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于永正老师的备课方法(1)

于永正老师的备课方法(1)

青年教师要学习于永正老师的备课方法
看到于永正老师的备课方法,我感受很深,我要组织我们学校的青年教师要好好学习.我听过于老师的好多课,他还在我的老同学-----特级教师薄俊生校长的引荐下给我签了名.我很佩服于老师的教学方法.下面就是于老师的备课方法: 关于备课的重要性不必说了。

反正不备课,或者备得不充分,我是不敢进课堂的。

下面,我就说说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

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

我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

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

第一步:钻研教材。

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

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

抓住了,便做上记号。

第二步:朗读课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

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重要的环节。

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赋予了作品生命力。

备课时,我力求把课文读“活”。

如我朗读《小稻秧脱险记》,小朋友听了无不手舞足蹈。

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

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并超过老师。

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备“朗读”,一是多读,用心揣摩课文的意境、思想感情(包括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是多听别人朗读,听录音。

平时,我特别喜欢听广播电台的小说朗读、诗歌朗诵,这对提高我的朗读能力大有裨益。

三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第三步: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

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

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

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

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
超常发挥。

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四步: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

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我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我先努力去做。

如《水上飞机》一课,要求学生用“究竟”造句。

课文中是这样写的:“小海鸥决心去问个究竟。

”这里“究竟”当“结果”讲,即看个明白,看个结果。

但词典里讲,“究竟”还当“追问”讲,“因有疑问,而追问”。

如:“这种冰箱究竟省不省电?”我弄明白了之后,心里一亮,便有了底儿了,于是每个不同解释我都造了几个句子,这就取得了指导造句的发言权。

但我造句的目的,绝不是让学生抄袭以应付考试,那样做,就把孩子教“死”了。

此外,隐性备课还包括查阅资料。

书到用时方恨少。

在备《圆明园的毁灭》时,我专门翻看了《中国通史》中有关鸦片战争的章节;教《海洋——2l世纪的希望》,我在网上搜集到了不少有关海洋方面的资料(如潮汐发电站等),受益不浅。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听了一位历史老师讲课,很感动,问他是什么时候备课的,这位老师回答说:“备了一辈子。

”一个好的教师,随时随地都要为备课做准备.
观点三:要思考教法
在思考教法的时候,必然“备学生”、“备学法”。

上边说了,课文钻研好了,教法往往也随之有了。

即使教师在教学前没有找到什么好的教学方法,只要朗读好了,读出文章的妙处和味道来了,也能把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有人请教一位台湾的教授怎样教语文,该教授说:“跟我读。

”这话真是说到根本上了。

观点四:教案一定要写
隐形实际上并不隐形,它指的是在写教案之前的准备工作。

当然其中包括无形的思考。

但我认为,备课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显性备课。

所谓显性备课指的是写教案。

教案一定要写,但不要拘泥于形式。

我所记下的东西都是重要的东西,以防忘记。

这相当于“作战计划”。

教学目标要记,过程要记,关键词语的处理及体会要记,老师要讲的重要的话要记;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写的片断、造的句子,我先写一写,造一造;重要的参考资料也写下来。


以前书写较工整,为的是校长检查能得到好评。

现在写得较随意,底线是自己必须能看懂。

有些课文考虑得比较周密,我只写个大体教学过程。

对已经教过数次的课文,我只写新的体会、新的处理方法。

我还喜欢在课本上写“教案”,美其名曰“备课于书”。

我把隐形备课称为“备课于心”。

我是每课都想“出新”的人,想每课都让学生喜欢,所以更多的是“备课于心”和“备课于书”。

教案往往只写个过程,更细微的东西在书上。

总之,备课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方便教学出发。

观点五:讨论与自读尤为重要
钻研教材时,我喜欢和同事讨论。

同事间的讨?特别是上公开课),很有作用,有时会使我豁然开朗。

自己久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会被别人一句话点破。

听别人上课,也有助于对教材的把握,即使上得不成功,但至少帮助你熟悉了教材。

我的好多教学方法,是在听别人的课的时候想出来的。

人教版小语课本第八册有一篇课文叫《全神贯注》,我读了一遍,就被罗丹的全神贯注的精神所感动。

当我又读了两遍后,教法一下子就产生了:我打算一开始把文章最后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的两句话“那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提出来讲。

这一课,我备课的时间不过一个小时,教案写得很简单。

只是个过程,重点记下了要抓的关键词语,记下了怎样指导朗读的办法以及自己读了之后写下的“名言”。

教案虽然写好了,而且自己也较为满意,但出于习惯,我又查找了有关罗丹和茨威格的资料,这些东西虽然上课不一定用得上,但作为老师很有必要了解一下。

我之所以举这个课例,为的是想具体说明我到底是怎样“隐性备课”和“显性备课”的。

写到这里,关于备课的话题似乎可以画个句号了。

但意犹未尽,我就写“教后记”(即写所谓的“反思”)说几句话。

我把我为徐州市民主路小学的《教学反思集》上的题词抄录下来,作为文章的结束:
“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

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


我怎样备课
于永正我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
隐性备课最重要的是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的第一步就是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

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

钻研教材的第二步是朗读课文。

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一般要读四、五遍对于情感型课文,不读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是不罢休的。

朗读是钻研教材最重要的一环。

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是赋予作品以生命。

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甚至超过老师。

“备”朗读,第一是多读,第二是多听别人读,听录音,第三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钻研教材的第三步是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

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

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诱导下,超常发挥。

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钻研教材的第四步是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老师要先做一做。

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我先背下来。

,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我先答一答。

要求学生写的字和词语,我一定先写一写。

以上就的是钻研教材的几个方面。

钻研教材是备课的最重要的一环。

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

隐性备课还包括查阅资料。

接下来是思考教法。

在思考教法的时候,必然“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显性备课指的是写教案。

教案一定要写,但不要拘泥于形式。

总之,备课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方便教学出发。

写到这里,关于备课的话题似乎可以画个句号了。

但意犹未尽,我还想就写“教后记”(反思)说几句话。

可以这样说,我是在不断地写教育、教学札记的过程中成长的。

“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

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的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


(本文摘自《小学语文教师》2006年第1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