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抽象艺术课件
走进抽象艺术
抽象主义的定义
• 排斥任何具有象征性、文学性、说明性的表現手法,仅将 造型和色彩加以综合、组织在画面上。 • 即把自然的形态极度的简化、变形、夸张、甚至分解。 • 而抽象主义的发展趋势,大致可分为: 一、几何抽象。这是以塞尚的理论为出发点,经立体 主义、构成主义、新造型主义等而发展出來。其特色是画 面中会帶有几何学的倾向, 而这个画派便可以蒙德里安作 代表。 二、抒情抽象。这是以高更的艺术理念为出发点, 经野兽派、表现主义发展出來,所以是帶有浪漫的倾向的。 而这个画派便可以以康定斯基为代表。
(油画,1994年)赵无极
1915年,马列维 奇为了表达自已的激 进,在一片白底上涂 了一个黑方块,把它 悬在门的上方,之后 又在白底上涂了一个 白方块。
米罗
20世纪绘画大师,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伟 大天才之一。米罗艺术的卓越之处,并不在 于他的肖像画或绘画结构,而是他的作品有 幻想的幽默,这是其中一个要素。另一个卓 越之处就是,米罗的空想世界非常生动。他 的有机物和野兽,甚至他那无生命的物体, 都有一种热情的活力,使我们觉得比我们日 常所见更为真实。
抽象的表现风格
冷抽象
• 左:蒙德里安 《色彩构成》 1921年 中:德洛涅 《律动》 1934年 右:马勒维奇 《动力的绝对主义》 1916年
抽象的表现风格
•
热抽象
• 左:帕洛克 《喷洒的构成》 1943年
中:弗朗茲· 马克 《林中之鹿》 1913年
右:康定斯基 《即兴—峡谷》 1914年
蒙德里安(1872—1944)
活动雕塑家考尔德(美国)
人面鱼纹 彩陶盆 局部 半坡类型 新石器时代
双钩纹
彩陶壶 辛店文化 新石器时代
符号
油画 1962年戈特 利布(美国)
• 符号
• 油画 1962年 • 戈特利布(美国)
双钩纹彩陶壶 辛店文化 新石器时代
人面鱼纹彩陶盆, 局部半坡类型 新石器时代
空间概念
综合材料,1980年丰塔纳(意大利)
静物和旧鞋
米罗
• 更令人激动的作品是《静物和旧鞋》,显示了这位非政治艺术家,为反对西 班牙内战的法西斯分子而做出的深切的反应。《静物和旧鞋》的形象是明确 的,有旧鞋、酒瓶、插进叉子的苹果,还有一端变成一个头盖骨的一条切开 的面包。所有这一切都安排在一个捉摸不定的空间里,色彩、黑色和凶险的 形状令人厌恶。这件作品并不是特别的象征,而是反映了米罗对发生在他所 热爱的西班牙事变的痛感和厌恶之情。他是以物体、色彩和形状来声讨腐朽、 灾难和死亡的。在这个时期,米罗画了一幅线描自画像。瞪大的眼睛和紧缩 的嘴唇,反映了他的恐怖观念。严酷的绘图和催人入眠的正面化形象,标志 着他继承了自己的早期风格。
红、白、蓝、黑
动感雕塑,1948年 考尔德(美国)
亚历山大· 考尔德是美国最富人气,而 且在国际上拥有崇高声誉的现代艺术家, 更是20世纪雕塑界重要的革新者之一。他 创作风格独特的“活动雕塑”和“静态雕 塑”驰名于世。 考尔德的创作领域很广,从巨大的钢 铁雕塑、绘画、挂毯到精致的宝石设计, 作品分布于世界各国的公共空间。他的静 态雕塑,似蜻蜒点水的轻飘舞姿,非常适 合衬托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大都市的高楼大 厦。他的活动钢铁雕塑,比静态雕塑出名 百倍。他用物理重心平衡杠杆原理,靠风 力产生不停的动态平衡状态。站在他的这 些作品前,欣赏变化万千的造型美,不论 年纪大小,都会着迷。 在美国现代艺术荒原上,可以说考尔德 是一位人人敬爱的垦荒艺术家,同时也象 稳定的运动 征着美国艺坛走向新的境界;在法国,他 涂彩金属板、金属棒 1950年 的名望也很高。他的创作完全打破了国家 考尔德(美国) 之间的界限。
红窗
(油画,1964年)瓦萨雷利(匈牙利)
• 你能创作抽象 艺术吗? • 对世界独立的 感觉和意识 • 有表达情感和 观念的欲望 • 抽象艺术的组 织规范和语言 方式
26—4—94
赵无极 将西方的抽 象艺术与风 景画意识相 结合,创造 出一种具有 中国水墨画 意味的抽象 艺术形式, 在20世纪50 年代抽象艺 术盛行的西 方艺术界独 树一帜。
康定斯基
即兴之31
油画,1931年 康定斯基(俄国) 这是即兴作品第31号《海战》 • 康定斯基以色彩表现出两艘船舰开 战的混乱场面。虽然在画面中并没 有大炮、士兵等具体形象, 但是已 使人感受到一种骚乱的气氛。
适度的飞跃 纸油彩 1941年 康定斯基
红-黄-蓝
布油彩 1925 康定斯基
康定斯基
康定斯基
尼金斯基
• 尼金斯基
• (油画,1949年) 克兰(美国)
今天
油画 1980年 奔德· 施维徳尼(奥地利)
人面鱼纹
彩陶盆 局部 半坡类型 新石器时代
艺术为什么会走向抽象?
