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里根时期的经济政策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高立摘要: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滞胀”危机之中,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里根就任总统期间,面对日益严峻的“滞胀”危机,采用了“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的学说,对传统的经济政策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降低社会福利开支和税收额度。
这一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使美国摆脱了危机,对当时以及其后的美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里根经济政策一2007年8月,一场因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而引发的“次贷危机”席卷美国、欧盟、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进而蔓延至全球演变成为一场罕见的世界金融危机。
从这场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之中我们可以总结得出许多的经验教训,其缘由固然是有金融家、银行家的贪婪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美国金融秩序以及金融发展、金融监管失衡,经济层面出现了问题。
所以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加强制度建设是极其重要并要引以为戒的。
时至今日,世界大多数国家尚未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经济发展仍然徘徊不前甚至处于倒退之中,危机的发源地——美国也在苦苦寻觅良方以重整经济。
有鉴于此,不妨回顾一下历史,在近四十年前的那场危机之中,奥巴马的前任——里根总统是采用什么样的策略使美国走出数十年经济“滞胀”的。
当然这两场危机原因各不相同,但历史是一面镜子,总会给后人一些启发与警示。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中,罗斯福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威,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和指导。
罗斯福政府大力举办国家投资的工程,实行“以工代赈”;制定了社会保险法,奠定了美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基础,改革了税制,对高收入者和公司征收高额的附加税。
可以说罗斯福的新政是与凯恩斯主义不谋而合的。
凯恩斯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产生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不惜冒出现财政赤字的风险来增加投资,以刺激消费。
罗斯福的新政策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而此后的美国历届政府大都奉行凯恩斯主义。
事实上在二战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的确是美国历史上经济增长的黄金期。
但是到了六十年代末,凯恩斯主义扩张性经济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并且愈演愈烈。
到了七十年代初,美国经济经历了比例极高的通货膨胀和失业,二者交织在一起就是我们一直通常所说的“停滞性通货膨胀”即“滞胀”。
[1]从1973年到1980年,消费物价指数平均每年上涨9.3%,失业率在70年代上半期平均为5.5%,到了下半旗则上涨到7%,而同期美国人均实际收入则下降了6%。
[2]就像美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上台时所说的那样:“今天的美国遇到了我们连做梦也没想到的那种挑战,美国正是在对付周而复始的危机中耗尽了物质和精神的力量,从而使自己处于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
”二“滞胀”时期,美国经济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问题,一,通货膨胀严重。
“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一种金融现象”[3]通货膨胀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好坏。
1977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7%,但这个数值并没有停止,到了1978年更是达到了9%,1979年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14%[4]。
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
1950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资本主义世界国家的57.8%,但是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逐渐减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优势地位越来越小,其他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赶上并超过了美国而且缩小了这之间的差距。
1980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比重已降到了26.7%。
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从这一数据很明显的可以看出美国经济在衰退之中。
三,劳动生产率降低,工业份额下降。
美国整体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在工业生产的一些关键性领域中,竞争优势日渐削弱,尤其是美国劳动生产率×逐年下降趋势。
,特别是在1975到1980年下降到一个非常低的数值,只有1.7%,远低于同时期的日本、法国甚至意大利。
而与此同时美国的工业生产份额占世界的比重也随之降低。
四,工业产品竞争优势削弱。
在国内产品市场,美国在相当一部分尖端技术领域尚保持着领先优势,但这种领先优势逐渐削弱,有的部门已经为日本和西欧所代替。
对外出口规模缩小,进口规模越来越大,贸易利差愈加庞大。
以上都说明美国经济实力的下降以及对外竞争优势的减弱。
那么美国经济那么引发70年代这场前所未有的“滞胀”危机原因何在呢?首先的诱因是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阿拉伯国家一直提升了石油价格,引发了西方国家石油危机。
油价的大幅提升使以石油为主要能源的美国生产严重受挫,经济停滞,同时,产品成本的提高又导致了通货膨胀。
其二应该是美国战后福利开支和高额的税收。
