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泌尿系统(1)-膀胱

泌尿系统(1)-膀胱


膀胱慢性炎症,见Brunn巢。
(四)腺性膀胱炎


1. Brunn巢演变而来,常伴Brunn巢出现 2. 好发部位: 最常见于膀胱三角区 3. 大体: 不规则圆形或结节状表面粘膜突起 4. 镜下:固有层内出现多个小腺体,伴腺 腔扩张;内衬立方形或柱状细胞;外周围 绕单层或多层尿路上皮细胞;偶见伴明显 粘液分泌及杯状细胞。
移行细胞癌,低度恶性。
移行细胞癌,低度恶性。
3.移行细胞癌Ⅱ级

大体表现,表面可见坏死及溃疡。
光学显微镜检查虽可见乳头状结构,但不 规则,可出现实性的癌细胞巢和索,常浸 润于粘膜下层或肌层,癌细胞的大小、核 染色质的多少及排列,均显示较明显的异 型性,易见核分裂像。
移行细胞癌,中度恶性。
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

易误诊为腺癌


(1)临床分期:一般采用Jewett分期方案,根 据癌细胞的浸润范围和有无转移的原则而 分期,是对预后关系最密切的因素。 (2)组织学分级:多数与临床分期一致,Ⅲ 级移行细胞癌约90%有深肌层或膀胱周围的 浸润,Ⅱ级移行细胞癌约62%有浸润,Ⅰ级 移行细胞癌仅20%有浸润。
膀胱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
三. 其他
急性膀胱炎
结核性膀胱炎
术后梭形细胞结节



(1)好发: 手术后5周至3个月期间,常见于下泌尿生 殖道 (2)大体:结节样,红黄相间,与周围组织界不清 (3)镜下: 梭形细胞增生为主慢性肉芽肿性病变: 纵横交错的梭形细胞束,轻度多形性;局部细胞 呈假上皮样结构;间质弥漫性水肿;伴小血管增 生和炎性细胞浸润 (4)免疫组化: 梭形细胞角蛋白和肌蛋白阳性 (5)鉴别诊断:高分化平滑肌肉瘤(手术史、黏液 样变性)
膀胱早期浸润癌。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下浸润
早期浸润:未侵及粘膜肌
浸润固有层
侵及肌层
少见类型


1.膀胱腺癌
2.膀胱粘液癌(mucinous carcinoma)和印戒细胞癌(signet ring cell carcinoma)
膀胱腺癌
膀胱粘液癌,部分为和印戒细胞癌
(五)移行细胞癌的预后
大体:多发性,呈红色光滑斑状结构有时 与正常粘膜无法区别 镜下:上皮全层多形性明显,可见核分裂。

膀胱原位癌。细胞异型性明显,但未突破基 底膜。
膀胱原位癌。细胞异型性明显,但未突破基底膜。
二、浸润性移形上皮细胞癌

(一)大体形态(膀胱镜) 乳头型 浸润型
1.乳头型

多见。呈乳头状、 息肉状或菜花状, 单个或多个,底部 较宽而有蒂,直径 多1~2cm,甚至 6cm,质脆而易碎, 表面可形成溃疡。
膀胱术后梭形细胞结节
膀胱术后梭形细胞结节。 细胞丰富可见大量和分裂
细胞角蛋白染色,肌纤维母细胞强阳性。
actin染色,肌纤维母细胞阳性。
炎性假瘤


