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机反应机理1

有机反应机理1

M e B M e M e M e NB 2 M e
M e N 2
右边的共振结构所有原子都满足八隅律(规则①) 更稳定
八隅律的影响较电荷是否分离的影响大
缺电子原子与键相邻时的共振
M e C H C M e 2
H
M e C H C M e 2
H
自由基与键相邻时的共振
H C H 2C
Me Me
H C H 2CMFra bibliotek MeHalf-headed arrows (fishhooks) are used to show the movement of single electrons.
富电子原子与键相邻时的共振
M e O
H H
M e O
H H
芳环的共振
M e M e M e
M e
侧链正,负离子或自由基与芳环的共振
课程介绍
讨论有机反应机理的不同角度 1 根据有机和结构理论讨论机理(基础有机化学和 结构有机化学) 2 逐一介绍不同反应的机理(高等有机化学) 3 以机理的研究方法为线索来讨论机理(物理有机 化学) 本课程以3为重点,兼顾1,2
主要参考书
1. 魏运洋,李建. 化学反应机理导论,科学出版社, 北京:2004
Octet rule(八隅律)
对于C, N, O等第二周期的元素,当其价壳层电子 数为8时为稳定结构,例如丙酮与异丙醇的结构
O
O
H
C和O的价壳层电子数都为8 注意:结构式中C及其所连的H的元素符号可以省 略,但杂原子及其所连的H的元素符号不可省略
DMSO的结构
O S A
硫原子的价壳层电子数为10,如果写成以下内盐的 形式,则所有原子的价壳层电子数都为8
O H O N
O
终点落在某两原子中间:表示反应中电荷转 移到这两个原子之间,形成新的化学键
O
●●
O N O
N
O PhC Cl
Cl Ph
O N O Ph
机理
O
H
● ●N
O HO N
H2O
O
O
●●
O
N
O PhC Cl
N
O Ph
Cl
O
O
N O Ph
O Ph
O N H
H2O
●●
书写反应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IUPAC表示机理的符号及意义见下表
符号 A D + * E N R e n r H h xh C P int SS {}
位置 中 中 中 中 下标 下标 下标 下标 下标 下标 下标 下标 下标 中 中 下标 下标 上标 中
意义 成 键 ( associative ) 断 键 ( dissociative ) 分步反应 分步反应(中间体寿命短) 亲 电 ( eletrophilic ) 亲 核 ( nucleophilic ) 均裂 同 E( 周 边 原 子 上 ) 同 N( 周 边 原 子 上 ) 同 R( 周 边 原 子 上 ) 同 E( 亲 电 试 剂 为 H) 同 h( 周 边 原 子 上 ) H 与载体之间的断键或成键 扩散控制(结合) 扩散控制(离解) 紧密离子对 溶剂分隔离子对 速率控制步骤 重复的反应
(1) 注意分子式与结构式的关系
O R C O R 2 R R O
R S O R 2
OO S R R
(2) 注意缩写符号
Robert B. Grossman. The Art of Writing Reasonable Organic Reaction Mechanisms, p18, Springer-Verlag Press, New York: 2003
B O 7 3 %
O
B - BH
H C C HC C H 2 3
O
O
BH -B
O H 3C O
O
H 3C
O
O
H 3C
O
B
O H 3C O
- BH
O
CH 2
O
B H
O
O
OH
O
H O 2
OH O
O
箭头的画法: (1) 方向:表示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
O
H
● ● N
O H O N
O
(2) 起点位置:
加成反应实例
R H B r B r R
R
H B r ( B z O ) 2
O P h
R
B r
C H 3
C H M g B r 3
H O C H 3 P h C H 3
机理?
消除反应(elimination) 底物分子中与两个原子或基团相连的键断裂,形 成一个新的 键,这样的反应称作消除反应
C H 3 P h O H H C H 2
1.2.2 有机反应机理的表示法
用符号表示
用反应式表示
用符号表示
用 Ingold符号表示 SN2:bimolecular 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 SN1: two step mechanism of 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
E2:bimolecular elimination
用 Ingold符号表示机理的多重性
一种符号多种机理
一种机理多种符号
IUPAC表示法
1989年,IUPAC推荐了一套表示反应机理的方法, 规定了近20种符号及其用法 Robert D. Guthrie, William P. Jencks. Acc Chem Res, 22(10), 1989:343~348
否 是
设计新的实验进一步验证假设

