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中国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局的原因

浅析中国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局的原因

浅析中国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局的原因【论文摘要】“大团圆”结局是中国古典戏剧的普遍形态,“大团圆”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中的一种传统的结构定式。

本文试从民族精神、儒释道传统文化、封建制度、文学功能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局的原因,“大团圆”结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局原因【Abstract】Happy ending is the common form of Chinese classical theater. Happy ending is a unique Chinese aesthetic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and a traditional structure in Chinese ancient narrative literature. This paper will try to analyse the reasons of Chinese classical treatre form national spiri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onfucian, Taoism and Buddhism, the feudal system, and the function of literature. Happy ending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 Chinese nation.【Keywords】Classical theater, happy ending, reasons目录引言 (1)一、中国古典戏剧的“大团圆”结局深受中华民族长期积淀的民族精神影响。

1(一)、中国人对和谐美满的特殊喜爱 (1)(二)、中华民族的乐观主义精神 (2)(三)、中国古代的尚圆传统思想 (2)二、中国古典戏剧的“大团圆”结局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3(一)、“中和”之美的儒家思想 (3)(二)、超然出世的道家思想 (4)(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佛教思想 (4)三、中国古典戏剧的“大团圆”结局深受中国封建制度的影响。

(5)(一)、封建统治阶级对戏剧作品的严密监控。

(5)(二)、戏剧作家无法超越封建制度的局限 (5)四、中国古典戏剧本身具有的文学功能也促使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局。

(6)(一)、文学具有心理补偿的功能 (6)(二)、中国古典戏剧具有消遣娱乐的作用 (6)(三)、中国古典戏剧是一种迎合大众的市民文学 (7)结束语 (8)注释: (9)参考文献: (9)致谢 (10)·引言“大团圆”结局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中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在戏剧中尤为明显。

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一书中说:“仅仅元代(即不到一百年间)就有五百多部剧作,但其中没有一部可以真正算得悲剧。

[1]”这句话正事针对元杂剧的“大团圆”结局这一特点提出的。

中国古典戏剧在经历了先秦歌舞,汉魏百戏,隋唐戏弄,宋金杂剧、院本、诸宫调的漫长演变后,至元代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在对剧本结局的处理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了“大团圆”的创作模式。

“大团圆”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中的一种传统的结构定式。

何谓“大团圆”结局,就是指在中国古典戏剧中,有一个“曲终奏雅”的形式,即在戏剧发展的最后加上一条“光明的尾巴”。

无论主人公遭受了多大的痛苦和挫折,最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善胜恶、好胜坏、美胜丑,男的中状元、荣登榜首、加官进爵、封妻荫子,女的诰封命妇、夫妻团聚,而坏人必遭惩罚,明正典刑、玉帝严办、冥王用刑等等。

这正是晚明文学家、戏剧家李渔提出的“团圆之趣”。

他在《闲情偶记》中说:“全本收场,名为‘大收煞’。

此折大难,在无包括之痕,而有团圆之趣。

如一部之内,要紧角色共有五人,其先东西南北各自分开,到此必须会合。

[2]”中国古典戏剧的“大团圆”结局,大体上有三种形式。

一是借助明君或清官之力,昭怨和解。

如《窦娥冤》的沉冤昭雪。

二是借助鬼魂、梦境、仙境以圆现实之遗憾。

如《牡丹亭》的鬼魂幽会。

三是依靠科举及第,奉旨成婚。

如《莺莺传》的金榜题名,才子佳人终成眷属。

讲究团圆之趣已经成为我国古典戏剧的一般形式,具有独特而浓郁的民族风格,他符合作家、读者和观众共同的心理需要,因而比起其它文学艺术更具有中国作风。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大团圆”的结局模式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国古典戏剧产生“大团圆”结局的原因。

·一、中国古典戏剧的“大团圆”结局深受中华民族长期积淀的民族精神影响。

·(一)中国人对和谐美满的特殊喜爱中国古典戏剧的“大团圆“结局,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符合中国人对和谐、完美、圆满的特殊喜爱。

一般说来,中国人比较喜欢和谐完美而不喜欢残缺不全,喜欢调和而不喜欢剧烈的冲突,对和谐、宁静、温情而美满的生活,抱有天真而固执的信念。

例如,月圆时的欢喜,月缺时的悲伤。

中国人的艺术追求,要达到一种心灵的和谐与满足。

宏观世界是不幸的、痛苦的,对一切喜欢圆满的中国人来说,那是难以接受的。

每当故事讲完,必须使故事达到一个理想的结局才满意。

如果不能实现,即使在幻想中,也必须完成这一步。

如《长生殿》的唐明皇与杨贵妃死后在月宫团圆。

只有这样,人们才会感到和谐与满足。

这就是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大团圆”结局的思想根源。

·(二)中华民族的乐观主义精神“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3]”,乐观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

这种乐观精神影响着我国传统文学的创作,折射到戏剧文学中则集中表现在“大团圆”结局上。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这些远古神话记载着原始先民与自然搏斗求存的经历,同时也记录着中华民族乐观精神的源头。

