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如何备课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如何备课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如何备课——业务学习讲座材料实施新课程,要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节课堂教学上,我认为,首先应从备课进行改革,以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下面就新理念下小学数学如何备课,谈个人几点体会。

一、备课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课程标准”在具体课程目标中,提出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个方面的数学课程目标,并通过知识与技能、态度的结合,认知与情感的结合来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

因此在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除了“双基”目标外,还要注意两个问题:a.每一节课都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培养目标,落实这一目标比教给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为重要。

b.每节课都要重视数学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教学目标,这是因为学生虽然掌握数学知识,但是不等于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更不等于学生相应的实践能力也同时得到了发展。

数学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经历相应的动手实践这一教学环节。

如“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它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道面积的意义;2、知道常见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3、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4、学会与人对话、与人合作,遵循基本的与人交往的规则。

因此,在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我们一定要转变传统观念,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跳出“双基”目标的框框,注意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二、备课要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新教材的特点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留有学习空间,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将教材内容情境化。

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前提条件。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

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如教学“0的认识”一课,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小猫钓鱼”的故事引入,故事是学生爱听的,事例是学生熟悉的,教师就要凭借这个主题图,讲述生动的“小猫钓鱼”的故事,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兴趣将会很高,对0的理解也会很深刻。

2、将静态知识动态化。

一般的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讲得十分详尽,学生看到的往往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知识的形成过程。

当教材还没有进入教学过程之前,它只是处于知识的储备状态,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

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应根据教学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教材中的主题图处理加工成可操作的活动挂图或课堂活动,也可制成课件进行演示。

如教学“比多(少)”时,把图中的小猪、小兔、小鱼、苹果、萝卜等制成可随意摘取的挂图,学生可以方便取下来进行比较,有效地克服了图中其他图形的干扰,使注意力更集中。

因此,这种形式更符合儿童心理,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参与欲望。

3、将教学内容生活化。

备课时要引入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使之与知识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参与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可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思考:一辆客车有32个座位,正好座满了,到站时,有15人下车,18人上车,这时车上还有多少人?这样,把数学教学与生活情境联系,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也使学会领悟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三、备课要找准真实的教学起点《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因此,要从学生实际的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应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前提”的基础上进行备课,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关键是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1、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2、学生自己已经解决了什么?3、想知道的这些问题学生能否通过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小组合作来解决?4、哪些问题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5、哪些问题还需要拓展与延伸等。

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也就明确了本节课教学的真正起点和主要目标。

四、备课要留有自主拓展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与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构建数学知识。

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每节课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的流程进行预设,为教学过程给教师调控课堂与驾驭教学留有可操作的空间,也给教师与学生留有创造和创新的空间。

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具有开放性,课堂一旦活起来,就会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如学生的一个质疑,一个发言,一次讨论与争论,一段表演,一次实践活动等,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

只有认可这样不确定性因素,课堂教学才会充满生命的活力,再现的才会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境。

这样可以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因此在备课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就现行教材内容而言,教师要对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做出合理的“裁剪与取舍”,并且适当增添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增删与否,均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做相宜的安排,要百般珍视“童心世界”的课程资源价值。

2、就课程的动态构建而言,教师要以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主动建构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设计教学流程。

3、就课程的具体实施而言,教师要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课堂教学具有创造性、灵活性,也使教学进展充满生机与活力。

五、备课要设计自主探索的环节《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新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

为此,我们要使用好新教材,挖掘新教材各种资源,为学生设计自主探究的学习环节。

备课时应做到: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探究得出的,教师绝不暗示;凡是学生难于理解或不易接受的,教师要点拨引导,让学生去主动建构;凡是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进行互相帮助学习。

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的运用”时,可设计三个不同层次的自主探究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法,开展自主学习。

