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范本.

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范本.

煤矿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工作面编号:4421编审人员签字编制单位:回采四区编制人:巩庆刚李敦芝施工负责人:审查单位:技术科:地质科:通防科:机电科:运输科:煤质科:安监处:采煤副总:生产矿长意见:签字会审意见会审人员:会审意见:矿总工程师意见:签字第一章概况第一节工作面位置及开采影响一、采煤工作面平面图二、工作面位置与毗邻关系本工作面属于四层煤,位于-1100水平前组四采区第一亚阶段。

F12断层东侧,以上为4420工作面,已经开采结束,以北为F15断层,以东为F11断层。

工作面标高:-801.50--897.05。

地面标高:+187米。

三、工作面投影位置位于南宫庄及其西北部的部分农田。

四、工作面开采对地面建筑物,主要井巷及其它方面的影响。

地面将产生一定程度的沉降。

第二节工作面地质状况一、煤层赋存条件二、煤层及顶底板岩性变化特征(附综合柱状图)1、煤层产状此煤层属古生代二迭纪山西组,煤层走向157-171度,倾角25.5度。

2、煤层顶底板岩性顶板为灰白色中砾砂岩,坚硬,近煤层处层理发育,局部发育成楔状,不易破碎,伪顶厚0.1-0.7,粉砂岩灰黑色,易碎,易冒落,直接底为细砂岩,灰色,层理发育,厚2.0米,该面直接顶为4类,老顶2级。

三、水文地质情况该面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在顶板裂隙发育地带有少量淋水,最大涌水量0.05 m3/min,正常涌水量0.02 m3/min。

四、实测地质构造五、主要地构造说明本工作面地质构造简单,F1断层对回采的影响程度较小。

六、冲击地压鉴定意见经有关部门鉴定,该煤层有冲击倾向性,属冲击地压煤层,按冲击地压面管理,重点治理范围:上、下平巷60m,上、下端头20m,有悬顶、工作面来压及特殊情况下,重点加强煤粉检测,发现有冲击危险时,必须及时放炮卸压第三节巷道布置一、工作面巷道布置工作面进回风巷及切眼沿四层煤布置,均为单巷布置,顶板为砂岩,局部撇底煤;支护形式为锚网带,掘进断面形状为梯形,掘进断面积5.72m²。

二、巷道断面及支护形式第二章采煤方法第一节采煤方法根据采区设计要求,煤层儲存条件及开采技术条件,确定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方法开采,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第二节主要生产系统一、煤炭运输系统(平面图上标明)4421工作面(SGD-630\180W)->4421运输巷(SGW-40T.SPJ-800.SPJ-800)->4421运输上山(SPJ-800型)->4420运煤下山(SPJ-800型)->煤仓溜子(SGW-40T)->前四煤仓二、辅助运输系统(平面图上标明)地面->北立井->-800东大巷->-800前四石门->-800前四车场->4421上平巷->4421工作面三、供电系统1.供电系统(附供电系统图)电源来自-800前四4421移动变电站2.工作面电气设备及负荷表第三节采煤工艺一、落煤方法工作面采用4MG200-W1型采煤机落煤,上下两端头采煤机滚筒无法割煤处采用爆破落煤。

1、爆破落煤工艺a、打眼方法:炮眼采用对眼布置,打眼前先敲帮问顶,支护齐全,消除一切危险因素。

用MSZ-1.2型电煤钻和六棱空心钻杆湿式打眼,用镐点眼,禁止套用老眼或残眼。

在完好支架及临时支护保护下操作,与回柱平行作业间距不小于10m。

打眼时,禁止开采煤机和运输机,人员不准站在运输机内。

打完眼后,电煤钻、水管要拉到上下平巷支架完好处盘好,并将电煤钻停电。

打眼执行《煤矿工人技术操作规程》采煤专业采煤打眼工部分的有关规定。

b、爆破方法:用乳化炸药和1-5段毫秒延期雷管定炮爆破,串联连线,正向定炮,定炮使用水炮泥和炮泥,每次定炮不准超过20炮,一次装药,一次起爆,放炮母线长度大于150m,拉躲炮半径大于150m,躲炮时间大于30分钟.放炮母线必须使用专用小电缆。