1.大体: 呈结节状,黄白相间伴局部出血,中央较 硬而周边呈凝胶状。 2.组织学特征:非典型性、细长梭形细胞,胞浆嗜 酸性;梭形细胞可浸润到周围正常平滑肌束;核 分裂像很少;间质由特征性的粘液组成,含有较 多血管,单核细胞的浸润。 3. 免疫组化:角蛋白、肌蛋白(﹣),平滑肌蛋白 和波形蛋白(﹢)提示来源于肌成纤维细胞 4. 鉴别诊断:与平滑肌肉瘤鉴别炎症背景、组化 梭形细胞
泌尿系统疾病(1)
泌尿系统
组成: 肾 输 尿管 膀胱 尿道 功能:排出机体 溶于水的代谢产 物。
形态和分部
内部结构
膀胱三角:指 膀胱底内面,两 输尿管口与尿道 内口之间的区域; 为肿瘤和结核的 好发部位。
膀胱组织学
变移上皮 粘膜 管壁 结构 固有层
肌层:平滑肌,较厚,分三层 外膜:纤维膜(膀胱三角区为间皮)



1. 正常: 5-7层细胞组成。 2. 单纯性增生:细胞层次增多〉7层,常伴 发于炎性疾病及肿瘤。 3. 异型增生:细胞大小不等,极向紊乱。 4.反应性非典型增生:急、慢性炎症
单纯性增生
异型增生
非典型增生
(二)慢性膀胱炎与Brunn巢



1. Brunn巢: 目前认为来自粘膜内陷。移行上皮底 层细胞增生,进而向粘膜下呈花蕾状生长,形成 实性细胞巢,并被结缔组织包绕或分隔,与移行 上皮分离。 2. 部位:常见于膀胱三角区,尿道和输卵管少见。 可隆起于表面,误认为肿瘤 3.原因:慢性炎症或其他慢性刺激 4.形态:Brunn巢由分化好的移行上皮细胞组成, 细胞与周围的基底膜样结构垂直排列。
膀胱癌:见肿瘤突向膀胱腔内。
2.浸润型

较少见。呈溃疡 或斑块状,底部 较宽而无蒂,大 小不等,可伴有 坏死,并向膀胱 壁甚至邻近组织 浸润。
膀胱癌:见肿瘤呈灰白色浸润生长。
(二)组织学分级



移行细胞癌的组织学分级与预后的关系密 切,基本原则是在癌细胞形态的基础上, 兼顾组织结构和浸润状态。 移行上皮乳头状瘤 移行细胞癌Ⅰ级 移行细胞癌Ⅱ级 移行细胞癌Ⅲ级
第二节膀胱乳头状瘤


一. 移形上皮细胞乳头状瘤 1.临床症状:无痛性血尿 2.好发部位:膀胱三角区和输尿管开口处 多为单发,少数可为多发。 3.大体:较小,呈纤细乳头状,漂浮在尿 液中,也可呈细颗粒状,有蒂



4.镜下: 乳头纤细,纤维血管轴心 表面上皮一般<6层,排列 整齐 在表层常覆以伞细胞(大, 浆丰富嗜酸) 核分裂极少见。 细胞排列有序、无多型性, 核染色均一。
移行细胞癌,中度恶性。
4.移行细胞癌Ⅲ级

大体表现为巨大菜化状或蘑菇状,伴有坏 死和溃疡。
光学显微镜检查可见已失去乳头状结构, 呈紊乱的细胞巢索分布,癌细胞呈高度多 形性和未分化状态,失去了移行上皮的特 点。可见瘤巨细胞,易见核分裂像。常有 深肌层或膀胱周围组织的浸润。

移行细胞癌,高度恶性。
低级别:纤细多分支乳头,细胞轻度异型。
高级别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乳头结构 出现融合,细胞中度-明显异型。
低级别
高级别



鉴别诊断: (1)正常黏膜:收缩时乳头状,无轴心。 (2)乳头状膀胱炎:乳头宽,结构正常。 (3)息肉样膀胱炎:乳头宽,炎症背景。 (4)内翻性移行细胞乳头状瘤:表面无乳头。
腺性膀胱炎。腺性化生。
二. 化生性病变




