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机与人格

动机与人格

• 实际上,生活在自我实现层次的人既是最爱人类的, 又是个人特质发展得最充分得人。
• 这完全支持弗洛姆得论点,即,自爱(或不如说是自 尊)与爱他人是协作性得而不是对抗性得。他关于个 体性、自发性、自动化得见解也是中肯得(145)。
15
• 需要的层次越高,心理治疗就越容易, 并且越有效。而在最低的需要层级上, 心理治疗几乎没有任何效用。例如,心 理治疗不能止住饥饿。
• 在责任的严厉声音与享受的轻快呼唤之 间,对立似乎比我们预料的要更多。
• 健康人完全是一个整体,或者说是一体化的。
• 自我实现的发生不仅依靠思想活动,而且取决 于人的整个人格的实现,这个完整的人格不仅 包括该人的智慧能力的积极表现,而且包括他 的情感和类本能的能力的积极表现。
人类的本能
• 人的需要、偏好和本能的残余弱而不强, 含糊而不明确,有怀疑、忧郁、冲突的 余地;
• 能够辨清自己的需要,即知道自己真正 想要什么,是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就。对 于高级需要更是如此。
6
• 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观效 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 内心生活的丰富感。
• 安全需要的满足最多只产生一种如释重 负的感觉。无论如何他们不能产生象爱 的满足那样的幸福的狂热与心醉神迷, 或宁静、高尚等效果。
• 而自我实现的需要(至少须借助创造力) 是人类独有的。越是高级的需要,就越为 人类所特有。
2
• 高级需要是较迟的个体发育的产物。任何个体 一出生就显出有生理的需要,也许,还以一种 初期方式显示有安全需要。比如,它可能受到 恐吓或惊吓,当它依靠的世界显出足够的规律 与秩序时,它也许会更好地成长。
• 只有在几个月以后,婴儿才初次表现出有与人 亲近的迹象以及有选择的喜爱感。再晚些,我 们可以相当清楚地看到,除对安全以及父母爱 的需要外,婴儿还表现出对独立、自主、成就、 尊重、以及表扬的要求。至于自我实现,甚至 莫扎特式的人物也要等到三、四岁。
12
• 高级需要的追求与满足具有有益于公众和社会 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越高级就越少自 私。
• 饥饿是以我为中心的,它唯一的满足方式就是 让自己得到满足,但是,对爱以及尊重的追求 却必然涉及他人,而且涉及他人的满足。
• 已得到足够的基本满足继而寻求友爱和尊重 (而不是仅仅寻找食物和安全)的人们,倾向 于发展诸如忠诚、友爱、以及公民意识等品质, 并成为更好的父母、丈夫、教师、公仆等等。
4
• 生活在高级需要的水平上,意味着更大 的生物效能,更长的寿命,更少的疾病, 更好的睡眠,胃口等等。心身研究者多 次证实,焦虑、害怕、爱和优势的缺乏 等等,除促成不良的心理后果外,往往 还造成不良的生理后果。
5
• 从主观上讲,高级需要不象其它需要一 样迫切。他们较不容易被察觉,容易被 搞错,容易由于暗示、模仿、或者错误 的信念和习惯而与其它需要混淆。
上述区别的一些后果
• 上述观点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高级 需要和低级需要具有不同的性质;第二, 这样的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一样必须归 入基本的和给定的人性储备中(而不是 不同或相反)。这一定会在心理学和哲 学理论上引起许多革命后果。大多数文 明同它们的政治、教育、宗教等理论一 道,一直是建立在与这一信念正好对立 的观点之上的。
2、两分对立的终结
• 许多古老的哲学难题现在必须重新对待了。他 们中有些甚至可以看成是建立在对人类动机生 活误解基础上的假难题。假如我们类似本能的 爱的冲动,使我们从注视我们的孩子吃好吃的 东西,比我们自己吃能得到更多的个人的“自 私的”愉快,那么,我们应怎样解释“自私”, 怎样把它与“不自私”相区别呢?
• 这样,安全需要比友爱的需要更强烈,因为当 两种需要都受到挫折时,安全需要在各种可证 实的方面支配有机体。在这个意义上,生理需 要(它们被安排在更低的一个层次)强于安全需 要,安全需要强于爱的需要,爱的需要又强于 尊重的需要,而后者又强于个人特质的需要— —我们称之为自我实现的需要。
1
• 高级需要是一种在种系上或进化上发展较 迟的产物。我们和一切生物共同具有食物 的需要,也许与高级类人猿共有爱的需要。
7
• 追求和满足高级需要代表了一种普遍的 健康趋势,一种脱离心理病态的趋势。 第六章为此提供了证据。
8
• 高级需要的满足有更多的前提条件。遗传占优势的需 要必须在高级需要的满足之前得到满足,仅此一点就 足以说明这一问题。因此友爱的需要在意识中的显露, 要比安全需要的出现依赖于更多的满足。在更一般意 义上可以说,在高级需要的层次上,生活是更复杂了。 寻求尊重、地位与寻求友爱相比,涉及更多的人,需 要有更大的舞台,更长的过程,更多的手段和分段的 目标,以及更多的从属步骤和预备步骤。轮到友爱的 需要与安全需要比较时,同样存在上述差异。
• 它们极容易被文化、学习以及他人的爱 好所窒息。
• 许多世纪以来我们一贯将本能看成单义 的、明确的、牢固的和强大的,以至于 我们从未看到弱本能的可能性。
需要的表现
• 为了发现一个人需要什么以及他到底是 什么,必须创造特殊的条件以促使这些 需要和能力表现出来,并具有满足的可 能。
个性:内在的法则

