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学前融合教育
机构康复与学前融合教育的连结
一、机构康复与学前融合的衔接
从机构康复走向学前资源中心
1.资源中心的任务 (1)教育诊断与安置 (2)提供个别化教育计划 (3)提供专业支持与服务 2.服务途径 (1)从“隔离”走向“抽离” (2)从“抽离”走向“支持”
二、个案管理是核心环节
1. 个案通报系统 2. 筛查、诊断 3. 教育诊断 4. 个案综合分析会议 5. 拟订个别化教育计划 6. 教育安置 7. 融合教育支持 8. 家庭与社区支持
调适 课程
调整 表现
适应技能 弹性教学 环境调整 学生反应
调整 环境
学生 反应
标准 测评
适应内 容测评
适应学 生表现
对现有幼儿园课程调整
保留现有课程的5大领域
调适儿童表现 *
形成发展的5个序阶:
1.零起点: 记为 0
2.被接纳:
1
3.被动参与
2
4.主动参与
3
5完全学习
4
建立测评侧面图
行为管理
行为管理系统 1.校园环境 2.班级增强背景 3.个人行为管理(挑战行为的处理)
行为矫治 社会学习 行为支持
5.教学成效评估
什么是测评与评估: 以个别化为基础的纵向评估 基线测评(前测数据) 活动检核(中间数据:每节课、每次活动) 阶段评估(后测数据)
总结
学前融合教育的意义: 儿童权利、个人发展、消除歧视、机构专业化、幼 儿园发展、家庭幸福、社区和谐
个别教学
学科补救 教学
康复训练
社区-家庭支持
教学实施的有效策略
改变观念:从”教”到”学 “: 教学活动策略运用 1.动机策略 2.注意策略 3.认知活动 4.记忆策略
学与教的互动: 1.师生互动、 2.生生互动、 3.家、校、社区互动
学前融合教育的8项支持策略*
1.环境支持 2.工具支持 3.简化支持 4.兴趣支持 5.辅具支持 6.成人支持 7.同伴支持 8.情景支持
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缩影 中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支持模式
二、学前融合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对社会的意义
1.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天赋人权 公众意识 让所有的儿童享有教育的权利 残疾人权利公约制定的重要理由:
残疾儿童的权利受到严重忽视。
2.有利于个体发展
促进认知发展 增加正向行为 激发积极情绪 推进社会化进程 激发潜能特质(扬长避短)
环
康复机构
境
基本安置:特教学校 VS. 普通班级 ( 隔离) (融合)
动态安置:根据学生需求不断调整教学环境 普通班级 + 资源教室 互动
营建接纳、积极、支持的人际关系
接纳班级: 积极气氛 支持伙伴
2.如何进行课程调整
现有幼儿园课程设置 健康:体质发育、个人生活、安全 科学:兴趣态度、感知经验、
机构与融合教育衔接: 个案通报、教育诊断、个别化计划拟定、支持服务
学前融合教育的实施 教育安置、课程调整 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实施(策略、互动
行为管理)、教学成效评估(纵向评估)
家庭与社区支持(下午课程)
三、“支持”模式的实践
关键是一个有效的个别化计划(IEP or ISP)
组织架构:资源中心 + 幼儿园 + 家庭与社区
支持途径:社会支持做主导(理念、格局)
自然支持为主体(优先、大量)
专业支持做后援(关键、
第三部分:
学前融合教育的实施
一、融合教育的目标
总目标:育人为本 三个核心子目标 1. 建立常态的归属感: 归属感与教育安置 2. 营建积极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与支持系统 3. 追求最佳的学习成效:课程、ISP、教学和评估
(三)对幼儿园的积极作用
提升幼儿园的人文气氛
加强幼儿园的无障碍环境 提升幼儿园的专业能力
实现 “零拒绝”
丰富幼儿园的教育资源
(四)对家庭生活的改变
1. 从缺陷生活模式—常态生活模式 2. 从“挫折” —“坚强”—“平常心” 3. 从 “废” — “障” — “常态生活”
第二部分:
学前融合教育实施的基本问题
2. 学前融合教育安置 3. 如何进行课程调整 4. 教学活动设计 5. 教学活动实施 6. 教学成效评估
1.学前融合教育安置
什么是教育安置: 将学生安置在最适当的教育环境中 (专业理念:最小限制环境) 学生的归属感
教育安置的不同层次
普通班级
最
小
资源教室
限
制
特教班级
学前融合教育的理论与策略
第一部分:
学前融合教育的意义
联合国2015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一个也不能少
我们的计划叫“可持续 发展目标”,跨越15年, 造福地球每一处、每一 人——一个也不能少。 (四)优质教育
一、学前融合教育大势所趋
趋 势:从隔离到融合 第一步:机构康复 第二步:机构延伸服务 第三曲:资源中心 +融合教育+家庭社区 中国学前融合教育:
1、健康 2、科学 3、社会 4、语言 5、艺术
基线 总计
教学活动设计
融合教育的教学活动设计的特点: 普通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设计
统一目标: 融合班级的教学活动设计
融入个别化的教育目标
教学活动设计的4大维度
教学步骤 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
教学设计的多种形式
集体教学 班级教学 小组教学
教学主题
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2 教学目标3
3.建立和谐群体
从小练好社会融合的“童子功”,从根本上消除歧 视
让所有的儿童彼此认识:人性的丰富性
让每个儿童从小摆脱孤独 :进入常态的社会化进 程
为儿童营建融合的社会环境
(二)对康复机构的意义:
1. 改变服务模式:病床模式—社会模式 2. 抓住核心环节:诊断+分析+拟订个别化计划 3. 巡回指导服务:幼儿园+家庭支持+社区服务 4. 服务传递体系:层级系统、转衔服务 改变服务形态,扩展服务规模、提升服务质量
四、 完全学习
52
48
88
36
32
256
三、 主动互动
39
36
66
27
24
192
二、 被动参与
26
244418 Nhomakorabea16
128
一、 能被接受
13
12
22
9
8
层次 领
域
1、健康 2、科学 3、社会 4、语言 5、艺术
64 总计
建立侧面图
四、 完全学习
三、 主动互动
成效
二、 被动参与
一、 能被接受
层次 领
域
思维操作、想象与创造 社会:爱的情感、品德行为、个性品质 语言:沟通到语言(四个模式) 艺术:审美情趣、欣赏与表达
课程调整层次:横向整合,纵向调适
UD课程
UD教学
UD评估
增强课程 增加内容 提升表现
增强教学 提升教学技能
标准 课程
调整 内容
调适 表现
增强 教学
适应 评估
改造课程 基础内容 调整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