放炮执行“一炮三检”、“三保险”及“准许放炮单”制度,放炮前后,对放炮地点前后30m范围洒水灭尘。

放炮漏顶及打歪支柱及时处理。

放炮使用专用放炮器,禁止放明炮、糊炮、明火放炮及短母线放炮。

定放炮及火药管理执行《煤矿安全规程》 315-342条、《煤矿工人技术操作规程》采煤专业采煤放炮员部分的有关规定。

2、炮眼布置图(三视图)(后附)(1).进刀方式和割煤方式:割三角煤端部斜切进刀,双向割煤。

a.机组下行割至下头。

b.机组返向斜切进刀。

c.机组上行割煤割至上头。

d.机组反向斜切进刀。

e.机组割三角煤。

(2).进刀方式、割煤方式示意图:机组吃刀处在正规柱梁间按间距1.2m使用3架π型钢加强支护,机组吃刀完毕后及时前移,π型钢长2.8米,一梁不少于二柱。

四、设备配置及管理(1)采煤机由专职保机人员进行维修保养,机组司机三班交接班,交接运行及排除故障等情况。

(2)运输机、转载机、电煤钻、回柱机由本区电工负责维修保养。

(3)乳化泵、手拉葫芦、移溜器、注液枪由工具房管理员负责维修更换配件。

第三章顶板管理第一节工作面基本支护一、工作面基本支护根据工作面采高及现有技术装备,决定采用DZ22,25-25/100单体液压支柱配HDJA-800型金属铰接顶梁,初撑力90KN,使用大流量三用阀,软底时支柱穿铁鞋(Φ0.32m)。

二、工作面基本支护规格表第二节机(炮)道支护(附图)一、机道宽度、贴帮柱、临时柱。

机(炮)道宽 1.3 m,贴帮柱、临时柱连续支设时,柱距1.2m。

二、支回贴帮柱、临时柱的要求:工作面正常进行下,不支设贴帮临时柱,特殊情况如:顶板破碎带、过断层、机道超宽、人员进机道作业,支设贴帮临时柱。

贴帮临时柱支在顶梁、π型钢梁或托板上。

贴帮临时柱自上而下支设, 支设贴帮临时柱前必须先敲帮问顶, 摘除悬矸活石。

回贴帮临时柱,人员站在斜上方人行道内远距离回柱,以下8m不准有人,并及时敲帮问顶,在专人监护下,停机停溜进行。

三、机(炮)道支护措施。

(包括铺笆、挂梁、铺网、使超前棚、打锚杆以及防止放炮崩倒支柱等加强措施)(a) 机道采用悬臂梁护顶,柱梁布置方式为齐梁齐柱布置,顶梁前悬0.4m,后悬0.4m,顶梁不接顶时,用木料穿实,悬臂梁与支柱同步升起,具体操作如下:机组割煤移溜后,先在原悬臂梁下升起支柱,支柱稍用力,然后在顶梁上向前铰接悬臂梁,插上水平销,水平销小头向上,将顶梁调挂到适当位置,稍卸原悬臂梁水平销,并使支柱稍卸荷, 调整顶梁,使垂直煤壁子升起支柱,初撑力达90KN以上。

操作时,二人进行,一人升柱,一人挂梁。

(b) 工作面顶板完整情况下不使用π型钢梁,机组割煤过程中有漏顶危险或已经漏顶时, 断层带、顶板破碎带,按1.2m间距在正规柱梁空档内使用长2.8m的π型钢梁,一梁二柱。

π型钢梁支设及移动方法按后述使用π型钢梁措施执行。

机组进刀处空顶面积大,按间距1.2m保持三架π型钢梁加强支护。

(c)工作面因顶板破碎,铺设双抗网护顶时,铺网在机组割煤前进行,在机道内铺联网, 联好后反向折起悬挂在顶梁上,不得防碍机组通过,机组割煤移溜后, 支柱时借助悬臂粱将网托起。