9
• 高级需要的实现要求有更好的外部条件。 要让人们彼此相爱,而不仅是免于相互 残杀,需要有更好的环境条件(家庭、 经济、政治、教育等等)。
10
• 那些两种需要都满足过的人们通常认为高级需 要比低级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他们愿为高级 需要的满足牺牲更多的东西,而且更容易忍受 低级需要满足的丧失。例如,他们将比较容易 适应禁欲生活,比较容易为了原则而抵挡危险, 为了自我实现而放弃钱财和名声。与两种需要 都熟悉的人,普遍地认为自我尊重是比填满肚 子更高更有价值的主观体验。
• 总的看来,他们假定人性原始的以及动物的方 面严格地限制在对食物、性之类的生理需要上。 追求真理、爱、美的高级冲动,被假定为在内 在性质上不同于这些动物性需要。而且,这些 兴趣被假定为相互对抗、排斥,为了优势地位 而不断发生冲突。
• 人们是从站在高级需要一边而反对低级需要这 个角度来看待所有文化及其工具的。所以,文 化必然是一种控制因素和阻挠因素,充其量是 一种不幸的必需品。
• 既然我们也了解我们的需要并不完全是盲目的,了解他们为文化, 现实,以及可能性所更改,那就可以进而推出,认识在它们的发 展中扮演了一个值得注意的角色。约翰·杜威主张,需要的真实的 存在和界限是依对现实,对满足的可能和不可能的认识而定的。
• 如果意动在本质上也是认识的,如果认识在本质上也是意动的, 那么他们的分歧就是无用的,并且必须抛弃。
• 假如我们最高尚的冲动不是被看作勒马的缰绳, 而是看作马本身;
• 或者相反,假如我们的动物性需要被看作具有 象我们最高的需要一样的性质,他们之间明晰 的分歧又怎么能够坚持下去呢?我们怎能继续 相信它们可以有不同的来源呢?
自发性
• 进一步说,假如我们清楚而彻底地认识 到,这些高尚而美好的冲动的存在和日 益强大从根本上说是首先满足更迫切的 动物性需要的结果,我们当然应该更少 谈到自我控制、禁止、法律等等,更多 的谈到自发性、满足,以及容许等等。
11
• 需要的层次越高,爱的趋同范围就越广, 即,受爱的趋同作用影响的人数就越多, 爱的趋同的平均程度也就越高。在原则 上,我们可以把爱的趋同解释为,两个 或更多的人的需要融合为一个单一需要 的优势层次。当然,这是程度问题。两 个相爱甚笃的人会不加区别地对待彼此 的需要。对方的需要,的确也就是他自 己的需要。
• 古典浪漫主义的酒神与太阳神的对立必 定会解决。至少就它的某些形式来说, 它同样是建立在不合理的动物的低级需 要与反动物的高级需要的分裂之上的。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然要对理性与非理 性的概念,理性与冲动之间的对比,以 及作为本能生活对立物的理性生活的一 般概念,作很大的修正。
3、道家
• 伦理哲学家有许多东西要从对人的动机生活的 严密审查中得来。
• 他们较一般人拥有更多的“自由意志”, 更不容易为他人所主宰。
• 他们自己的发展和持续成长依赖于自己 的潜力以及潜在的资源。
• 我们往往相信别人胜过了相信自己。 • 除了动机以外,行为还有许多决定因素。
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
需要的生物(进化)等级性
• 第4章已阐述了这样一个选择原则,基本需要 在潜力相对原理的基础上按相当确定的等级排 列。
• 认识到高级需要恰如对食物的需要一样 是类似本能的和动物性的,这必然具有 很多影响,我们可以列举几种如下。
1、认识和意动
• 也许,最重要的是明白认识和意动的两分法是错误的,是必须予 以澄清的。对知识的需要,对理解的需要,对哲学沉思生活的需 要,对理论参照系统的需要,对价值系统的需要,这些本身都是 意动的,是我们原始的动物本能的一部分(我们是非常特殊的动 物)。
• 受挫折的只能是一个完整的人,决不会 是一个人的一个部份。
• 绝大多数驱力不是孤立的,不能把它们部位化, 也不能将其视作当时机体内发生的唯一事情。
• 典型的欲望更加明显地是整个人的需要。 • 人越健康,他们各种能力之间的联系就越多。 • 普通欲望通常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
• 单凭才智或者理性不能达到自我实现。平等地 尊重理性、感性以及我们本性中意动或者愿望 和驱动的一面,它们不是对抗的而是协作的。

16
• 低级需要比高级需要更部位化、更可触知,也 更有限度。饥和渴的躯体感与爱相比更明显得 多,而友爱则依次比尊重更带有躯体感。
• 另外,低级需要的满足远比高级需要的满足更 可触知或更可观察。
• 而且,低级需要之所以更有限度,是从它们只 须较少满足物就可平息这种意义上来说的。我 们只能够吃这么一点食物,然而友爱、尊重、 以及认识的满足几乎是无限的。
• 假如对真理的需要与对食物的需要一样具有动 物性,那么,为真理而冒生命危险的人比为食 物而冒生命危险的人更少一些“自私”吗?
• 假如从食物、性、真理、爱、或尊重的 满足种能同等地得到动物性快感、自私 的愉快和个人的愉快,那么,快感理论 就显然需要改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