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汽车可靠性理论基础

第一章 汽车可靠性理论基础


汽车维修工程
二、汽车可靠性常用的故障分布
(二)正态分布
第1章 汽车可靠性理论基础
汽车维修工程
二、汽车可靠性常用的故障分布
(二)正态分布
第1章 汽车可靠性理论基础
汽车维修工程
二、汽车可靠性常用的故障分布
(三)对数正态分布
分布函数:
第1章 汽车可靠性理论基础
密度函数:
汽车维修工程
二、汽车可靠性常用的故障分布 (四)威布尔分布
⑶使用试验 使用试验是在汽车研制出来后抽样送到使用现场进行实际运行考验, 只有当它基本满足使用要求之后,才能正式定型成批生产。现场试验是 可靠性试验数据收集的主要渠道。 ⑷环境试验 环境试验是产品在特定使用环境条件下进行的使用试验,例如高、低 温试验、降雨、降雪等试验。
汽车维修工程
§1-3 汽车可靠性分析
第1章 汽车可靠性理论基础
⑵临界试验 临界试验是为了进一步找出作为安全零件的弱点,进行强制性破坏 试验,施以破坏性应力,以证实实际使用中若发生最大应力时,零件是 否具有充分的强度。如急转弯、紧急制动、快速起步等。 在通常使用状态下似乎是非常苛刻的,而一般认为是实际使用中可 能发生的,因而用它来确认可靠性试验。
式中:n—样车数 t—时间 rj—第j类故障数, εj—第j类故障的当量系数。 汽车故障一般分成4类:
致命故障ε1=100 严重故障ε2=10 一般故障ε3=1 轻微故障ε4=0.2
汽车维修工程
第1章 障的平均间隔时间,记为 MTBF
(六)平均首次故障时间:汽车产品首次故障时间的平均值。记 为MTTF
第1章 汽车可靠性理论基础
a.串联系统的工作寿命总是等于系统中最短的一个零件的寿命, 即
并且,系统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为
b.串联系统的系统可靠性总是小于系统中任何一个零件的可靠度。
汽车维修工程 (二)简单系统可靠性
第1章 汽车可靠性理论基础
2、并联系统 若组成系统的各个总成或零件中,只要其中还有一 个总成或零件在起作用,就能维持整个系统继续工作。设各单元的 可靠性相互独立,则系统失效概率为:
(七)平均维修时间:修复时间的平均值,记为MTTR.
汽车维修工程
第1章 汽车可靠性理论基础
(八)可靠寿命:产品可靠度是工作寿命t的函数,是用可靠度函 数R(t)表示的,故对于一批产品而言,当给定时间t,就确定 了相应的可靠度,反之,若确定了可靠度,即可求出相应的寿 命,以TR表示。
在可靠寿命中有以下特殊情况: ①特征寿命:可靠度R(t)=exp(-1)=36.8%的可靠寿命称为特 征寿命。 ②中位寿命:可靠度R(t)=50%的可靠寿命称为中位寿命,记为 T0.5 ③额定寿命:可靠度R(t)=90%的可靠寿命称为的额定寿命,记 为T0.9
汽车维修工程
第1章 汽车可靠性理论基础
二、可靠性的评价指标 (一)可靠度(有效度) 可靠度:汽车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和规定的时 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记作R(t)。
汽车维修工程
第1章 汽车可靠性理论基础
(二)失效度(不可靠度、累计故障概率)
失效度:汽车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丧失规 定功能(发生故障)的概率。记作F(t)。
汽车维修工程
第1章 汽车可靠性理论基础
(九)维修度M(t):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维修时,在规定的时 间内,保持或恢复到规定状态的概率。
(十)有效度:把系统可靠性和维修性特性转换为效能的一个指标 的参数。
汽车维修工程 三、系统可靠性 (一)系统可靠性的定义
第1章 汽车可靠性理论基础
系统可靠性是指工作系统在一定的使用条件下,在要求的工 作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蓄电池与 发电机如 何连接?
