结合的原则D.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16.高校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的方式有(ABD)。
A.考试B.考查C.社会实践D.答辩17.教务工作管理一般包括下述内容(ABCD)。
A.学制管理B.学籍管理C.学生评价管理D.学历、学位管理三判断题1.学科是按学问性质划分的知识领域,是高校及专业性质分类的基本标准之一。
(Y )2.专业是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
(Y )3.学科是一个研究生教育中的教学范畴,专业是一个知识范畴。
(N)4.在考虑学科设置问题时,学科的现实社会效应是一个关键因素。
(N )5.学科设置是高等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的重要联结点。
(Y )6.专业的划分主要以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
(Y )7.专业与职业一般来说是一一对应的。
(N )8.划分专业的标准是学科。
(Y )9.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影响高校课程设置门类、内容、结构。
(Y )10.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高校课程设置不会产生影响。
(N )11.现代高等教育中的专业教育多样化的格局的形成应归功于新兴学科的加入。
(Y )12.课程就是课业与学程,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所经历的全部经验。
(Y )13.个体认识社会化和社会认识个体化是一个对立统一的过程,是对大学生共性与个性、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形成与养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