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题)读书笔记

(课题)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一)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策略1.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
创设情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了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策略2.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问题,然而,小学生关心、易于探究的往往是那些贴近他们日常生活的问题。

因此,数学情境应更多地关注他们所关心的内容以及他们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这样才能促使儿童的经验数学化。

策略3.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
有效的数学情境要能够让学生“触景生思”,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引起他们更多的数学联想。

策略4.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以一定的具有挑战性的背景材料的呈现来引发新的数学问题,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特征或内在规律,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知识形成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读书笔记(二)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意义。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

我在教学中,常常是这样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
1. 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明确学习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

3. 合作、探究。

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教师就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

4.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也就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实际操作问题,也是理论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讨、去研究。

1. 科学的组建合作小组。

2.以小组集体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

3.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作出指导。

4.小组合作学习应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

读书笔记(三)
在低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与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数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与知识和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并重的四大目标之一。

一、教师良好情感与态度的准备。

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Pycmalion Effect)是为人们所熟知的,它是指由于教师对学生寄予高期望而导致学生表现优良的心理效应。

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期望与态度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1、学会尊重学生。

作为教育者,教师不仅要认识到:“学生是具有平等人格的生命个体”,更要从心理上真正接纳孩子是“平等生命个体”的观念,学会“蹲下来看孩子”,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看问题。

这样才能树立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意识。

2、学会赏识学生。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对于鲜活的生命个体,其差异性亦是不言而喻的。

作为教师,必须学会尊重孩子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学会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去发现、赏识他们的优点与进步。

二、激发学习兴趣,愉快地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学习的外部刺激更感兴趣。

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外部动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创设充满情趣的学习情境。

3、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三、强化参与意识,主动地学习。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去感受、体验与内化。

四、开放式问题,在运用中学习。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好数学又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常常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运用知识中学习。

五、多样化评价,在成功中学习。

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进行及时的评价,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读书笔记(四)
《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
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运用等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猜想验证等活动,让学生去创造数学;引导学生利用抽象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应用数学,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一、重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近数学;
数学家H•Freudenthal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

”数学教学要从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能够积极的亲近数学,参与数学活动。

二、重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
马芯兰教师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

”的确,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思维和想象最为活跃,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三、重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在思考研究中创造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

儿童更是这样。

学生自己发明的、自己创造的,就理解得更深更透。

四、重实践运用,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实践数学。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也就是说,学习数学应该满足学生未来生活的需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去发现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