历届美国总统竞选时为了取悦于民,经常会提出一些新的社会福利保障政策,为此也要保持高额的税收。
美国的福利开支1950年到1980年增加到1561亿美元。
从1960年到1980年的年增长率全部达到8.4%,大大超过了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高额的税收影响了投资与生产的发展。
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实施,使得在生产停滞、失业率较高的情况下,整个社会仍可以保持较高的购买力,这是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里根提出:“尽管我们的税赋负担极为沉重,它仍然未能满足政府开支的需要。
几十年来,我们积累了大量的赤字,现在是唤醒这一工业巨人,让政府回到其应有之位,减轻惩罚性税收负担的时候了。
”第三个原因是出于对抗前苏联的考虑。
二战以来,美国一直称雄与世界,这给美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利益,也使美国人民普遍有了优越感。
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失败以及70年代苏联军事实力的迅速膨胀给了美国巨大压力,因此加紧改革以对抗苏联显得极为迫切。
三里根上台后提出了自己的经济重整计划。
他首先采用了供应学派的经济理论。
这一学派认为:供应即生产本身能够创造需求,强调促进经济增长的最好办法是刺激供应。
该派代表人物阿瑟﹒拉弗指出,税率过高会使人们不去努力工作和储蓄,还使一部分人设法逃税,因此反而会使税收减少。
如果降低税率并达到一个合适的点,就可以刺激储蓄和投资,促进生产,政府的收入反而会增加。
里根就任总统的当年就颁布了《经济复兴税法》,开始了美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减税。
建水的同时,里根对社会福利制度也进行了改革。
1981年至1982年,里根共削减了486亿美元他认为不必花的钱,其中主要是社会福利开支。
1983年,里根政府又抛出了一个改革方案,在不彻底改变原来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又减少了一些保障项目。
联邦政府承担的某些责任转移到地方政府,推行新联邦主义,并且促进私营福利事业的发展。
里根在缩减开支的同时,大幅度的增加军事开支。
以1983年为例,国防开支占到了总预算的26.4%,这一数字在甚至大大超过了侵朝和侵越战争时期。
里根的经济振兴计划还采用了货币学派的理论。
该派创始人米尔顿﹒弗里德曼在他的《货币数量论—一种重新表述》一文中指出,通货膨胀是货币供应增加过速的结果,主张控制货币发行量。
并要求政府减少干预经济,实行“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提倡自由效率,反对福利主义。
里根赞成这一说法,他说“一项实现货币供应量稳定和适度增长速度要是取得成功,就会使通货膨胀和利率下降,恢复我国金融机构和市场的活力。
”他在《经济复兴计划》中提出:“制定一项全国性的货币政策,不允许货币量的增长速度持续的超过商品和劳务的增长速度。
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我们需要减慢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
”在里根执政的1981到1982年中,联邦储蓄委员会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预定年增长率未3.6%而实际上只增长了2.1%,。
由此很好的抑制了美国历年来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
四里根的经济政策使美国走出了战后最严重的70年代的滞涨危机。
国民生产总值出现了持续70多个月的增长,并且创造了1750万个良好的就业机会,开创了80年代的繁荣。
其积极作用是很明显的。
首先,抑制了严重通货膨胀。
里根政府采用货币主义政策的一系列调控货币发行量、制止通货膨胀的政策,在稳定物价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严格紧缩的货币政策对于抑制通货膨胀和改变人们预计通货会膨胀的心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八十年代的整个经济发展中通货膨胀率以及物价水平一直保持低位状态并呈下降趋势。
其次,推动经济保持增长。
里根政府的减税、放松对企业的管制和增加国防开支等经济政策实施后,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使得美国经济稳步回升并保持增长。
从里根上台以来,除1982年负增长以外,其他年份平均一直保持在4%以上的增长。
而失业率却保持在4%以下,这一了不起的水平。
由于放松了对企业的严格管控,从而恢复了市场的活力加强了市场竞争,使得美国经济重新焕发了蓬勃的生机。
第三,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里根政府时期,处于对抗苏联的考虑,大量的国防开支应用于军工研发及生产。
国防工业的发展不仅增强了美国的军事实力,同时也促进了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这一阶段诸如波音、麦道、洛克希德﹒马丁、雷神等大的军工企业迅速崛起,并且很多技术开始应用于民用工业。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里根经济政策在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也产生了许多的弊端。
一,财政赤字加剧。
自198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以来,里根注重的平衡财政预想一直未能实现。
因为大规模的减税和增加国防预算使得原本巨大的财政赤字不见缩小反而愈加庞大。
仅仅一个“星球大战”计划就耗资一万亿美元,成为历史上最大的军事预算。
在里根执政的八年间,美国财政赤字累计达到16673亿美元,是以往美国历届总统204年间财政赤字的1.8倍。
由于里根的导致高预算赤字,为了控制通货紧缩货币供应量,政府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以弥补赤字。
1982年美国还是世界最大债权国,到了1986年便成为世界最大负债国了。
二,贸易利差扩大。
美国的储蓄率低,使其巨大的财政赤字不能完全由国内资金弥补,只能依赖于外国投资者的资金。
在里根总统任期内,不得不维持较高的利率以吸引外国债权人。
由此美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下降从而能导致出口下降,美国从国外进口商品的数量不断增长。
到1985年已达1446亿美元。
三,贫富差距拉大。
里根的税制改革使全体美国人平均减少税额6.4%,而超富裕阶层平均降低16%。
低收入者的实际税率下降不多,甚至略有增加。
而里根政府所削减的开支,以1984年为例,其中60%集中在低收入补助项目中。
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统计,里根第一任使其,年收入在10000美元以下的2020万贫困家庭中,平均每家减少津贴400美元;年均收入在8万美元以上的140万家庭中则因减税增收4800美元,有人戏称这是一种“劫富济贫”的经济政策。
总的来说,里根政府实施的经济政策,是美国摆脱了70年代的滞胀危机,使美国经济走上了正轨。
继续在军事、经济、科技方面领先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