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文学风格

10、文学风格

第十讲文学风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风格概念:风格界定;风格与创作个性;风格与话语情境;风格的特性;2.了解风格的形态:简约与繁丰;刚健与柔婉;平淡与绚烂;谨严与疏放。

知识谱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讲义:一、风格界定文学风格是文学作品的一种重要特性。

是否有成功的和成熟的文学风格,是衡量文学作品的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标志。

不同的文学风格有不同的审美价值,如阳刚、阴柔、简约、繁缛、典雅、朴素、幽默等都是美。

风格既可以给人以形式上的满足,也可以陶冶人心。

雄浑刚健的风格可以壮人胸襟,清新俏丽的风格可以舒人心脾,俊逸疏野的风格可以养人性情。

高山瀑布、长桥卧波、芙蓉出水、皓月当空、平沙落雁、茂林修竹等,无不有其风格韵致,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

但是,文学风格又是一个涉及面广泛而又十分复杂的问题,历来存在种种不同理解。

1.风格的词源辨析。

在论述风格问题时,需要首先简单梳理风格一词的来源。

西文的风格( style )一词源于希腊文,原义为木堆、石柱和雕刻刀等。

希腊人取后一种含义,引申而指组成文字的特定方法,或写作和讲话的特定方式。

这就是说,风格在西文里通常是指组成文字的特定方法、或写作和讲话的特定方式。

需要注意,“ style” 一词译成中文时,常有两种不同含义:一是指“风格”,二是指“文体”。

这两个译法都注意到特定语言组织方式这一基本含义,但前者偏重于特定语言组织方式与人格或个性的联系,而后者偏重于特定语言组织方式本身。

而在实际应用中,这个词的用法就更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难以认同,而只能根据具体上下文(语境)去理解了。

2.风格本质和内涵的探讨途径。

这里不妨梳理出两种不同探讨途径:一是从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方面理解风格,强调风格的语言修辞内涵。

这在 20世纪形成了现代“文体学”(stylistics)。

这一途径突出了作品语言形式对于风格的重要性,有其合理处,但忽视了风格中的人格内涵。

二是从人的个性或人格在文学作品的语言组织中的投射去理解风格,突出风格与人的修养、气质和经历等个性特质的联系。

中国汉代扬雄提出“言为心声”的观点,法国学者布封主张“风格即人”,都不约而同地把风格看成是人格的自然流露。

这一途径不是突出风格与作品语言形式的关联,而是深探风格的人格内涵,显然有其合理性。

但是,风格如果不与语言形式联系起来,却是难以说清的。

需要综合这两条途径的长处,克服其各自的偏颇,而形成一条同时关注风格的语言内涵和其人格特征的综合途径。

3.风格的定义。

什么是文学风格呢?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风格有三个基本要素:创作个性、话语情境及特性。

下面依次阐释。

————————————————————————————————问:西文的“风格”一词的原义和引申义是什么?答:西文的风格( style )一词源于希腊文,原义为雕刻刀,引申而指组成文字的特定方法,或写作和讲话的特定方式。

问:西文“风格”一词译成中文时往往有哪些不同用法?答:西文“风格”( style)一词译成中文时,常有两种不同表述:一是“风格”,二是“文体”。

这两个译法都注意到特定语言组织方式这一基本含义,但前者偏重于特定语言组织方式与人格或个性的联系,而后者偏重于特定语言组织方式本身。

同时,在实际应用中,这个词的用法就更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难以认同,而只能根据具体上下文去理解了。

所以,对于“风格”一词需要具体分析。

————————————————————————————————二、风格与创作个性文学作品的风格总是同作家的创作个性紧密相连的。

无论作品的语言形式如何复杂,作家的创作个性都必须从中以无可置疑的方式清晰地显现出来。

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的重要要素之一,是作家表现在作品中的个人性格特征。

形成作家创作个性的因素很多,其中重要的有:世界观、艺术观、审美理想及艺术才能等。

文学风格总是创作个性的成熟标志。

提起宋词,人们常常会提及“ 婉约派” 和“ 豪放派” 这两种风格。

柳永的词由于着力表达他个人特有的浪子情怀,带有“ 秦楼楚馆” 里的“ 浅吟低唱” 特色,被视为婉约一路,很受市民阶层的欢迎,以致“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

他的《雨霖铃》可称为婉约风格的创新之作。

同为北宋的苏轼,其词作则视野开阔,爽朗豪迈,一扫华艳绮靡的词而成为豪放词派的开山祖。

相传苏轼官翰林学士时,曾问幕下士:“ 我词何如柳七?” 幕下士答曰:“ 柳郎中词只合十八七女郎,执红牙板,歌‘ 杨柳岸晓风残月 ' 。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 大江东去 ' 。

” (参见俞文豹:《吹剑录》)这话道出了婉约和豪放两种不同风格在创作个性上的区别。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出现过富于创作个性的众多风格,仅诗歌领域,就先后出现过:郭沫若等创造社诗人的狂飙突进的抒情风格,汪静之、应修人等湖畔诗派的青春期的天真风格,徐志摩等新月诗派的浪漫与唯美风格,李金发、穆木天等象征诗派的朦胧风格,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的以“ 现代诗形” 与“ 现代词藻” 为标志的风格,冯至为代表的校园诗派体现出“ 沉潜” 风格,如此等等。

总之,作家的创作个性是表现在作品中的作家个人的性格特征,如世界观、艺术观、审美理想和艺术才能等。

当这种创作个性充分而完满地体现为具体话语情境并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特色时,我们就有了文学风格。

