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导论史学史概念的提出: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东汉班彪《史记后传〉、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唐刘知几《史通》、宋《册府元龟》“国史部总序”、南宋郑樵《通志.总序〉、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学史研究的任务:(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关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①瞿林东《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中华书局1994年)②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③吴泽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④仓修良《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⑤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6)李炳泉等主编《中国史学史纲》,(辽宁师大出版社1997年)。
第一章中国史学的起源和发生第一节:远古的传说和原始的历史意识一、远古的传说:有巢氏、燧人氏、大禹治水、黄帝战蚩尤等。
居住的情况:《庄子盗跖〉:“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民皆巢居以避之。
”“暮栖木上”。
饮食情况:《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
生产工具:《易·系辞》记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
神农氏“斲木为耜,揉木为耒”。
婚姻状况:《商君书·开塞》“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吕氏春秋·恃君览》“无亲戚夫妻男女之别、上下长幼之道”。
人类征服自然的情况:大禹治水,女娲补天(见《淮南子·览冥训》)、羿射九日(见《淮南子·本经训》)等。
二、原始的历史意识:(1)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产生两种思想:人定胜天、对自然的迷信。
(2)衡量英雄人物的主要标准,看其能否献身公共利益。
(3)重视生产斗争知识。
第二节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和年代一、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文字的发明、历法的产生、史实的发生、统治阶级的需要。
二、史学产生的年代:始于夏朝。
《尚书》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件的汇编。
《尚书.甘誓〉是夏启讨伐有扈氏的誓师词。
据专家考证,该篇成于商代。
第三节先秦史官的设立及其职责一、我国古代早期史官的设立及职掌:史的含义;商朝的史官:“作册”、“史”、“尹”、“太史”、“内史”等及其职掌。
二、周朝史官的设置及分工:“大史掌建邦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奠世系,辨昭穆”、“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之冢宰”。
第四节孔子以前的史学和孔子修《春秋〉一、孔子以前的史学:传说中的《三坟》、《五典》、《八索》的不可信。
可信的史书:晋《乘》、郑《志》、楚《梼杌〉、鲁《春秋》、秦《秦记》等大多数亡佚。
二、孔子据《鲁史》修《春秋》:记事的原则“据鲁”、“亲周”。
三、孔子删定《春秋》对史学贡献:(1)开创了私家修史的先河;(2)创立了编年史的雏形;(3)属词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纂方法;(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第五节战国时期的史学成就一、完备的编年体巨著——《左传》:关于《左传》的作者;《左传》与《春秋》的关系;《左传》完成了编年体的创造;《左传》记事的特点;《左传》的局限性。
二、多种史著的撰述:编年体:《竹书纪年〉、《穆天子传〉;谱牒类:《世本〉;语类:《国语》、《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
其它史著:《逸周书》、《仪礼〉、《周礼》、《山海经》等。
思考题:①史学产生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②《春秋》是怎样一部史学著作?③孔子对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④《左传》是怎样一部史学著作?战国时期主要还有哪些史著第二章封建史学的形成时期——秦汉第一节秦朝史学概述先秦和秦王朝的史官设置;秦朝的修史;秦代史书的散佚。
秦朝史学概述:第二节司马迁与《史记〉一、司马迁生平: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人。
其父司马谈是汉武帝建元年间的太史令。
司马迁: 10岁之前“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20岁后漫游祖国大地.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登泰山举行封禅,司马谈因病滞留洛阳。
元封六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为太史令。
太初元年[前104]:主持《太初历》的修订,并开始《史记》的写作。
天汉二年[前99]:遭“李陵之祸”。
太始元年[前96]:出狱,任中书令。
继续撰写《史记》。
约征和二年[前91]:完成《史记》的撰写。
二、司马迁的史学成就:[1]创立了完备的纪传史体: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
[2]在史料搜集和取舍上为后世史家树立了典范。
史料来源:当时流传的先秦典籍;皇家收集的文献档案;实地调查得来的材料。
史料取舍奉行的原则;“考信于六艺”;“择言其言尤雅者”。
[3]《史记》是历史和文学统一的典范。
三、司马迁的史学思想:(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其撰写《史记》的宏伟目的,也表明了他进步的历史观。
