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 编制内容要求

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 编制内容要求

水安监通〔2015〕22号 附件2水城县煤矿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编制内容要求目录第一章概 况页第一节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页第二节煤层页第三节煤层顶底板页第四节地质构造页第五节水文地质页第六节影响回采的其他因素页第七节储量及服务年限页第二章采煤方法页第一节巷道布置页第二节采煤工艺页第三章顶板控制页第一节支护设计页第二节工作面顶板控制页第三节运输巷、回风巷端头顶板控制页第四章生产系统页第一节运输页第二节 “一通三防”与安全监控页第三节排水页第四节供电及通信照明页第五章劳动组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页第一节劳动组织页第二节作业循环页第三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页第六章煤质管理页第七章安全技术措施页第一节一般规定页第二节顶板页第三节防治水页第四节爆破页第五节一通三防与安全监控页第六节运输页第七节机 电页第八节其他页第八章灾害应急措施及避灾路线。

页第一章概 况第一节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1、 工作面的位置:描述采煤工作面所处的水平、采区、标高(最高、最低)、几何尺寸(走向长度、倾向长度、面积),以及在采区中的具体位置、相邻关系。

2、 地面相对位置:描述工作面周边(含终采线)在地面的相对位置、地面标高(最高、最低)。

3、 回采对地面的影响:描述工作面的回采对地面设施可能造成的影响,包括地面塌陷区范围、塌陷程度及引发地质灾害预计,以及对地面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的影响程度。

4、 描述工作面相邻的采动情况(同一煤层相邻工作面及邻近煤层)以及影响范围。

第二节煤层1、 煤层厚度:描述工作面范围内煤层最大、最小、平均厚度及其变化情况。

2、 煤层产状:描述工作面范围内煤层走向、倾向、倾角及其变化情况。

3、 描述煤层稳定性、结构(夹矸)、层理、节理、硬度等情况,以及对回采的影响。

4、 对煤种、煤质进行描述。

第三节煤层顶底板1、 煤层顶板(伪顶、直接顶、基本顶):描述煤层顶板岩石性质、层理、节理、厚度、顶板分类等情况及其变化情况。

2、 煤层底板(直接底、基本底):描述煤层底板岩石性质、层理、节理、厚度、底板分类、底板比压等情况及其变化情况。

3、 绘制工作面地层综合柱状图,能够反映出直接底、基本底以及不低于8倍采高的煤层顶板的岩性、厚度、间距等。

第四节地质构造1、 断层:描述对工作面回采有影响的断层产状、在工作面中的具体位置及其对回采的影响程度。

2、 褶曲:描述对工作面回采有影响的褶曲产状、在工作面中的具体位置及其对回采的影响程度。

3、 其他因素:描述陷落柱、火成岩等其他因素对回采的影响。

4、 按比例绘制工作面运输巷、回风巷、开切眼素描图。

第五节水文地质1、 含水层的分析:描述对回采有影响的含水层厚度、涌水量、涌水型式、补给关系,以及对回采的影响情况。

2、 其他水源的分析:描述老空水、地表水、注浆水、钻孔和构造导水等情况,及其对回采的影响程度。

3、 为防止溃沙、溃泥、透水等事故,开采急倾斜厚煤层、特厚煤层时,还应对开采后的上部垮落层的情况进行预计、描述。

4、 工作面涌水量:描述采煤工作面正常涌水量、最大涌水量。

第六节影响回采的其他因素1、 根据有资质的鉴定机构提供的鉴定数据,或者参考矿井和相邻采掘工作面的瓦斯、二氧化碳涌出情况,确定工作面的瓦斯、二氧化碳等级以及相对、绝对涌出量。

