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方剂学-泻下剂

方剂学-泻下剂

患者因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穿街走 巷,贩卖爆米花度日。时值新年,尤为 辛苦,经常饮食失时,饥餐冷饮,更受 风寒,遂以致病。又初因劳碌,未能及 时就医,十余日后,情加剧,始来求 诊。就诊时症见脘腹痞满,疼痛拒按, 时时下痢,色纯青,气甚臭,口渴,舌 红苔黄厚,脉滑而实。
思考题
1、简述大承气汤的主治证。 2、简要比较三承气汤(大、小、调胃承气汤)
第五节 攻补兼施
适用病证:里实正虚之大便秘结证。 组方规律:以泻下药为主,
配益气滋阴药。
黄龙汤
《伤寒六书》
主证病机分析:
阳明腑实证
邪实
自利清水,色纯青, 脘腹胀满,腹痛拒
按。
因下失下
身热口渴,身疲少
气 血 不 足 正虚
气,谵语,甚则循 衣摸床,撮空理线,
神昏肢厥,舌苔焦
黄或焦黑,脉虚。
辨证要点: 大便秘结或自利清水,脘腹胀满,身热
邪热伤津及阴虚者忌用。
随证加减: 1、气虚加人参; 2、有火加黄芩; 3、肾虚加熟地,虚甚去枳壳。
趣味歌诀法:
济川煎 : 牛肉只归谢妈(牛膝 肉苁蓉 枳实 当归 泽泻 升麻)
第四节 逐水
一、适应证:水饮壅盛于里, 正盛邪实之证。
二、组方规律:以峻下逐水药为主 (大戟、芫花、甘遂……) 配:养胃扶正药(大枣)
草 芒硝)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肠痈基础方
主治证侯病机分析:
肠 痈
湿热搏结气血——
郁结成痈,右少腹疼痛 拒按,甚则肿痞。

起 ,
湿热郁滞肠中,不涉膀胱—— 小便自调。
湿 热
气血郁滞,营卫失和——
时时发热,自汗恶寒。 (肠痈已成)

滞 证 湿热郁蒸—— 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辨证要点: 右下腹疼痛拒按,舌苔黄腻,脉滑数。
三、注意
1、宜形气俱实者,虚人慎用
(可与补益剂配合或交替应用)。
2、中病即止。 3、肿胀消,当调养脾胃,培土御水。
十枣汤
《伤寒论》
--泻下逐水的代表方; 治疗悬饮及阳水实证的常用方。
主治: 1、悬饮(胸腔积液);
2、水肿臌胀(肝硬化腹水)。
病机与证候分析
上干清阳
头痛目眩
饮停胸胁、肺气不利 咳唾胸胁引痛,短气
约。”
--
-------------------《伤寒明理论》
麻子仁 芍药 枳实
大黄 厚朴 杏仁
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方解:
君 麻子仁——润肠通便。 臣 杏仁——1、润肠;2、降气以助通畅下实。 芍药——养血敛阴,缓急止痛。 佐 小承气汤——泄热行滞。 使 蜜——1、润燥滑肠;2、调和诸药。
运用:
辨证要点: 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弦。
随证加减: 1、腹中胀痛,加厚朴、木香; 2、腹中冷痛,加肉桂、吴茱萸。
趣味歌诀法:
温脾汤:黄夫人当家炒姜忙(大黄 附子 人参 当 归 ** 甘草 干姜 芒硝)
第三节 润下
一、适应证:燥结证及虚秘证。

(“无水停舟”证及“无力行舟”
使用注意: 肠痈溃后,以及老人、孕妇、产后或体
虚者不宜使用。
趣味歌诀法:
大黄牡丹汤:大人忙担冬瓜(大黄 桃仁 芒 硝 牡丹皮 冬瓜子)
第二节 温下
适用病证:里寒积滞实证。 组方配伍规律:
以泻下药为主,配伍: 1、温里药(附子、干姜) 2、益气药(人参、甘草)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脾阳不足,寒积中阻的常用方。
主证病机分析:阳虚寒积证。
寒积阻于肠道——腹 绕痛脐便不秘止,。脐下绞结,
脾 阳 不 足 — — 手足不温,不渴,苔白, 脉沉弦而迟。
温脾汤组成
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方解:
大附芒干当人甘
黄子硝姜归参草