(2)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重视用社会经济的发展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
史料一:《魏世家》:“吾适故大梁之墟,墟中人言曰:”《淮阴侯列传》:“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项羽本纪》:“吾闻之周生。
”《赵世家》:“吾闻冯王孙曰:《太史公自序〉:“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太史公自序》:“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汉书。
司马迁传》:“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史料二:《伯夷列传》:“夫学者载籍极博,尤考信于六艺。
”《殷本纪》:“余以《颂》次契之事,自成汤以来,采于《诗》《书》。
”《大宛列传》:“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
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李斯列传〉:“[李斯]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
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
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
”《项羽本纪〉:钜鹿之战——鸿门宴——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留侯世家〉:“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亦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
”——贪财好色《萧相国世家〉:“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千人一都尉为相国卫。
”————猜忌功臣《叔孙通列传》:“叔孙通者,薛人也。
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
败于定陶,从怀王。
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
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
汉王败而西,因竟留汉。
”三、司马迁的史学思想:(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其撰写《史记》的宏伟目的,也表明了他进步的历史观。
(2)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重视用社会经济的发展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
第三节《汉书》的史学成就及班固的史学思想一、班固及撰写《汉书》的经过:班彪《史记后传》,班固整理《史记后传》感叹“所续前史未详”,立志欲竟其业。
明帝永平元年(58)开始撰写《汉书》,五年后被告“私改国史”,被捕入狱。
经其弟班超辩白,出狱被任命为兰台令史、校书郎,奉诏撰修国史。
章帝建初五年(80):基本完成《汉书》的撰写,因卷入政治斗争而死于狱中。
其妹班昭(曹大家)与其弟子马续完成“八表”和“天文志”的纂修。
二、《汉书》的史学成就:(1)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2)在《史记》记载的基础上,扩大了记载范围保存了丰富的史料;三、班固的史学思想:(1)宣扬“天人感应”的神学史观;(2)宣扬人性分为“三品”的唯心观点;(3)浓厚的封建正统观。
第四节汉代其他史家和史著一、《东观汉记》:我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国史。
在纪、表、志、传之外,创立了“载记”新体例,用以记载所谓“群盗”、“叛臣”的事迹。
二、荀悦《汉纪》: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将80万字的《汉书》改编为18万字的《汉纪》,“辞约事详”。
思考题:①《史记》是怎样一部史书?试加简介。
②什么叫“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③《汉书》在体例内容上与《史记》有哪些异同?④《东观汉记》、《汉纪》各是怎样一部著作?第三章封建史学的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一节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一、陈寿修《三国志》的过程二、《三国志》的内容、特点:纪传体分国史,记载了从东汉灵帝光和七年(184)——西晋灭吴(280)前后近百年的历史。
特点:(1)分记三国历史,以魏为正统;(2)选材十分慎重;(3)能反映魏晋时期品评人物的风气;(4)叙事简约,以至疏略。
三、裴松之注《三国志》:裴松之其人、裴注的特点:补缺、纠谬、评论、备异。
第二节范晔与《后汉书》一、范晔其人二、《后汉书》的史学价值:(1)在编纂体例上因袭《汉书》但有自己的创见;(2)叙事以类相从,编次周密;(3)据事直书,立论持平。
三、范晔的史学思想:(1)把忠义作为衡量历史人物的重要条件;(2)反对佛教、图谶和阴阳禁忌。
第三节其他史家与史著一、沈约《宋书》二、萧子显《南齐书》三、魏收《魏书〉四、常璩《华阳国志》五、郦道元《水经注〉六、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七、刘义庆《世说新语》及刘峻注思考题:(1)《三国志》是怎样一部史书?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具有哪些特点?(2)《后汉书》创立了哪些新传?关于东汉未年的史事记载,《后汉书》与《三国志》哪部书记载更可靠?为什么?(3)《华阳国志》、《水经注》、《洛阳伽蓝记》各自作者、性质、内容。
(4)南北朝时期三大名注指哪三部书?有何特点?第四章封建史学的繁荣时期——隋唐五代第一节隋朝修史的成就及失误一、修史机构与史官的设置二、修史的成就:魏澹重修《魏书》;王劭作《隋书〉、《齐志》;牛弘修《周史》。
三、隋朝修史的失误:禁止私人修史;无切实宏大的修史计划和明确的分工合作;修史者多非其才。
第二阶唐初史馆制度的确立及史书的修纂一、唐初史馆制度的确立:贞观三年(629)唐太宗决定把史馆移到门下省,修史工作统由宰相监修。
从此,纪传体正史的编纂全由政府掌握。
二、八部“正史”的修纂:(1)《梁书》、《陈书》修纂;(2)《北齐书〉的修纂;(3)《周书》的修纂;(4)《隋书》的修纂;(5)《晋书〉的修纂;(6)《南史》、《北史》的修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