2、 区域瓦斯治理情况。

3、 根据有资质的鉴定机构提供的鉴定数据,确定工作面的煤尘爆炸指数。

4、 根据有资质的鉴定机构提供的鉴定数据,确定工作面煤层的自燃倾向性;参考相邻采煤工作面煤的自燃情况,确定自然发火期。

5、 参考矿井和相邻采掘工作面的地温等情况,分析地温对回采的影响。

6、 叙述地质部门对工作面回采的具体建议。

第七节储量及服务年限1、 计算工作面的工业储量,根据规定的采出率计算可采储量。

2、 应采用下列公式之一进行工作面服务年限(以月为单位)的计算:(一)工作面的服务年限=可采推进长度/设计月推进。

(二)工作面的服务年限 =可采储量/设计月产量。

第二章采煤方法第一节巷道布置1、 选择采煤方法,描述选择依据。

2、 描述采区巷道布置概况、服务巷道位置和设施情况。

3、 描述工作面运输巷、回风巷、开切眼的断面、支护方式、位置、用途。

4、 描述其他巷道(联络巷、溜煤眼、硐室)的断面、支护方式、位置、用途.5、 开采急倾斜煤层时,需要对区段平巷、溜煤眼、行人眼、运料眼以及联络平巷等巷道的断面、支护方式、位置、用途进行描述。

6、 采用排放瓦斯专用巷道、抽放瓦斯专用巷道的,需要对排放瓦斯尾巷、抽放瓦斯专用巷道进行描述。

7、 按比例绘制工作面及巷道布置平面图(1:500~1:1000),能够反映出井上下对照情况,构造情况,工作面周边的巷道、工程情况。

第二节采煤工艺1、 简述采煤工艺。

2、 描述采高、循环进度等。

3、 描述落煤、装煤、 运煤、顶板控制方式及采空区管理。

4、 采用放顶煤工艺的,应对采放比、放煤步距、放煤方式、端头顶煤回收方式、初次放顶(煤)及收尾时的放顶煤工艺等内容进行描述。

5、 采用分层开采工艺的,应确定分层厚度等内容。

6、 采用上下面同时回采(对拉、顺拉)工艺的,应明确上下面的位置关系和错距。

7、 采用柔性掩护支架开采急倾斜煤层时,需要明确:(一)支架的角度结构、组成、宽度,支架垫层数和厚度、点柱等;(二)工作面安全出口及两巷管理要求;(三)扩巷方法、扩巷支护要求;(四)支架的安装和管理要求(点柱的支设角度、排列方式和密度);(五)回棚(柱)放顶规定;(六)支架下放方式、要求;(七)落煤方式和架内爆破规定;(八)架外放煤方式;(九)支架的拆除方式;(十)收作。

8、 采用倒台阶方式开采急倾斜煤层时,需要对各台阶长度、相互之间的错距等作出明确规定。

9、 使用采煤机割煤,应叙述采煤机的进刀方式、进刀段长度、进刀深度,割煤方式、牵引方式、牵引速度,并绘制进刀方式示意图。

如果采用人工爆破开切口的,还应参考第五十八条的规定对有关事项进行描述。

10、 采用爆破落煤的,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进行炮眼布置设计。

描述炮眼具体的布置要求,绘制炮眼布置三视图(正、平、剖面图);(二)填写爆破说明书。

应包括工作面的采高、打眼范围,每循环炮眼的名称、编号、个数、位置、深度、角度、使用炸药、雷管的品种,装药量、装药方式、封泥长度、水炮泥个数、连线方法、起爆顺序、炮眼总长度、循环用药、雷管量等内容。

11、 描述采煤工作面施工工艺流程,简要说明从准备、采、支、运、回柱放顶的流程。

12、 描述工作面采煤、支护、运输设备名称、型号、主要技术参数和数量。

13、 采用机采工艺的,应绘制工作面设备布置示意图。

第三章顶板控制第一节支护设计1、 进行工作面的支护设计。

支护设计应包括工作面、端头和运输巷、回风巷支护设备的选型、支柱密度的选择、基本支架柱排距确定、柱鞋的规格尺寸等内容。

2、 工作面的支护设计,一般采用以下方法。

(一)采用顶底板控制设计时,应根据系统要求,合理选取有关参数。

(二)采用类比法时,应根据本煤矿或邻矿同煤层矿压观测资料和经验公式进行设计。

3、 根据有关参数,结合采高等因素,选取合适的支柱并确定选用的顶梁的型号。

4、 综采工作面的支护设计,需要根据工作面合理的支护强度(Pt),选取液压支架。

5、 乳化液泵站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泵站及管路选型:根据工作面使用的支架型号及用液量选择相应型号乳化液泵(二)泵站设置位置需在相关图纸上明确标明。

