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反思(原创)
1.备课思路。
要学习“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我就认真地思考如何能体现新课标精神,把老师感到困惑的文化课处理精当些、鲜活些、生动些、深刻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设计导语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导入。
“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加强,这就成就了昌盛的秦汉文化。
今天我们将学习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本课向我们展示了这一时期在科技、医学方面领先世界的成就,现在让我们一睹她的风采。
”激发了学生热情,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课件运用。
我一直坚持认为,课件的应用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突出重点和难点。
例如,地动仪的震动原理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然而,教材只提供了一个“震动示意图”,以初一学生的知识基础,难以理解杠杆原理等物理知识。
有的学生把饮水机想象成地动仪,引起了兴趣,但还是不太理解。
为了把这个难题解决,我几经周折找到了一段科普视频,制作成精美的课件。
在另一个班教学时效果很好。
显然,在上次教学过程中,学生确实存在较大的认识误区。
当视频资料播放时,生动形象的演示使学
生的思维豁然开朗起来。
3.活动设计。
结合教学实际需要,我调整了教学内容,将原来的三个栏目,更改为四个,使问题更加系统、科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对不同栏目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注重方法引导,设置多样的教学情景,通过“导学提示”、“课堂研学”、“课堂感悟”、“总结升华”和“巩固提升”等教学环节,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4.课堂组织。
完成课堂教学,需要老师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
在备课时准备非
常充分,对课件也进行了反复的调整修改,然而,在使用时,却发现不是很自如,在这
种情况下,我临时调整思路,设计了一个容易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问题,完成了预设
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分别作四个展厅的解说员,以巩固本课知识。
同学们都跃跃欲试,
积极表现,既锻炼了口才,又巩固了知识。
可见,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些“生成事件”可能影响教学效果,也会因为教学智慧使课堂活跃起来,起到“锦上添
花”的作用。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本节课共有三部分内容: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其中,第1和第2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学习时把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这两部分内容上。
通过学习本节课,让学生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两个历史人物,强化学
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学生利用导学案学习,这样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并节约了时间。
通过学习,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很高涨,并积极展示自己的成果,不明白的问题能够在小组内交流,消化掉。
在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对那些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提出表扬,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但是,学生们对于基础知识的巩固程度还不够,欠熟练,掌握的不够扎实。
我在本节课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缺憾,1、知识的延伸不够,如:可以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西部的开发,也可以结合今年的7.5事件等。
2、在当堂巩固环节,应多设计一些选择性题目和材料分
析题。
3、学生会了的问题,不应该再去过多的强调。
4、对于班超部分,使用的时间有点过多,因为是小字部分,可以让学生大体的了解一下就可以。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积极向优秀教师学习,多看一些与历史知识有关的书籍,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改正自己的缺点,做一名优秀的老师。
讲《三国鼎立》反思(原创)
如何讲授学生非常熟悉的历史知识?是我备课前左思右想的问题。
通过了解,我发现有些学生所掌握的历史史实在某地方面比我要生动,详实得多。
我觉得最好的办
法就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的不足,把课堂交给学生。
于是我把本课两大战役:官渡之
战,赤壁之战的经过,完全让学生讲述。
效果很好,这些“三国迷”通过讲述获得了极大
的满足和肯定,听课的学生容易被他们熟悉的语言所吸引,课后学生探寻三国历史的
兴趣更高了。
教师要对课堂精心设计与引导,就好似无声的春雨润泽了学生们那颗渴望知识的
心灵,把学生从历史的表象引入对历史本质的思考,实现教学相长。
在新一轮课改中,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标准。
我认为不再是教给学生多少历史知识,而是激发起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让学生掌握了多少学习历史的方法。
因为兴趣和能力,要比知识本身重要的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
渔”。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于回归历史教育的本义,塑造公民的健全人格。
没有哪一门学科具有像历史学科这样得天独厚的资源。
在本课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孙
权等,这些鲜活的生命好像从历史的尘埃中重新站起来,用他们惊心动魄的一生,告
诉我们应该怎样成就事业,应该怎样吸取最惨痛的教训。
那就是: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战争还是学习,我们都不能骄傲大意,大意失荆洲。
因此,我们要努力地
和历史进着亲密的接触。
如何讲授学生非常熟悉的历史知识?是我备课前左思右想的问题。
通过了解,我发现有些学生所掌握的历史史实在某地方面比我要生动,详实得多。
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的不足,把课堂交给学生。
于是我把本课两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经过,完全让学生讲述。
效果很好,这些“三国迷”通过讲述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和肯定,听课的学生容易被他们熟悉的语言所吸引,课后学生探寻三国历史的
兴趣更高了。
教师要对课堂精心设计与引导,就好似无声的春雨润泽了学生们那颗渴望知识的心灵,把学生从历史的表象引入对历史本质的思考,实现教学相长。
在新一轮课改中,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标准。
我认为不再是教给学生多少历史知识,而是激发起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让学生掌握了多少学习历史的方法。
因为兴趣和能力,要比知识本身重要的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
渔”。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于回归历史教育的本义,塑造公民的健全人格。
没有哪一门学科具有像历史学科这样得天独厚的资源。
在本课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等,这些鲜活的生命好像从历史的尘埃中重新站起来,用他们惊心动魄的一生,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成就事业,应该怎样吸取最惨痛的教训。
那就是:无论是古代还是现
代,无论是战争还是学习,我们都不能骄傲大意,大意失荆洲。
因此,我们要努力地
和历史进着亲密的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