如果对假设中所有可实验验证的特征都作了实验 研究,则停止实验,接受所提出的机理假设
如何提出机理假设?
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根据已有的实验事实提出机理假设 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就涉及到研究机理 的方法问题,这也是我们这门课要讨论的重点
研究机理的方法
动力学方法-速率 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活化参数 速率与浓度的关系-动力学方程
c a t .T s O H
C H 3 P h O H + H
机理?
取代反应( substitution)
底物分子中以 键相连的原子或基团被新的原子或 基团取代的反应
取代反应实例
H C 3 A c O 2 A l C l 3 H C 3 C H 3 O +H O A c
C O E t 2 S H O S C H 3 B u S n H 3 c a t .A I B N
缺电子原子与带未共享电子对的原子相邻时的共振
M e M e OC M e M e M e OC M e
哪一共振结构更稳定?
注意不是所有带正电荷的原子都能接受一对电子, 例如硝基化合物的氮原子带正电但己达到八隅体结 构,不能接受电子
O N M e O
O N M e O
O N M e O
判断以下共振结构的稳定性
C O E t 2
H
H
机理?
重排反应(rearrangement)
H O
K H
O
按反应机理分类
极性(polar)或离子型反应
自由基( free-radical)反应
周环( pericyclic)反应 金属催化(metal-catalyzed)反应
极性(polar)反应 极性反应也称离子型反应 极性反应中电子成对地由亲核试剂向亲电试剂转 移 或由占有轨道向空轨道转移
同位素的应用 动力学同位素效应
平衡同位素效应
同位素标记
活性中间体的研究 立体化学的研究 密切相关体系的研究
1.2 反应机理的分类与表示法
1.2.1 有机反应与机理的分类
1.2.2 有机反应机理的表示法
1.2.1 有机反应与机理的分类
按反应物与产物的关系分类 按反应机理分类
按反应物与产物的关系分类
量子化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以及飞秒化学 (10-15s)的发展从理论上和实验上为此提供了可能
未来我们对于反应机理的认识可能朝这个方向发展
就目前而言,对于一个复杂化学反应机理的理解 主要包括
反应由哪些基元步骤构成 每一步的产物是什么 从反应物到产物经过什么样的中间状态 (中间体;过渡态, transition state, TS) 哪一步是速率控制步骤(rate determining step, rds)
Me H 2C
H 2C
Me
Me H 2C
Me H 2C
哪一共振结构稳定?
2. Robert B. Grossman. The Art of Writing Reasonable Organic Reaction Mechanisms, Springer-Verlag Press, New York: 2003
第1章 绪论
1.1 反应机理的定义和研究机理的方法 1.2 反应机理的分类与表示方法 1.3 重要极性反应及机理回顾
加成反应(addition) 消除反应(elimination) 取代反应( substitution) 重排反应(rearrangement)
加成反应(addition) 某些化合物分子可通过键的断裂形成两部分,两 部分分别与含有不饱和键的底物反应,使底物的 键断裂,形成两个新的键,这样的反应称作加成 反应
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为5个福娃,不能理解为有5个吉 祥物,而是5个福娃共同组成奥运吉祥物
书写共振结构的原则 只考虑电子和未共享电子的转移,不考虑键的 变化,例如
O O O
以下涉及到键变化的互变不是共振,而是异构
O H H O
共振结构对分子真实结构的贡献
稳定的结构贡献大,例如丙酮的共振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