铺网严格执行后述铺联网措施规定。

铺设金属网护顶时,网倾斜压茬0.02m,走向对接严密,用12#铁丝联网,联网间距不大于0.2m。

(d) 机道内的浮煤用长不小于1.5m的扒子扒到溜子里。

(e)机道内的伞檐要用长扒子(>1.5m)摘掉,摘顶找帮以下5m不准有人,并停机停溜,人员站在摘顶找帮上方位置,不易摘掉的伞檐,安上述支临时柱的要求护顶。

(f) 正常情况下,人员严禁进机道,必须进入时,必须先停机停溜, 挂齐顶梁,打好临时柱,并有专人监护顶板和煤帮。

人员撤出机道,发出开机信号后,方准开机。

(g)放炮时,炮口范围内的支柱活柱用双抗网双层或用皮子遮挡,炮后及时扶倒柱。

(h)机道护顶执行集团公司新矿生字[2003]17号文件规定。

第三节上下端头支护端头支护措施a.工作面上下端头使用单体支柱配普通顶梁支护顶板,排距0.8米,柱距为0.6米,在正规柱梁空档内按1.2 米间距使用三架π型钢(3.2米),一梁不少于二柱。

b.上(下)端头第一架顶梁距上(下)平巷支护倾斜距离不大于0.5米。

c. 上下平巷使用架棚支护时 ,上(下)平巷下(上)帮各使用一对长3.2m的π型钢梁托住棚头,π型钢梁上加木楔或托板,升紧升牢,一梁三柱,随工作面推进交错前移,步距 1.6m,滞后的π型钢梁移过后,及时在π型钢梁至切顶排的空顶部位按排距0.8m、柱距0.6m,及时补打带顶梁的单体支柱,并随工作面向前推进铰接使用,严禁空顶。

d.在上(下)端头从上(下)向下(上)第六架顶梁以下(上)切顶线内侧各加设一组丛柱,丛柱每组4棵支柱配2根π型钢(1米),沿走向支在正规支架间,初撑力大于90KN。

第四节两巷超前支护一、上下两巷超前支护距离,超前支护基本形式,排距,柱距超前支护自切顶排向外不小于50m。

采用Dz22,25-25/100型单体支柱,HDJA-800型顶梁。

超前支护基本形式为:双排柱梁,排距上平巷不小于 1.2m、下平巷不小于0.8m,柱距不大于1.0m。

二、支护要求双排超前支柱支在锚带或棚头下,局部超高处采用顶梁之上穿摞棚的方式支护顶板, 穿摞棚措施执行后述穿摞棚措施有关规定。

初撑力不小于50KN, 支柱必须穿铁鞋(Φ0.32米),并拴好防倒绳。

三、回撤方法和要求上下平巷自煤壁向前20m范围内,高度不小于1.6m,20m以外不小于1.8m,按专人清理维护,及时复棚,更换断棚折柱,锚带维护段有漏顶危险时及时使棚维护。

上下平巷的铁棚用回柱绞车回收,回棚措施执行后述上下平巷回棚措施规定。

锚带回收时,先在超前支柱的保护下, 超前切顶线0.8m卸除锚杆上镙丝,回柱后,用钎子撬下锚带,用长钩子(不小于1.5m)拉出。

平巷回收时,要视顶板情况支设临时柱,回完后,在切顶排以里锚带下支设两棵关门柱,关门柱升紧打牢。

平巷回收不得滞后端头切顶排。

第五节切顶线支护及工作面加强支护稳定性措施一、切顶线特殊支护材料,规格,要求:工作面采用无密集切顶,切顶排内侧支设一排戗棚,棚头用高分子材料,长度1.6米,棚腿用单体支柱,一梁二柱,支柱上端支在戗棚与顶梁接点处,下端顶在次切顶排支柱的柱根上,顶不到柱根时,要刨柱窝到硬底,戗柱与切顶排支柱夹角16-20度,升紧、升牢,初撑力不小于50KN, 戗棚与顶梁接点处接触不严时加木楔或托板,戗棚棚头间距不大于0.2m,初放及正常推进过程中,悬顶大于2×5㎡时,按间距8m 加丛柱,正常情况下只保留上、下端头各一组丛柱,每组丛柱由4棵单体配2根π型钢(1m),随工作面切顶排回收向前移动,移动步距0.8m。

二、加强支护稳定性的措施(a)支柱要拉线支设,保持3-5°迎山角,不得支在浮煤(矸)上,并及时拴好防倒绳,软底处支柱全部穿铁鞋(Φ0.32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