其系统可靠度为:
说明: a.并联系统的工作寿命总是等于系统中最长的一个零件的寿命。 b.并联系统的系统可靠度总是大于系统中任何一个零件的可靠度。
汽车维修工程 (二)简单系统可靠性
第1章 汽车可靠性理论基础
3、串并联组合系统 串、并联组合系统是由串联子系统和并联子系统组合而成如 图1-5所示。为了提高系统可靠度,将B和C两零件相连,构成 并联子系统,然后再与零件A串联组成等效串联系统,如图1-6 所示。
图1-5 串、并联组合系统
图1-6等效串联系统
其系统可靠度为:
RS=RARB+RARC-RARBRC
汽车维修工程
(三)汽车可靠性分配 1、汽车可靠性分配的定义
第1章 汽车可靠性理论基础
根据系统设计所确定的汽车可靠性指标值,合理地将指标分 配于系统各单元的设计过程。
2、汽车可靠性分配的目的和作用
(1)通过可靠性分配,确定汽车系统的可靠性指标。 (2)通过可靠性分配,确定各子系统的可靠性指标。 (3)通过可靠性分配,有利于加强设计部门间的联络和配合。 (4)通过可靠性分配,有利于增强设计者的全局观念。
汽车维修工程
2.故障的分类
⑵按照故障性质分类:
第1章 汽车可靠性理论基础
1)致命故障:危及人身安全,引起主要总成件报废,造成重大经 济损失,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损害。 2)严重故障:引起主要零部件、总成严重损坏或影响行车安全, 不能用易损件和随车工具在较短时间内排除。
3)一般故障:不影响行车安全的非主要零部件故障,可用易损件 和随车工具在较短时间内排除。
汽车维修工程
第1章 汽车可靠性理论基础
(三)故障概率密度:汽车出现故障的概率随时间变 化的规律。失效度对时间的分布函数。用 f(t)表 示。
产品出现故障的概率随时间的变化的规律,反映了 单位时间的的失效概率。
汽车维修工程
第1章 汽车可靠性理论基础
(四)故障率:故障率函数也称失效率函数,是指产品到t时刻为 止未发生故障,在该时刻后发生故障的概率,用λ(t)表示,可 以表述产品在整个寿命期内出现故障的可能性。 计算故障率时,常用当量故障率D表示:
4.掌握汽车故障的类型及分布规律
汽车维修工程
第1章 汽车可靠性理论基础
§1.1 汽车可靠性概述
一、可靠性简介 (一)汽车可靠性的定义 1、可靠性:指产品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 能的能力。 ⑴可靠性的四要素: a.产品:整车、部件、零件 b.规定条件:环境条件(气候、道路); 运行条件(载荷性质、种类、行驶速度); 维修条件(维修方式、水平、制度) c.规定时间:保用期、第一次大修里程、报废期 d.规定功能:设计任务书、使用说明书、订货合同
汽车维修工程 汽车维修工程
教学内容:
第1章 汽车可靠性理论基础
1.汽车可靠性理论基础 2.汽车零部件失效理论 3.汽车维护工艺 4.汽车修理工艺 5.汽车零件修复方法 6.汽车修理质量管理 7.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维修 8.汽车底盘机械系统维修 9.汽车车身维修
汽车维修工程
第1章 汽车可靠性理论基础
第一章
教学内容:
汽车可靠性理论基础
1.汽车可靠性概述 2.汽车故障的类型及其分布 3.汽车可靠性分析
4.汽车可靠性综合评定
汽车维修工程
第1章 汽车可靠性理论基础
第一章
教学目标:
汽车可靠性理论基础
1.了解汽车可靠性综合评定方法 2.熟悉可靠性基本理论、汽车可靠性的数据采集及 可靠性数据分析 3.掌握汽车可靠性的基本定义及评价指标
一次故障:最初发生的故障。 按原因后果分 二次故障:由一次故障导致发生的相关故障或上一级系统 的故障。
汽车维修工程
2.故障的分类
(1)按故障模式分:
第1章 汽车可靠性理论基础
1)损坏型故障模式 如断裂、碎裂、开裂、点蚀、烧蚀、变形、拉伤、龟裂以受压痕等。 2)退化型故障模式 如老化、变质、剥落以及异常磨损等。 3)松脱型故障模式 如松动、脱落等,特别是螺纹链接件。 4)失调型故障模式 如压力过高或过低、行程失调、间隙过大或过小、干涉 以及卡滞等 。 5)堵塞与渗漏型故障模式 如堵塞、气阻、漏油、漏水以及漏气等 。 6)性能衰退或功能失效型故障模式 如功能失效、性能衰退、公害超标、异响以及过热等 。
汽车维修工程
第1章 汽车可靠性理论基础
1)寿命试验按试验条件分为: 台架加速寿命试验 试验场加速寿命试验
2)寿命试验按试验性质分为: 储存寿命试验 工作寿命试验 加速寿命试验 3)寿命试验按失效情况分为: 完全寿命试验 截尾寿命试验(不完全寿命试验)
汽车维修工程
§1-3 汽车可靠性分析
(二)可靠性试验分类
4)轻微故障:对汽车正常运行基本影响,不需要更换零件,可用 随车工具比较容易地排除。
汽车维修工程
§1-2 汽车故障类型及故障分布规律
第1章 汽车可靠性理论基础
(二)典型的寿命曲线 ⑴早期故障期(A段) 产品在工作之初,由于设计、制造、装配等方面的缺陷,而发 生早期故障的一段时间。在此期间,汽车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很大, 但故障率随着时间的增加而迅速下降。 ⑵偶然故障期(B段) 在此期间, λ(t)的变化趋于稳定,接近常数,属故障率恒 定型,相当与正常使用期。 ⑶耗损故障期(C段) 由于老化、疲劳、磨损等原因引起的故障。
汽车维修工程
第1章 汽车可靠性理论基础
(二)汽车可靠性发展的历史 摇篮期 二战期间,美军的飞机因飞行故障损失的数量是被地 方击落数量的1.5倍;飞机上电子设备有60%不能正常使用。 奠基期 20世纪50年代,美国军用雷达因故障不能工作的时间 占全年的84%,也就是说一年当中仅有1.8个月是正常工作, 因此,美国成立了可靠性管理机构,制定了可靠性工程大纲 和标准。 普及期 20世纪60年代,可靠性的研究从电子产品向其他工业 产品迅速推广。 成熟期 20世纪70年代,人们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 在强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在消费主义思想的支持下,提出 了大量产品的责任问题,可靠性研究工作在世界范围内达到 成熟阶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