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德经》注音版第七十二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七十二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七十二章原文及译文【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故去彼取此。

【注音版】
民(mín)不(bù)畏(wèi)威(wēi),则(zé)大(dà)威(wēi)至(zh ì)。

无(wú)狎(xiá)其(qí)所(suǒ)居(jū),无(wú)厌(yàn)其(qí)所(suǒ)生(shēng)。

夫(fū)唯(wéi)不(bù)厌(yàn),是(shì)以(yǐ)不(bù)厌(yàn)。

是(shì)以(yǐ)圣(shèng)人(rén)自(zì)知(zhì)不(bù)自(z ì)见(xiàn);
自(zì)爱(ài)不(bù)自(zì)贵(guì)。

故(gù)去(qù)彼(bǐ)取(qǔ)此(cǐ)。

【译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当人民不在畏惧统治者的暴行时,那天下就要打乱了。

所以统治者在位不应该给人民造成威胁无法生存,不要压榨人民的生活。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想要使人民不厌恶,就应该这样做不要给人民造成威胁压迫。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故去彼取此。


所以圣人有自知之明,不自持己见,知道自己位居万民之上,不求自我表现,但求自爱而不自显高贵。

所以舍弃自见、自贵、才能获得自知、自爱。

扩展阅读:《道德经》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

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

为了解开
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

”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

”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

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扩展阅读:《道德经》名言
1、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解释】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

轻率急躁必然丧失根本,轻举妄动必然丧失君主地位。

2、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解释】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言谈的,不会留下话柄;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于关闭的,不用锁具是无法打开的;善于捆缚的,不用绳
索,也无法解开。

3、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解释】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弱的地位;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淡的地位;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

4、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章。

【解释】事物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走向衰亡。

这就说明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于“道”的原则必然消亡。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解释】能知道别人优缺点的叫做智慧,能知道自己优缺点的是明智;能战胜别人的人才叫有实力,能战胜自己的人才叫坚强;知道什么是满足的人才叫富有,
克服困境勇敢前行的人才叫有志气;不迷失自己前进方向的人才能够长久,人死了但精神永存的人才叫长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