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卢梭及其教育思想

卢梭及其教育思想


3、少年期:从12岁至15岁 身心特点:身体已变得强壮有力,感官也 发展良好,并且有了强烈的好奇心 。 教育任务:智育与劳动教育。
智育任务:培养学习兴趣和做学问的方法。“问题不在于 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 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教学内容:有益的、必需、正确的又符合儿童理解能力的, 真正有益于幸福的知识。卢梭反对学习那些无补于实际的 古代经典,要求重点学习对生活有实际用处的物理、化学、 天文、地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劳动的知识。 教学方法:以儿童经验为基础,反对经院主义的脱离实际、 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认为最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是观察, 主张广泛地使用实物教学好进行科学实验,经常带领儿童 到大自然去,到社会生活中去,指导儿童观察和研究各种 事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学会正确 的思维和判断。
遵循自然的教育就是遵循儿童自身的发展规律,根据 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教育。
二、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自然人”
自然人是“自由的”、 “自食其力”、 “对任何职业都有所准备的人”。 “自然人”是身心调和发达、体脑两健、良 心畅旺、能力强盛的新人。 他说:“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 是文官,也不是武士,也不是憎侣;他首先是 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 人。”
虽然卢梭教育思想有其局限性。如过分 强调儿童的需要、兴趣及个人生活经验的价 值;脱离社会的影响培养“自然人”。 但是他提出要尊重儿童的自然和自由,要 非常重视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行程,教育的 一切措施,都应根据儿童的需要、能力、兴 趣。这种观点在教育上所起的革命作用,犹 如哥白尼在天文学上所起的作用。 因此,有 人将卢梭誉为是教育上“哥白尼”。 卢梭的教育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教育 家。对巴西多、裴斯泰洛齐、杜威等教育家 的教育实践活动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在具体的养护方面,合乎自然: (1)用母乳喂养孩子,并由父母亲亲自养育孩子, 反对将孩子交给保姆抚养。 (2)儿童食物的口味应清淡,应多食素食。 (3)衣着应该宽松,以便于四肢自由活动;被褥要 轻软,使婴儿容易转动;衣服不宜过暖,锻炼其适 应天气变化的能力 。不要给婴儿戴帽、穿鞋、穿袜, 以培养其抵抗能力。 (4)对于儿童的睡眠,应要求有足够的时间,能随 着环境以及时间需要的改变而改变。 (5)健康的环境:乡村呼吸新鲜的空气,获得新生。
卢梭从遵循自然的基本原则出发把儿童的发 展和教育划分为四个阶段: 1、从出生到2岁为婴儿期,着重进行体育。 2、从2岁到12岁为童年时期,着重进行感觉教 育。 3、从12岁到15岁为少儿时期,着重进行智育 和劳动教育。 4、从15岁到成年是青年时期,着重进行德育和 宗教教育。
1、婴儿期:从出生到2岁
这个时期的儿童不应该读书。他说:“读书 是孩子们在儿童时期遇到的灾难,而你却单单 要他们在读书中消磨他们的时间。爱弥儿长到 12岁还不大知道什么叫书” 。
他认为,以书籍代替感官就是袭用他人的理 性,结果必将多迷信而少有真知。如果读书, 那么可读的书只有《鲁滨逊漂流记》。在卢梭 看来,鲁滨逊孤单单独处荒岛,不仅保全了生 命,而且凭借个人力量生活得相当舒适,十分 自由。这正符合他培养积极活动,能独立判断, 从事劳动生产,自食其力的自然人的理想。
卢梭的天性哲学体现在教育上,便要求教 育脱离社会文化的监牢而使人性得到发展。教 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弃恶扬善, 恢复其天性。也就是说,教育要“以天性为师, 而不以人为师”,人要成为“天性所造成的人, 而不是人所造成的人”。 卢梭提出了自然教育原则: 教育要“遵循自然”。
卢梭认为教育有三个来源: 来自自然的教育—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 自然的教育。 来自人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 来自事物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经验 。 卢梭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 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师的不同的教育互相冲 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 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达到 他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由意义。这样的学生,才是受到 了良好的教育的。”
2、儿童期:从2岁到12岁。
心理特点:孩子在这个时期理智还处于睡眠状态, 他们“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必 须锻炼他的身体、他的器官、他的感觉和他的体 力,但是要尽可能让他的心闲着不用,能闲多久 就闲多久。” 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发展儿童的外部感觉器官, 使其获得丰富的感觉经验。认为感觉是智慧的工 具,训练感觉和身体器官,为理性活动打好基础。 教育要求:尽量给儿童以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亲 自去接触和研究周围一切事物。他说,对于儿童 来说,“他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 。
卢梭认为最适合的是木工,这种劳动不仅 有用、干净,而且需要智慧,可使儿童的双 手和头脑同时得到锻炼和发展。