佐 佐使
配伍特点:
温通、泻下、补益三法兼备,寓温补 于攻下之中,温阳以祛寒,攻下不伤正。
芫花——善消胸胁伏饮痰僻。 佐: ▲大枣—— 1、缓和三药的毒性、烈性;
2、益气护胃,减少药后反应; 3、培土制水,邪正兼顾。
趣味记忆法 十枣汤:甘愿着急(甘遂 芫花 大枣 大戟)
本方用法:
1、三药等份为散,晨起空腹以大枣 煎汤
送服。 2、小量开始,每日一次,每次0.5~1g。 服后下水量少,次日加量,最多至1.5g。 3、服药得快利后停服,宜食糜粥养胃。 4、老年体弱慎用,孕妇忌服。
大便不通,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痛, 或为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以及胃肠热盛 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等。
三承气汤比较(阳明腑实证、大黄)
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
主治 痞满燥实
痞满实
功用 峻下热结
轻下热结
组成 大黄、芒硝 大黄、枳实
枳实、厚朴 厚朴
用法 厚朴倍于大黄;枳、朴量轻,
先煎枳朴,后 厚朴为大黄一 下大黄,芒硝 半;同煎。 溶服。
证)
二、组方配伍规律:
1、前者以润下药为主,常配寒下药及滋阴 养血药;
2、后者以补肾润肠药为主,配升清降浊之 品。
麻子仁丸(脾约丸)
《伤寒论》 -“脾约”证常用方;润下法的代表方。
主证病机分析:
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
“脾约”:“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
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秘,故曰其脾为
第二章 泻下剂
一、概念: 泻下药-通便、泻热、攻积、逐 水-里实证 二、适应证:里实证
三、分类:热结证——寒下剂 寒结证——温下剂 燥结证(“无水停舟”)——润下剂 虚结证(“无力行舟”) 水饮壅盛——逐水剂 体虚里结——攻补兼施剂
四、注意事项: 1、年老体虚、经期、产妇、病后伤津以及亡血 者慎用;孕妇禁用。 2、中病即止,不可过剂。 3、下后忌食生冷油腻。
第一节 寒下
适用病证:里热积滞实证。
组方配伍规律:

寒下药配行气药、活血药
大承气汤《伤寒论》
学习意义: 阳明腑实证的基础方; 寒下法的代表方。
主证病机分析:
阳 热 痞:自觉胸脘闷塞不舒。

实 互 满: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
腑结
实 于 燥:肠中燥屎干结不下,舌苔黄燥。

胃 肠 实:腹痛拒按,大便秘结,脉实有力。
口渴,神倦少气,舌苔焦黄或焦黑,脉虚。
功用:攻下通便,补气养血。 方解:
大芒厚枳人当甘桔生大 黄硝朴实参归草梗姜枣
配伍特点: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
随证加减: 原书:“老年气血虚者,去芒硝”。
或适当增加参、归用量。
附方:新加黄龙汤
组成:
大芒生玄麦海人当姜甘
黄硝地参冬参参归汁草


佐1 佐2 使
水 饮停心下
心下痞硬
悬饮
饮 壅
饮邪犯胃,胃气上逆 干呕
盛 饮停脘腹,气机不利
饮溢肌肤 苔白滑,脉沉弦
腹胀 水肿
实水
(一身悉肿,下半身尤甚)
辨证要点: 咳唾胸胁引痛,或水肿腹胀,二便不
利,脉沉弦。
甘遂
大戟
芫 花
功用:攻逐水饮
方解:
君:甘遂——善行经隧脉络之水湿; 臣: 大戟——善泄脏腑肠胃之水邪;
大黄牡丹汤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方解:
君 大黄——荡涤湿热瘀结。 丹皮——凉血化瘀。 臣 芒硝——软坚散结,助大黄攻下。 桃仁——活血化瘀 佐 冬瓜子——清肠利湿,排脓散结。
运用:
随证加减: 1、热毒重者,加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
败酱草; 2、血瘀较重,加赤芍、乳香、没药。
趣味歌诀法:
麻子仁丸:朴实妈要黄杏蜜(厚朴 枳实 麻子 仁 芍药 大黄 杏仁 蜂蜜 )
附方
济川煎《景岳全书》
-肾虚便秘的常用方
主证病机分析:
小便清长,
肾阳不足,气化无力, 大便秘结,
肾 津液不布,开合失司。 舌淡苔白,

脉沉迟。
便

腰膝酸软,
肾精不足
头晕目眩。
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方解: (君)肉苁蓉——温肾益精,暖腰润肠。
热结旁流证:下利清水,色纯青, 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 口舌干燥,脉滑实。
热结为本质,旁流为假象。以大承 气汤治疗热结旁流,属“通因通用”治 法。
热厥,系由实热内结,阻滞气机,阳 气不能布达四肢所致,为真热假寒证。以 本方治疗,属“寒因寒用”治法。
痉病系由热盛伤津,筋脉失养而挛急所致。 发狂为胃肠实热上扰心神所致。
组成: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 枳实三枚大者 功用:轻下热结。 主治:痞、满、实而不燥之阳明热结轻
证。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 舌苔老黄,脉滑而疾;或痢疾初起,腹 中胀痛,里急后重者。
2、调胃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四两 甘草二两 芒硝半升 功用:缓下热结。 主治:阳明热结,燥实在下,而无痞满之证。
调胃承气汤 燥实 缓下热结 大黄、芒硝 甘草
大黄、甘草同 煎,芒硝溶化。
3、复方大承气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组成:厚朴 炒莱菔子 枳壳 桃仁 赤芍 大黄 芒硝
功用:通里攻下,行气活血。 主治:单纯性肠梗阻属于阳明腑实而气
胀较明显者。
趣味记忆法:
1.大承气汤:小黄识谱(芒硝 大黄 枳实 厚朴) 2.小承气汤:大黄朴实 (大黄 枳实 厚朴) 3.调胃承气汤 : 大干(甘)忙(芒 ) (大黄 甘
功用:峻下热结
(“釜底抽薪,急下存阴法”—
—对于实热内结而阴液大伤之证用 峻下剂荡涤实热积滞,从而达到迅 速保存阴液,挽救阴液的目的的治 法。)

大黄酒洗四两

芒 硝


合 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