多见于慢性炎症,各种类型同时存在。认 为是炎症状态下肿瘤性增生性病变。 1.鳞状化生 2.腺型化生(肠型) 3.中肾样、腺瘤样或肾源性化生
膀胱移形上皮鳞状上皮化生
腺性膀胱炎。腺性化生。
肾源性化生。立方或扁平上皮细胞形成小管状排列,集聚成群。
肾源腺瘤。立方上皮细胞小管状排列,积聚在固有层内
膀胱移行上皮乳头状瘤
细胞层数增多,但细胞排 列有序、无多型性,核染 色均一。
低度恶性潜能的乳头状移行 细胞瘤。可见纤维血管轴 心的乳头,衬覆不同厚度的 上皮。
二、移形上皮内翻性乳头状瘤



1.临床表现:血尿及膀胱刺激症状 2.好发部位:膀胱多见,肾盂尿道、输尿管少见。 3.大体:多在膀胱三角区,表面光滑,息肉状有 蒂或广基,小于3cm。 4. 镜下:表面:被覆较薄尿路上皮;其下:内生 性上皮内折至固有层组成相互吻合尿路上皮条索; 巢中无纤维血管轴心;上皮分化成熟。 5.鉴别诊断:与尿路上皮癌。内翻性乳头状瘤异 型性小,瘤细胞团内有小囊。
(四)移行细胞癌的浸润深度

浸润深度及范围与预后有密切关系。分为 非浸润癌:原位癌,非浸润性乳头状癌,
浸润癌:浸润至固有膜,浸润至浅肌层, 浸润至深肌层,浸润至膀胱周围组织,浸 润至淋巴管或血管。
临床特点:膀胱恶性肿瘤90%。多见于老年 人,男性多于女性。尿频,无痛性血尿, 下腹肿块 镜下: 低级别:纤细多分支乳头,细胞轻度异型。 高级别:乳头结构出现融合,细胞中度-明 显异型。
内翻性乳头状瘤。固有层中见良性的尿路上皮巢
内翻性乳头状瘤。固有层中见良性的尿路上皮巢。
CK7 (+)
三、 鳞状细胞乳头状瘤

1. 膀胱内较少见 2. 多数与尿道湿疣有关
与长期膀胱切开术及导管留置有关,鳞状 上皮可以因化生形成,尿道尖锐湿疣蔓延 而形成。 可有尖锐湿疣特点

第三节膀胱癌
膀胱慢性炎症,见Brunn巢。
膀胱慢性炎症,见Brunn巢。
(三)囊性膀胱炎




1. Brunn巢演变而来,实性细胞团中央细胞松 解,出现囊性结构。 2. 多见于成年人,偶见于儿童。 3. 大体:粘膜下,乳白或棕黄色,小于5mm, 囊腔常有透亮黄色液体。 4. 镜下:囊腔表面被覆移行上皮,常与Brunn 巢同时存在,腔内含嗜伊红液体,可见炎细胞。
膀胱
第一节膀胱炎症及增生和化生性病变
上皮增生病变
单纯性增生 局部粘膜增生 鳞状化生 腺型化生 肾源性化生 Brunn巢 囊性膀胱炎 腺性膀胱炎
化生性病变
一、膀胱尿路上皮增生性病变
局部表面上皮向下生长 在固有层浅层形成细胞巢 Brunn巢(实性)、囊性膀胱炎(囊性)
(一)单纯性、异型及非典型增生



目前,较通用的仍为Mostofi分级方案。 1.移行上皮乳头状瘤,又名具有低度恶性潜 能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见上述良性肿瘤 项内的移行上皮乳头状瘤。 2.移行细胞癌I级: 大体:为粗大的乳头状,较硬韧。 光镜:可见被覆上皮细胞层次增多,排列紊 乱,细胞核的大小和染色质深浅不一,常有 粘膜下浸润,可见核分裂像。





一、概述 膀胱癌是来源膀胱粘膜上皮的恶性肿瘤。 按组织类型,主要有 移形细胞癌(最常见,占90%) 鳞状细胞癌(次之,占7%) 腺癌(最少见,占1~2%) 按浸润程度,可分为原位癌和浸润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