(三)泵站使用规定:泵站压力调整要求、乳化液配制方式、乳化液浓度、检查方式等。

第二节工作面顶板控制1、 确定工作面回采时顶板控制方式。

描述控顶方法、控顶距离、放顶要求、支柱支设要求、伞檐规定、铺网要求、护顶方式及要求等。

2、 确定工作面正常回采时特殊支护形式。

描述密集支柱、抬棚、戗柱(棚)、丛柱、木垛、贴帮支柱的支设及临时支护、挡矸等要求。

3、 确定各工序之间平行作业的顺序和安全距离,回柱放顶的方法,放顶区内支柱(架)、特殊支护等的回撤方式。

4、 描述顶底板变化、地质构造、应力集中区等特殊地段以及其他因素时的顶板控制方法和要求。

5、 采用水砂充填或矸石充填控制顶板时,需要明确充填的工艺要求、材料来源、材质要求、工序衔接等内容。

6、 采用放顶煤工艺或采煤工作面倾角较大时,需要描述增加支架(柱)稳定性、防止倒架(柱)的方式。

7、 采用人工顶板分层开采工艺时,需要描述造假顶方式、要求、材料以及在回采中防止顶板冒漏的方法等内容。

8、 采用强制放顶工艺的,应进行人工强制放顶设计。

9、 采用放顶煤工艺需对顶煤进行弱化的,应描述顶煤弱化的措施。

10、 如果工作面有伪顶、复合顶板时,应确定其控制方式。

第三节运输巷、回风巷端头顶板控制1、 描述工作面运输巷、回风巷超前支护的方式、距离。

2、 描述端头支护方式、支护质量要求, 以及与其他工序之间的衔接关系。

3、 描述安全出口的高度等。

4、 确定各类支护材料的正常使用数量、规格,确定各类备用支护材料的数量、规格、存放地点、管理方法。

5、 绘制工作面开切眼、运输巷、回风巷及端头支护示意图(平面、剖面图),反映出工作面、超前、端头支护和工作面运输巷、回风巷正常支护等情况。

6、 确定矿压观测内容。

应包括日常支柱(架)支护的动态监测、巷道变形离层观测、顶板活动规律分析等内容。

7、 描述矿压观测方法,说明工作面和巷道中矿压观测仪器、仪表的选型和安设位置,观测时段。

第四章生产系统第一节运输1、 确定运输和转载方式,选择运输设备。

2、 描述运输设备的安装位置、固定方式、推移方式。

3、 描述运煤路线和辅助运输路线。

4、 绘制运输系统示意图。

第二节 “一通三防”与安全监控1、 描述工作面范围内通风设施的安设位置和质量要求。

2、 进行工作面实际需要风量的计算。

工作面实际需要风量,应根据瓦斯(二氧化碳)涌出量、炸药消耗量、工作面的温度、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风速等因系分别进行计算后,取其中最大值进行风速验算,满足要求时,该最大值即是工作面实际需要风量。

(一)按瓦斯(二氧化碳)涌出量;(二)按工作面温度计算;(三)按工作面每班工作最多人数计算;(四)按炸药用量计算;(五)按风速验算;1. 按最低风速验算;2. 按最高风速验算;三、确定通风路线,描述风流从采区进风巷经工作面到采区回风巷的路线。

四、如果工作面温度超限,必须进行专门降温制冷设计。

5、 防治瓦斯应包括瓦斯检查和瓦斯监测。

(一)明确瓦斯检查的有关规定,描述与工作面有直接关系的瓦斯检查地点的设置、每班检查次数、检查汇报签字规定,以及瓦斯超限处理、撤人和恢复生产的规定等内容。

(二)明确瓦斯监测的有关规定,描述与工作面有直接关系的瓦斯监测设施(设备)的设置地点、断电瓦斯浓度、复电瓦斯浓度、断电范围,以及瓦斯报警撤人和恢复生产的规定等内容。

6、 采用瓦斯抽放(排放)系统时,还应说明瓦斯抽放(排放)路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