所以,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中极重要的带有核心意义的要素。

————————————————————————————————问:作家的个人性格特征就等于创作个性吗?答:每个作家都有其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个人性格特征,如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和艺术才能等。

这种个人性格特征并不直接就等于创作个性。

只有当这种作家个人性格特征具体表现在作品的独特语言形式中、并形成相对稳定的特色时,才会形成创作个性。

问:什么是作家的创作个性?答:作家的创作个性是作家表现在作品中的个人性格特征。

————————————————————————————————三、风格与话语情境话语情境是文学风格的重要要素之一,是文学本文中由语词、体裁、结构和形象等构成的作家创作个性得以呈现的具体话语环境。

文学风格是必须通过这种话语情境具体体现出来的。

要理解文学风格中话语情境的作用,需要分析如下几个方面:语词运用、体裁选择、结构安排和形象创造。

1.语词运用。

语词运用是指特定文学本文中语词的具体组合状况,如押韵、炼字、遣词、造句和炼句等。

一定的创作个性归根到底要通过具体语词运用体现出来,从而形成一种较为连贯和稳定的文学风格,而读者要想了解这种文学风格的究竟,也首先必须通过阅读和领会这种语词运用。

2.体裁选择。

体裁选择是指作家根据自己的表现要求而对文学体裁如诗歌、散文和小说等的选择。

一定的创作个性要求有一定的体裁同它相适应,从而形成一定的文学风格。

鲁迅在 30年代何以停止小说写作而改写杂文?原因可能多种,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那冷峻、尖锐而雄伟的战斗风格需要杂文这一体裁去淋漓尽致地表现。

反过来说,正是杂文这一体裁尤其能展现鲁迅的上述风格。

3.结构安排。

结构安排是指作家对特定本文的内部构造的组织。

结构只有达到完整和统一,才能显现文学风格。

因为,结构如果是散乱的或支离破碎的,那必然无法显示风格。

这就需要作家对结构作精心设计,合理布局,使其能完满地体现风格。

4.形象创造。

形象创造是指作家对特定本文的艺术形象系统的刻画。

艺术形象系统的创造可以说是文学创造的中心工作。

艺术形象系统的状况与风格的表现有密切关系。

————————————————————————————————问:语词运用如何体现风格?试举例说明。

答:语词运用是指特定文学本文中语词的具体组合状况,如押韵、炼字、遣词、造句和炼句等。

一定的创作个性归根到底要通过具体语词运用体现出来,从而形成一种较为连贯和稳定的文学风格,而读者要想了解这种文学风格的究竟,也首先必须通过阅读和领会这种语词运用。

例如,唐代文学家韩愈善于选择和熔铸色彩强烈的语词入文,如“佶屈聱牙”、“动辄得咎”、“俯首贴耳、摇尾乞怜”和“不平则鸣”等,有力地表现出韩文特有的雄奇峻峭风格。

相比之下,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却选用 27个“也”字一贯到底。

这“也”字在汉语里本来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了的虚字,但经他的活用却产生了特殊效国,恰当地体现了欧阳修散文的流畅自然风格。

问:体裁选择如何体现风格?试举例说明。

答:体裁选择是指作家根据自己的表现要求而选择合适的文学体裁如诗歌、散文和小说等。

一定的创作个性要求选择一定的体裁同它相适应,从而形成一定的文学风格。

俗话所谓“量体裁衣”,正适用于此。

也正如清代文学家李渔《闲情偶记》所说:“有一种文字,即有一种文字之法脉准绳”。

这句话点明了文学体裁对于风格形成的制约作用。

例如,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着重通过细致的心理刻画而表现讽刺意图,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则透过场面宏大、人物关系复杂的战争描写显示壮阔雄深的风格,这两种小说体裁及其风格是彼此不可替代和混淆的。

同一个鲁迅,则有写小说《呐喊》和《彷徨》的鲁迅、写散文《野草》的鲁迅和写杂文的鲁迅,这表现出三种明显不同的体裁和风格。

————————————————————————————————四、风格的特性风格的特性,并不是指风格的外在特点,而是指风格之所以成为风格的内在必要条件和构成因素。

这样,风格的特性就是指风格所必须具备的那种独创性、稳定性和多样性等内在特点。

1.独创性。

这是说作家的风格是不能与他人相同的,必须是出于与众不同的或独特的创造。

一种文学风格成熟的首要标志,正是它的独创性。

每一种成熟的风格都有它的与众不同的特殊内核,这就决定了它的独创性。

如果没有独创性,就不可能有风格。

《诗经》的质朴醇厚与《离骚》的奇情壮采是各不相同的,“诗仙”李白与“诗史”杜甫和“诗佛”王维也各有千秋。

2.稳定性。

这是说作家的风格在其整个创作中决不是一种仅仅出现“唯一”一次的现象,而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

也就是说,一种风格在一个作家的创作中是一种可能出现多次而彼此之间具有相同或一致特点、并在一个时期内保持大体不变的现象。

鲁迅的小说创作从《呐喊》到《故事新编》经历了一些变化,但“白描”风格是其中相对稳定的特色。

3.多样性。

这是说风格在类型上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这是由作家的创作个性的差异、表现题材的丰富性和读者的不同需要等因素决定的。

风格的多样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不同作家的风格是彼此不同的,如李白与杜甫、韩愈与柳宗元、苏轼与秦观等彼此风格不同;二是指同一作家的风格也是可能前后变化或发展演变的,如庾信( 512-580)在梁朝时是追逐“绮艳”风格的“宫体诗”的代表,而后来流寓北方时的诗作却一变而为刚健雄奇,从而博得杜甫的“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的美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