困难终将解决,难关终将度过,人定胜天的信念使得先人们在与自然斗争时从不屈服,勇往直前。

《易·序卦》中说到:“家道穷必乘,故受之以睽。

睽者,乘也。

乘必有难,故受之以蹇。

蹇者,难也。

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

解者,缓也。

[4]”正是因为坚信“物不可以终难”,才使得国人养成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胸襟与气魄。

血液里流淌着乐观主义精神的国民,创作的戏剧自然也是乐观的。

否极泰来、遇难成祥的情节在戏剧中成为主流。

主人公在戏剧中历经千辛万苦,受尽百般折磨,这些磨难终将过去,等待他们的必然是好的归宿,因为他们血液里流淌着乐观主义精神。

正如王国维先生提出的“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享[5]”,王国维所概括的这三种“大团圆”结构模式几乎成了中国成熟的古典戏剧创作的普遍形态,作家通过其艺术的加工,竭力体现着中国人的乐天精神。

·(三)中国古代的尚圆传统思想中国古代的尚圆传统思想是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经过长期积淀而成的,它对古代戏剧的剧情安排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耕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伴随着社会的发展。

在原始的条件下,收成如何,全取决于上天的恩赐,所以,在初民的潜意识里,苍天是至高无上的,人们对上天充满了敬畏。

《论语•泰伯》中孔子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6]”而古人认为天是圆的,《易经》记载:“乾为天,为圆。

[7]”这种对天的崇拜引起了对天的运行规律——‘圆’的亲和与崇尚。

再者,先民发现不论是农作物的生长,还是日月的更迭,甚至是四季的往复,都在进行着周而复始的循环性的圆形变化。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严格按照气候规律生产才能获得丰收成为先民朴素的理性认识。

这些都顺理成章地使先祖产生了“崇圆”的思想。

人们认为“圆”象征着美满、完美。

王筠《说文解字》句读中说到:“言圆非与方对之圜,乃是圆全无缺陷也。

[8]”表明了中华民族将“圆”视作审美理想的完美精神,最高追求。

同时,圆是曲线的,象征着柔和、和谐、平衡,“圆”与“和”是相通的,于是,尚圆的思想逐渐形成。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努力追求一个圆满的结局,这就是我们民族尚圆的共同心理趋势,也就是凡事都要善始善终。

因此,戏剧家在安排情节的结局时会安排一个圆满的结局,这既符合传统的尚圆思想,又是戏剧家对观众的一个圆满交待。

中国古典悲剧的情节结构苦乐相错,悲喜交融,顺境逆境相互对转,递成圆形,这也构成了中国古典悲剧的情感结构以及情节结构最为显著的特征。

戏剧的结尾一般停留在体现“乐”和“圆”的大团圆上。

·二、中国古典戏剧的“大团圆”结局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

·(一)“中和”之美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作用对我国古代文学来说是不言而喻的。

而“中和”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9]”“中”就是正,就是合适、合宜。

“和”就是和谐。

“中和”的意思是人和事物都要和谐、适中、均衡有序,不能极端。

显然,儒家认为人和万物相处的最佳状态就是“中和”的状态,只要实行“中和”之道,万物就能达到和谐的境界,世界就会平衡有序。

“中和”之美要求处理好文艺内部的各种因素,任何一种因素都不能“过”,也不能“不及”,而要和谐适度,达到恰到好处的理想状态。

郑玄也在《毛诗序》中提出:“发乎情止乎礼义[10]”的审美追求,强调对立面的均衡统一与和谐。

这种以“中和”为美的思想观念渗透到戏剧中往往不让矛盾完全破裂而引起悲伤和绝望,而是用理智对情感进行节制和引导,强调悲和喜的因素相互渗透,戏剧家在安排结局时就不能一味地宣泄悲愁,要给人看到一线光明,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把“大团圆”作为结尾,形成悲中有喜、哀而不伤、矛盾调和的和美结局,达到高度和谐。

如高明的《琵琶记》中考中状元、入赘牛丞相府的蔡伯喈:撇下美貌新妻感情上不能割舍,不要糟糠旧妻良心上又不安。

最后是新妻旧妻都要,这样既满足了情爱需要,良心也得到了安慰,达到情爱与道德的心理平衡。

蔡伯喈也被皇帝封为中郎将,两个妻子被封为郡夫人。

蔡伯喈的功名、官场、美女、家庭无不美满。

这样的大团圆结局,正是儒家“中和”之美的完满体现。

中国古典戏剧往往用结局的喜乐因素来调和前面的悲苦因素,讲究“冷热相济”“苦乐相错”,使观众的悲哀感、压抑感得以化解,从而达到“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理想效果。

·(二)超然出世的道家思想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核心是“无为”、“无欲”、“无事”、“好静”,听天由命的大团圆,则正好与无事相吻合。

道家思想不正视现实人生,倡导人们超脱社会,摆脱世事的羁绊,怡情悦性于自然山水之间,隐姓埋名于田园风光之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