第一层次,认为自己能够解决的,可以自己独立尝试进行化简比。

第二层次,认为感到困难的,可以打开课本进行自学,看看教材是怎么做的?第三层次,经过自己努力后还有困难的,可以请教他人,求得别人帮助。

总之,备课不是为了教师的教,而是为了学生自主地学,体现课堂教学活动学生主体地位,使数学教学适应每个学生,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开放的课堂案例:1当前我国绝大多数课堂的弊端之一便是教师对于课堂的过度控制。

教师固然是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有权调控课堂,并引领教学的进程,但教师的过度控制又会妨碍学生自主性、独立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和主动性是开放的课堂的重要特征。

为此,学生提出的观点、创意和合理要求均需得到教师足够的关注、认同甚至欣赏。

开放的课堂是学生心灵上有安全感的课堂。

不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教师看来多么幼稚、多么奇怪、多么荒唐,也不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多么地离经叛道,教师都应能理性地、心平气和地正确对待,并能视为重要的教育契机,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有根据地、批判性地思考。

质疑是学生构建知识的重要环节,质疑意味着有根据地怀疑,把一切放在理性的天平上去考量,思考别人思考过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接受。

如此,我们才能培养不轻信、不盲从、不惟书、不惟上的社会主义自由民主的建设者。

开放的课堂重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教师要善于唤起学生对一门课、一节课乃至一次教学活动的合理期待。

教学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不断地唤起学生对于未来、对于成长的憧憬与向往,学会想像未来,学会规划生活、设计自我。

优秀的教师总是能够把人生美妙的前景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带着渴望、带着创造未来的冲动去学习和生活。

开放的课堂不囿于教师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流程而展开,它关注学生当下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处境、学习的需要与感受,关注不同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背景。

总之,开放的课堂教师关注的中心不是自己预定的教学进度,而是学生真实的收获。

在课堂中,学生只有作为完整的人,才有广阔的精神生活背景,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课堂生活中去,教学才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开放的课堂注重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与总结,注重对自我认识活动的监控。

发展学生的内省思维,学会认识加工……课已停,意犹存案例:2课已停,意犹存——突出过程性目标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新理念。

为什么教师需要备课,要在上课前完成教学设计呢?道理很简单,教师需要清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并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

但是我们常常发现许多教师在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考虑的几乎只有这节课中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即使在教案上也写了知识、情感、技能三方面的目标,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关注点仍是在知识和技能方面。

其实,情感和能力方面的目标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称之为过程性目标。

如何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突出这些过程性目标呢?我以为主要应体现和落实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当前一个普遍被接受的观念是让学生理解性地学习数学,建构主义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儿童如何学习数学的理论基础。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儿童是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他们主动地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的理解。

那么,什么叫理解?如果说知识可以说成是要么有,要么没有的话,理解却从来不能说成是要么有,要么没有的东西,即它不是一个有或无的概念。

比如,对于“正方体”这样一个数学概念,如果一个学生不能说出这个名称,我们可以说他不知道这个知识,但不能因此说他不理解这一概念。

当你给他一大堆立体图形(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他能够按照形状把它们进行分类,说明他借助于自己已有的经验理解到“正方体”这类立体图形与其他类型的立体图形是有区别的,只是他不知道这类立体图形叫什么名字而已。

随着今后学习活动的进一步深入,他还将发展对这个概念的更深的理解,理解正方体具有什么性质,理解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立体透视图,理解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等等。

因此,理解可以被定义成新旧知识联系的质与量的函数。

当一个人学习一种新的知识(概念、规则、原理等)时,其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可以说是处在一个理解的连续体上。

在连续体的一端,新旧知识处于一种非常丰富的联系状态,我们把处于这种状态的理解称之为有意义的理解(relational understanding,Skemp,1978)。

而在连续体的另一端,观念之间几乎是孤立的,我们把处于这种状态的理解称为机械理解(instrumental understanding,Skemp,1978)。

显然,与某个概念联系的知识越多,人们对它的理解就越好。

基于这些对学生数学理解的认识,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在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时,第一点就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教师自身的角度出发来考虑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安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