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3、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4、个性心理特征——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5、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6、简述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总体。
(1)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①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②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
(2)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①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②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3)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①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②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
7、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的。
8、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从学科性质上看,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学科。
9、简述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诸因素。
影响人的心理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类:①环境因素,就是周围所接触到的事物的变化;②机体因素,比如体温的高低或饥渴等等;③心理因素,即心理对心理的影响,如昨天发生的心理对今天发生的心理的影响。
10、人的心理实质: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心理学研究任务和意义1、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探索心理学规律。
2、心理学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的依据,同唯心主义做斗争;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学科如文学、艺术、美学、管理学等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2)实践意义: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去影响人的心理;能够更有准备地对待人的心理;使心理因素发生最佳地影响。
(三)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1、心理学研究的原则①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应该具备两个条件即所研究的心理和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又是可以测量的。
②发展性原则,应该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③系统性原则,即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应该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和相互关系中去分析认识。
④教育性原则,研究的选题、使用方法和程序不应该损害被试的身心发展,而应该符合教育的原则。
2、心理学研究的方法:(1)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2)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应用实验法进行研究时,应该有三个变量,一是自变量,二是因变量,三是无关变量。
实验法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3)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差异的方法。
标准化测验指那些经过标准化过程的用来测量个体差异的工具,如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能力测验、人格测验种种。
(4)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
方式有谈话、问卷、活动产品分析等。
(5)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
(四)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1、心理学的主要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的第一个理论流派,创始人为冯特。
认为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经验)的科学。
冯特首创了实验内省法。
这个理论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继承和发展。
(2)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代表人物有杜威等,强调意识的功能和作用,认为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3)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华生,主张研究行为,把刺激-反应(S-R)作为解释行为的公式。
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曾试图引进中间变量,但斯金纳反对任何形式的内因论,拒绝中间变量。
认为强化和改变行为的主要动力是有机体操作环境的结果。
行为主义完全否定了对人的心理、意识的研究,以行为和生理反应代替心理现象。
(4)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惠特海默等,后期的代表任务是勒温,强调心理的整体性。
(5)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
构造主义、机能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主要重视意识经验的研究,行为主义重视正常行为的分析,而精神分析则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
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6)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被视为心理学的第三种势力。
强调人有自由意志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7)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包括皮亚杰学派,皮亚杰创立了发生认识论,着力探索智慧的性质,认为智力的本质就是适应。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一)神经系统1、神经元(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一个典型的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2)突触——两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是控制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
不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突触进行的。
(3)神经元根据其功能特性,可以分为感觉(传入)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
(4)神经冲动,刺激过程和反映过程2、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1)人的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型神经。
(2)人的大脑的两个半球表面覆盖着面积很大的灰质,称为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是脑的最高级部位,是心理活动的最重要器官。
(二)反射和反射弧1、反射——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最基本的方式。
2、反射弧——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一般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
3、反射有同时进行的两条渠道:反射弧的特殊通路和非特殊通路。
非特殊通路是通过脑干网状结构来实现的。
4、反射弧的环形通路(三)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1、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是机体的环境之间的比较恒定的联系。
它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建立并遗传下来的,它只是那些为数有限的固定的直接刺激作用于一定的感受器引起的恒定的活动,基本上是皮层下中枢的活动。
如食物直接刺激口腔引起的唾液分泌。
它的反射弧是一种生来就有的固定的神经联系。
2、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反射。
它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
条件反射又可分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
3、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
4、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形成工具性条件反射又称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在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的某种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的几率就会高。
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反应形式。
5、工具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关系?共同规律:它们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发射,都需要强化,不强化就消退;在消退后又都会自然恢复。
都可以建立初级强化。
工具性条件反射也有泛化和分化。
不同之处:①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
②强化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映有关。
③反映方式不同。
6、联系实际分析强化时程表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根本规律。
他发现强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其时间和次数的分配,他把这种分配叫做强化时程表。
斯金纳把强化时程表分为5种种:①正确的反应每次都予以强化②定比间隔强化③定时间隔强化④不定比间隔强化,它的效果最好。
⑤不定时间隔强化在实际生活中,最经常受到的是既不定时也不定比的间隔强化。
例如儿童在日常作业中,做了正确的算术运算,并非每次都受到老师或家长的注意而得到表扬,只是有时获得夸奖。
4、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吃梅子)——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它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谈梅生津)——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它是人所特有的。
(四)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1、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有机体的一切反射活动都由这两种神经过程的相互关系决定。
抑制过程可以分为非条件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和条件抑制(又称内抑制,包括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2、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有二:(1)扩散和集中:在刺激物的作用下,兴奋或抑制过程起初虽然发生于大脑一定部位的神经细胞之中,但它们不是停止不动的,而是要向临近部位的神经细胞传布,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扩散。
扩散到一定程度后,它们又逐渐向原来发生的部位聚集,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集中。
(2)相互诱导: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就是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
相互诱导分为正诱导和负诱导。
由于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
相反,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
第三章心理的发生与发展一、动物心理的发生与发展(一)动物心理的发生1、反映——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后双方留下痕迹的过程。
2、感应性——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映,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
3、信号性反应——是指能够建立条件反射,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二)动物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是: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
二、人类心理的发生与发展(一)人类心理的发生1、人类心理发生的基本条件是:一是劳动,二是语言。
2、劳动在人类心理发生中的作用:劳动使人类心理有了产生的必要与可能。
3、语言在人类心理发生中的作用:(1)语言产生的条件:语言为劳动所必须;劳动使语言的产生有了可能。
(2)语言的作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促使抽象思维的产生;语言使人类克服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促进思维向更加复杂的水平发展。
(二)人类心理的发展1、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或种系心理发展和变化过程。
狭义的心理发展则指个体(即人)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2、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有如下含义:①在不同发展阶段,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质的特征;②心理发展阶段是从低到高,并按一定次序进行的;③前一个心理发展阶段都是后一个心理发展阶段的基础;④心理发展过程中相邻两个阶段不能截然划分,而有一定的交叉;⑤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是指在一定年龄阶段中,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