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
解剖时;可用镊子直接从虫的颈部和前胸背连接膜处插入;取出各个
脏器。

或在腹部侧面沿背板和腹板的连接膜处剪开一个口子;然后用镊子
取出脏器。

接着用脱脂捏成一长条状的棉花栓;用镊子将其慢慢的塞人已掏空的
昆虫腹腔内;保持虫体原来的体形。

3•临时保存昆虫被杀死;除去内脏后;放在预先制备好的棉花纸包内;以避免携带时使虫子遭到挤压而变形受损。

棉花纸包的纸;宜选用吸水性好的;将其剪成方块;大小根据虫体的
大小而定;以恰好能包住虫体为度。

脱脂棉可扯取一块约0.5厘米厚、比
纸稍小一点的小块;压平后放在纸片中间。

最好再备一小张白纸附置在脱脂棉上;作为临时棉签;以记载采集的
时间和地点等。

准备就绪后;就可以在将虫子取去内脏之后;将其临时包裹在里面;
防止其受到损坏变形。

保存期不宜过长;应在1~2天内;注意及时将包打开;让其通气干燥;不使变质。

4•还软干燥变硬后的虫壳一般都会发脆;若不采取措施使其软化;很可能一碰就会碎成小片;所以在插针之前必须使其还软。

还软的方式是:用玻璃换软缸或别的器皿;底部加进蒸馏水;加入几滴石炭酸;在架空的架子上面放置虫子;加盖密闭2~3天后就可换软。

没有换软缸设备的;也可直接将虫浸于温水中;用热气也能使其还软。

5.针插固定昆虫标本用的昆虫针;系用不锈钢制成;由细至粗;共
有00号、0号、1号、2号、3号、4号、5号等7个级别。

从0至5号;6个级别的针都带有针帽。

只有00号不带针帽;其长度仅为其他各号针长的一半;是作为双重针插标本用的。

对于死后还
未干燥变硬的或是还软后的昆虫;就是用上述的针将其固定起来的。

使用
哪号针;应根据虫体的大小来定
插针开始时;先将要制作的虫体放在刺虫台或桌缝上;再根据虫的大小;选用合适的号针;昆虫针插前翅基部背中线稍右部位;半翅目昆虫插前胸中央或小盾板中线偏右方;其他昆虫插中胸中央。

师:这些都是下雨前常见的现象。

其实;很多天气变化来临之前;都
有一定的预兆;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

(课件显示图片;教师讲解)刮风之前常见的现象:冬季黎明十分;天空若是出现彩色的云;预示着下午将会有大风;月亮周围的光圈叫做晕;这是一种奇特的气象现象;月晕的出现多预示着要刮风。

下雨之前常见的现象:夏季天空出现积云;预示雷雨即将来临;太阳周围的光圈叫日晕;日晕的出现预示着将要下雨。

2•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现象预示着天气的变化?(指名回答;给予鼓
励)
一、讨论与交流
1.天气预报的作用
师:我们除了通过自然现在告诉我们天气情况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
科技的力量来了解天气情况。

大家经常看《天气预报》吗?指名问学生“你为什要看《天气预报》呢?”(从天气预报中可以知道未来天气的变化;
我们就可以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携带雨具等。


板书课题:天气预报
讲述:《天气预报》为我们提供未来的天气情况;它的作用小到为我
们老百姓的出行提供便利;大到可以预知洪水、地震、风沙等自然灾害;便于提前做好预防工作;所以《天气预报》是我们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
一部分。

今天很荣幸可以和大家共冋收看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
你们觉得高兴吗?在收看的过程中;希望大家认真一点;思考以下问题:从《天气预报》中;你获得了哪些气象信息?(播放视频)
师:《天气预报》已经收看完了;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家想好了吗?(几名学生发言)
气象预报员是怎么知道天气情况的呢?凭她一个人能完成整个天气
预报吗?看来在她背后一定有一个强大的团体;她呈现出来的正是这个集
体智慧和劳动的结晶。

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团体是怎么制作天气预报的呢?
2.讲解制作过程
①(出示图片;先让学生观察;再由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讲述: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大致可以划分成二个环节。

板书:搜集信息-处理信息-预报天气
问:我们先看通过哪些途径可以搜集气象信息?(“风云一号”气象
卫星、探空气球、气象飞机、气象站)教师分别说明它们是怎么搜集气象信息的。

讲述:通过这些先进的工具把各种气象信息搜集完整后;传输到气象台;由气象台的工作人员进行资料的分析和整理;然后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手机等媒体传播给人民群众。

②小结:从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天气预报是一项
十分复杂的工作;每一个环节的背后;都倾注了无数工作人员的心血和劳动;在整个过程中;国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从而为群众提供便禾U。

能够从事这项工作;也是很光荣的事情。

三、讲述(谚语):
师:刚才同学们观看的《天气预报》认真的同学会发现讲述了“立冬”;哪位冋学知道“立冬”是什么?(指名回答)立冬就是指冬季来临了。

“立冬”还是24节气之一;我国古代人民通过对气象的观察总结出来“24节气”;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除了“ 24节气”外“气象谚语”也反映了天气变化情况。

农民伯伯在农业生产中不断认识气象和农业的关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加以提炼编成谚语;通俗易懂;便于记忆;深受广大农民喜爱。

这就是“气象谚语”。


如“枣芽发;种棉花”、“伏里有雨多种麦;伏里无雨多种菜”。

我国气象
谚语历史悠久;内容丰富。

其中很多可以用来制作长中短期天气预报。


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存在差异;因此气象谚语的内容也不尽相冋。

(出示不同地区的气象谚语)今天;老师带给大家的是“九九歌”;请同学一起看大屏幕。

(课件显示“九九歌”)。

师:九九歌;就是从冬至那天起;向后数九个九天;第一个九天叫一九……最后一个九天叫九九。

一共81天;每个九天中;天气的冷暖变化
不冋;古人凭者长期的经验;通过冬末初春的物候现象;让人们直观而生
动的知道寒暖变化的趋势;数到第九个九天;冬天过去;春天也就来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