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备课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备课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备课新的课程理念促使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要发生必然的改变,而这一变革的切入点及其突破口又归结至教师如何以新的理念去备好课进而做出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设计。

备课是指教师依据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和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科学、优化的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备课备什么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备课备的关注点因新理念而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一、备《课程标准》和三维目标新课程中,不管你用什么版本的教材,我们进行教学的依据是各科的《课程标准》。

学习课程标准,把握其本质特征,才能深刻理解编者意图,借用教材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必须读懂《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旧有教学大纲和新的课程标准的联系、区别及其主要突破;了解课程目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要求,特别是课程标准对教师所教学段有哪些具体的目标,作为教师一定要心里有数,只有以此为依据才能确定所教年级的总目标及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其次要把握好标准对知识与能力在了解、理解、运用三个层面的不同要求,进而使教学设计符合新的课程标准对三维目标的整体要求。

三维教学目标的确立和落实(一)、三维目标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1、三维目标的内涵1956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

他提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

根据布卢姆等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结合我国的教育教学实际,新课程将课程(学教)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三维教学目标不是三个目标,而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

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

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三维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知识和能力”属教学目标的核心,是教学效果的主要显性因素;“过程和方法”是学习的重点之一,它是隐性的,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课程标准”突出强调的,它是内隐的,而其形式常常又是外显的,它是学习的动力,也是人的发展所必需的。

应该说,“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其中知识与能力作为一个维度的目标,它有独立的要求,但在整个目标体系中,它又是其他两维目标达成的载体,也就是说知识与能力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个目标得以实现的物质外壳。

因为过程与方法是学习和掌握知识与能力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不可能脱离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而独立存在。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

具体到教学实践,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即知识与技能)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

(二)、三维目标的确立和落实1、三维目标的达成是一个渐进的螺旋上升的过程作为学科课程总目标的三个方面,“三维”目标应该贯串于整个高中各学科教学的全过程。

各项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想通过一个章节的学习完全达成是不现实的。

即使是知识与能力中的某些具体目标,也有一个从识记到理解到运用的过程,也不可能刚学习就能掌握运用。

对于大多数教学目标,特别是涉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螺旋上升的达成过程。

如“学习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会正确对待人生的挫折”,绝不可能在学习两三课时以后就达成,而应该是整个基础教育长期的任务,是终身教育的任务之一。

如语文学科“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诵读散文的技巧与方法”和“散文学习的一般方法”等方法和技能类目标,不可能在学习一篇课文以后就能达成,而是经过若干篇散文学习以后逐步积累形成的,是螺旋式上升的。

这种上升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经过若干次提升以后,课程的总体目标就趋于达成了。

既然如此,那么在一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如何制订这方面的教学目标呢?答案是: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二要具体化,三要具有可操作性。

我们的每一堂课,都应该融入“三维”目标的理念:但要在一堂课的时间内,同时落实非常具体的“三维”目标,则近乎苛刻。

因为“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是互相联系的,很难分清哪一项目标单纯属于哪个维度。

再说,三种目标是否都能在一堂课中找到对应的落实方法与途径呢?即使在一节课中同时具备“三维”目标的达成条件.那么它们之间的发展能否均衡呢?我们认为,在制订具体教学目标时,必须依据系统论的思想,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整体性。

应围绕教材各章节的具体内容设计我们的教学目标,以知识与能力作为外在表现形式,在达成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同时,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在目标的逐步达成。

一个章节的学习目标适宜订2—3项,而且应该具有可操作性,以便在学习过程中具体落实。

具体的学习环节应该围绕这2—3项目标的设计,每一个关键环节都能说得出是哪一项学习目标的体现。

这样制订的教学目标才可能是恰当的。

2、知识目标的确立、落实知识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基础目标,也是其他教学目标实现的前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和落实知识目标是首要的任务。

(1)、知识目标的确立依据首先,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立每一框题的知识目标;其次,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理清知识体系,确定教材的主干知识;最后,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知识目标的落实①重组、拓展教材知识,使其与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认知结构相吻合,为学生实现知识的同化做好铺垫。

②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创设的情景要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以使他们能用现有的知识同化新知识。

③强化自主探究,寻求问题解决途径,实现知识内化。

在教学实际工作中,让学生有机会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去认识客观事物。

3、能力目标的确立、落实能力目标是建立在知识目标基础上,其确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但在课堂上,教师只能根据教材内容等,选择其中最主要的作为培养目标。

(1)、能力目标的确立首先,教师应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确立框题能力目标。

其次,根据教材知识,确立基本的相关的能力目标。

最后,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确立适合学生实际的能力目标。

(2)、能力目标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教师应让学生亲历过程,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①、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清单”;然后确定收集知识和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接着收集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关进行分析和处理,最后利用这些知识和信息解决问题。

②、重视课堂协作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空间,要给学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要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方法。

③、在训练中提高能力。

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例题,引导学生进行模拟情景训练,使他们做到举一反三。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确立及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己、对人、对自然和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判断,它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确立。

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制定基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其次,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1)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2)通过英雄人物、模范人物、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来引导学生正确地领悟情感。

(3)通过创设情境来加强情感培养。

二、备教材1.备选编意图。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资源,也是师生沟通的中介。

充分的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

教师在进行备课时首先要考虑教材编写者在实施新课程后,为什么要对原有教材进行调整,其知识点上有什么变化,这些知识点如何体现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旨在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从而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才能高屋建瓴地进行教学设计。

2.备知识结构。

首先从教材的整体上把握,弄清教材编排形式、体例、内容安排、练习设计及训练重点。

第二,从内容入手,找准与学生旧有知识建立联系的同化点。

考虑教材知识点中哪些是需要训练的,哪些是需要感悟的,哪些是需要积累的,哪些是需要补充的,哪些是需要发散想象的,哪些是要延伸拓展的。

再次,考虑如何最大程度地引导学生将文中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相应的联系,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并建立同化,轻松地掌握新知识。

3.备知识整合。

新课程强调教学要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教师要特别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思考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学科内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学生旧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联系,教师要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请教有关学科教师,或通过上网查询有关知识来充实个人的知识储备,以应对学生可能提出的种种问题,并使知识的整合符合本学科教学的特征,而不至于喧宾夺主。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处理新课程强调,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应是课程的积极开发者。

如果我们把课程开发视作借助于学校课程的实施和评价,改进课程功能的活动的总称,那么它必然会涉及教师的教学设计,即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加工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