• 十九世纪后期,照相术的出现使临摹现实事物的 绘画失去了意义,需要艺术家对作品形式进行创 新;由于一大批大师使得古典绘画的创作已达到 一个后人无法超越的巅峰状态,因此后来的画家 家也需要另辟蹊径,开辟不同的美术形式。而人 的思维逐渐由忠君的等级制转变为更多的自我表 现欲望和自我意识,为强调主观感受而不太注重 客观形势的抽象艺术提供了土壤,更多的人去用 感官来体会艺术作品。 因此,艺术走向抽象可以说是古典主义艺术 臻于完美的直接结果和人类社会及人类思维走向 个性和自我化的现实结果。
马列维奇(1878—1935)
下雪村落
马列维奇 1912年
杰克逊· 波洛克(1912—1956)
• 杰克逊 ·波洛克(Jackson Pollock1912—1956)是 20世纪美国抽象绘画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艺术,被 视为二战后新美国绘画的象征。 • 波洛克生于怀俄明州,曾就学于洛杉矶的美术学校。 17岁时他来到纽约,在艺术学生联盟随托马斯 ·哈 特 ·本顿(Thomas Hart Benton)学画。 20世纪 30年代,他受到墨西哥壁画艺术的影响,评论家史 密斯说:“迪古里维拉那种为‘属于大众’ 的公共 艺术献身的热情,可能有助于波洛克形成偏爱巨幅 的感情。”他崇拜塞尚和毕加索,对康定斯基那种 富于表现性的抽象绘画和米罗那种充满神秘梦幻的 作品也情有独钟。在他看来,现代艺术家不应当再 象传统艺术家那样追求再现,而应该关注内在精神 和情感的表达。
• 在1912年10月阿姆斯特丹的 “近代美术联展”中, 蒙 德里安送展了这幅《开花的 苹果树》。依然是树的主题, 但几乎走到了纯抽象的边缘。 形象被进一步简化至碎面, 而几乎成为图案的象征。我 们可以看到,树干与枝杈变 成了直线和弧线,它们相互 交错,产生某种特别的律动 感。色彩则采用了柔美的淡 绿、淡黄色系,给人轻快和 愉悦之感。画面上,树的基 本形态其实已经消失在一种 黑色线条的网格之中。整个 画面都被网格笼罩着。这种 网格的结构,显示出中间稠 密而四周逐渐疏松的构成秩 序。 这种所谓集中式 的 结 构,在蒙德里安以后的作品 中经常出现。
•
• 在海岸边的人体
油画 1952年 斯塔尔
茵吉吉尔德
油画 1956年 苏拉热(比利时)
柱
(装置 1996---1997年) 施慧
风景(综合材料,1979年)塔皮埃斯(西班牙)
• 太极
• 木雕 1980年 • 朱铭
杰克· 逊波洛克(1912—1956)
薰衣草之雾
布上油画 1950年 波洛克 223.5厘米x292.3厘米 珐琅和铝颜料, 纽约私人收藏。
隐现3(综合材料 1986年)斯特拉(美国)
• 起初,斯拉特放弃了 三维空间形象,用各 种方法来强调绘画的 平面性,后来他开始 用各种形状的画布来 作画,其中的形象变 成了色条与色条的交 叉和相汇,目的是创 造一种“无关系” 的 绘画,这与当时的 “ 初级结构”和“极 少主义”艺术家十分 接近。
百老汇爵士乐
蒙德里安作 1942--1943年 布上油画 127厘米x127厘米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蒙德里安(1872—1944)
《百老汇爵士乐》是蒙德里安在纽约时期的重要作品,也 是其一生中最后一件完成的作品,它明显地反映出现代都市的 新气息。依然是直线,但不是冷峻严肃的黑色界线,而是活泼 跳动的彩色界线,它们由小小的长短不一的彩色矩形组成,分 割和控制着画面。依然是原色,但不再受到黑线的约束,它们 以明亮的黄色为主,并与红、蓝间杂在一起形成缤纷彩线,彩 线间又散布着红、黄、蓝色块,营造出节奏变换和频率震动。 看上去,这幅面比以往任何一件作品更为明快和亮丽。它既是 充满节奏感的爵士乐,又仿佛夜幕下办公楼及街道上不灭灯光 的纵横闪烁。这是蒙德里安艺术生涯的最后一个新发展。
马列维奇(1878—1935)
白底上的白色方块
马列维奇 布上油画 1918年 79.4厘米x79.4厘米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马列维奇(1878—1935)
• 1918年,马列维奇最著名的《白底上的白色方块》问世。这一 标志着至上主义终级性的作品,彻底抛弃了色彩的要素。白色 成为光的化身。那个白底上的白方块,微弱到难以分辨的程度。 它仿佛弥漫开来,并在白炽光的氛围里重新浮现。在这里,马 列维奇似将进入一种难以用肉眼看见,难以用心灵体察,难以 用感觉品味的境地。所有关于空间、物体、宇宙规律的当代观 念,在这里都变得毫无意义。画家所要表现的,是某种最终解 放之类的状态,即某种近似涅槃的状态。这是至上主义精神的 最高表达。“方形(人的意志,或许人)脱去它的物质性而融 汇于无限之中。留下来的一切就是它的外表(或他的外表)的 朦胧痕迹。”
米罗自画像
• 少
蓝色上帝
油画 1967年 米罗(西班牙)
哈里昆的狂欢
米罗
• 这是第一幅超现实主义的图画:室内举行着狂热的集会,只有 人类是悲哀的,那人长着颇为风雅的胡子,叼着长杆的烟斗, 忧伤地凝视着观者。围绕着他的是各种各样的野兽、小动物、 有机物,全都十分快活。没有什么特别的象征意义,画家充分 地描绘了一种辉煌的梦幻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