4、青年期,从15岁到成年 特点和任务:“暴风雨和热情的时期”,这个时期爱弥儿 应该回到城市。必须施以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 。 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培养善良的感情、善良的判断和善 良的意志,而其核心是博爱。卢梭认为,人生的目的无非 是爱人类,使一切人达到幸福的境地。他说,“要教育你 的学生爱一切的人,甚至爱那些轻视人民的人”。 道德教育的方法:培养善良的爱人的感情和思想,不能靠 说教,而要通过观察了解社会,了解人类的贫困和苦难。 因为经过苦难的生活的人,自然产生同情、爱怜不幸者的 思想感情。善良判断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习历史、伟人 传记,从中学习区分善恶。而善良的意志则是通过行为的 练习来培养。
• 宗教教育方面,卢梭主张一方面要人们时 刻都不能对上帝的存在抱有丝毫的怀疑, 在他看来,“没有信仰就没有真正的道 德。”另一方面,他反对宗教迷信,主张 对上帝的深刻信仰必须凭借理性和良心。
通过一系列的自然教育,爱弥儿到了20岁 已成为身体健壮,心智发达,感情丰富, 善于劳动,博爱人类的自然人。
卢梭在《爱弥儿》第二章的末尾,描 绘了这种教育所得的成果:10~12岁的 孩子,“长得又健又壮”,“蹦蹦跳跳, 活活泼泼”,他“没有什么劳心的焦虑, 没有什么痛苦的远忧,实实在在地过着 现实的生活,充分地享受着那似将溢出 他身体的生命”。
卢梭重视儿童的感觉教育,主张 “从经验中去学习”。是与他唯物主 义的感觉论相联系的。但是他认为12 岁以前的儿童处于“理智睡眠期”, 不能接受智育和道德教育是片面的, 形而上学的。
三、年龄分期及各个年龄阶段的教育
卢梭认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 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 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没有味、没有香 气的早熟的果子” 。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 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 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 想法和感情的,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 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 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身体方面的特点:软弱无能,但柔韧,善于活 动,能够接受锻炼。心理方面,“他没有任何心情, 没有任何思想,几乎连感觉也是没有的;他甚至觉 察不到他本身的存在”。也就是说,既无感情,又 无思考,甚至感觉也极微弱。 教育的基本任务:身体的保健和养护,使身体 健康发展。 教育要求:“多给孩子以真正的自由。”反对 捆扎和束缚儿童,认为这样会剥夺儿童的活动自由, 阻碍其血液循环,影响其性格与气质。
1749年在法国迪昂学院的题为《论科学和艺术的进 步是否有助于道德的进化》的征文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卢梭在征文中认为,人类在自然或原始社会时期是自由 的、平等的,道德上是纯洁的。到了文明社会,才出现 道德堕落和社会不平等现象。
1761年,卢梭的文学著作《新哀洛伊丝》出版。 1762年,卢梭出版了《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 前者是卢梭最深刻、最成熟的著作,也是世界政治学说 史上最著名的古典文献之一。后者是卢梭论教育的巨著, 共有五卷。
• 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 •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运 动中著名的思想家和教 育家。 • 教育代表作:《爱弥儿》 提出了以人的自由发展 和自然教育为基础的培 养自然人的教育理想。
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贫穷的钟表 匠家庭。由于母亲早逝,卢梭小时受父亲 的影响很深。10岁时,父亲因受一贵族的 诬告而远走他乡 ,他被舅父送到日内瓦郊 外,随一位牧师学习。 16岁便开始了流浪 生活,先后当过学徒、伙计、随从等。在 长期的流浪生活中,卢梭读书成癖,博览 众家著作。 1742年,卢梭离开日内瓦来到巴黎,后 结识了狄德罗等许多启蒙思想家,并参加 了《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长期艰难的 流浪生活,对卢梭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
卢梭认为,自由人不仅必须具备聪慧的头 脑,还要有灵巧的双手,能够用自己头脑和 双手进行劳动,营谋生活。因此,这个时期 必须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
卢梭认为,劳动是社会的基础,是每一个 公民必须尽的社会义务。他严厉斥责游手好 闲、不劳而获的人是强盗、流氓、骗子,强 调一个自由人必须掌握农业和手工劳动的知 识。
在如何发展感觉,训练儿童各种感官方面,卢梭提 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 卢梭指出,人们并不是平均地使用感觉官能的。在 各种感觉中运用最多的是触觉。触觉 ,“它遍布于我 们身体的整个表面” 。能够使人们及时地、不断地获 得各种经验。物体的温度、形状、大小、轻重和硬度, 都可以通过触觉获得。 发展触觉的主要方法是练习。卢梭主张让儿童像盲 人那样抚摸物体,训练触觉的敏锐性和准确性。深夜把 孩子关在一间屋子里,让他根据拍手的回声判断屋子的 大小。还可以用游戏训练孩子辨认事物的能力。 视觉与触觉相比,视觉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延 伸的范围较广,接触物体很快,能使心灵迅速作出判断。 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游戏、写生、制图等,发展视觉。 还要重视听觉官能的教育,主要是训练判断发声物体 的大小和远近,它的振动是猛烈还是轻微等。它主要靠 学说话、唱歌、听音乐来练习。
1770年,卢梭完成了在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中断断续 续写成的自传《忏悔录》。1778年,卢梭在极端贫困、 孤独中与世长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