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方剂学泻下剂

方剂学泻下剂

方剂学-泻下剂中医方剂学【泻下剂—寒下法】一、大承气汤《伤寒论》【处方】大黄12克(酒洗)厚朴15克(去皮)枳实12克(炙)芒消9克【药理作用】l.增加胃肠道推进机能及肠容积《天津医药杂志》1965(10):790~791,大承气汤经小白鼠口服投药后有明显增加消化道推进性运动的作用,在投药后10分钟,作用就已明显。

但经静脉给药组,炭末在胃肠道的推进距离,未见有增强。

经口投予大承气汤,并有明显增加肠容积的作用。

2.促进肠套迭的还纳,解除梗阻《天津医药杂志》1965(10):792~793,在观察大承气汤对解除肠梗阻的一般作用机理的实验表明,给药组10只家兔(人工肠套迭)完全还纳,平均还纳时间为15分30秒,还纳率100%,对照组中仅3只还纳。

实验还认为,大承气汤对肠管的作用,以局部为主。

【功能主治】峻下热积。

主阳明腑实证。

潮热谵语,手足潸然汗出,矢气频频,大便不通,脘腹满痛拒按,舌苔焦黄起刺,成焦黑燥裂,脉沉滑或沉迟有力;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臭秽难闻,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热厥,高热神昏,扬手掷足,烦躁饮冷,便秘不通;痉病,牙关紧闭,手足抽搐,角弓反张,口噤蚧齿。

现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以及某些高热性疾患,见有阳明腑实证者。

【用法用量】上四味,用水1升,先煮厚朴、枳实,取500毫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200毫升,去滓,纳芒消,再上微火煎一二沸,分二次温服。

得下,余勿服。

【备注】方中大黄泄热通便,厚朴行气散满,枳实破气消痞,芒消润燥软坚。

四药配合,具有峻下热积之功。

君大黄→泻下通便,荡涤积滞实臣芒硝→泻热通便,润燥通便燥?枳实→行气消痞痞?厚朴→行气除满满方解大黄→苦寒通降,泻实,热实互结主要靠它荡涤泻下;芒硝→咸寒,润燥软坚,增强大黄的泻下作用;厚朴→下气除满,行气下气,消除胀满;枳实→也是行气药,行气消痞。

痞满燥实四证,一个药对一症。

大黄后下,芒硝溶服,厚朴、枳实先熬《伤寒来苏集》总结“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缓行”。

越熟的越走在后面。

走在最前面是芒硝,因为它煮都不煮,紧跟着是大黄,最后还是厚朴,枳实。

虽然四个药不多,但发挥作用的层次不同。

附方1、小承气汤《伤寒论》【处方】大黄12克(酒洗)厚朴6克(炙,去皮)枳实9克(大者,炙)【功能主治】轻下热结,除满消痞。

治伤寒阳明腑实证。

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黄,脉滑数,痢疾初起,腹中疠痛,或脘腹胀满,里急后重者。

【用法用量】上药三味,以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备注】方中大黄泻热通便,厚朴行气散满,枳实破气消痞,诸药合用,可以轻下热结,除满消痞。

【比较】大承气汤→痞满燥实小承气汤→痞满实而不燥小承气汤和大承气汤比较,大黄没有变,厚朴减少了,枳实也减少了,而且大黄又不后下,所以这个方泻下作用,就缓和得多,叫它轻下热结。

附方2、调胃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黄(去皮,清酒洗,12克)甘草(炙,6克)芒硝(9克)【功用】缓下热结。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

大便不通,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满,或为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以及胃肠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等。

【用法】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纳芒硝,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附方3、复方大承气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组成】厚朴(15-20克)炒莱菔子(15-30克)枳壳(15克)桃仁(9克)赤芍(15克)大黄(9-15克)芒硝(9-15克)【功用】通里攻下,行气活血。

【主治】单纯性肠梗阻属于阳明腑实而气胀较明显者。

治急性肠梗阻。

【用法】大黄后下,水煎服,芒硝冲服。

最好用胃管注入,经2-3小时后,可再用本方灌肠,以加强攻下之力,有助于梗阻之解除。

【方解】复方大承气汤由大承气汤(枳壳易枳实)加炒莱菔子、桃仁、赤芍而成,故行气导滞、活血祛瘀作用增强,适用于单纯性肠梗阻而气胀较重者,并可预防梗阻导致局部血瘀气滞引起的组织坏死。

【提示】实验提示本方有预防术后腹腔粘连的作用。

三承气汤的比较(组成、用法、功用、主治)大承气汤为参照标准。

如果气滞不明显,热实互结较轻,或者热邪郁于上部为主。

要使它引热下行,以泻代清,可以用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很重要的特点,大黄和甘草同煎,芒硝溶化,这体现的功效是缓治。

小承气汤,它是痞、满、实而不燥,燥实互结不重,所以大黄和减量以后的枳实、厚朴同煎。

起到轻下热结的作用。

用于阳明热结轻证。

所以这三个承气汤的比较,是大承气汤为代表的,寒下法的一个重点。

现在一般这类方,要照顾到一些配伍活血的,平和的活血行气药,所以像复方大承气汤,它增加行气活血作用,防止这类阳明腑实,导致肠道血瘀组织坏死,有这个作用,所以从这个配伍,除了大黄也能作用到血分,照顾到血分,但是加了像赤芍、桃仁这些,通畅血行,在这方面更好。

二、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一类方【处方】大黄12克牡丹3克桃仁9克。

瓜子12克芒消9克【功能主治】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肠痈初起,右少腹疼痛拒按,甚则局部有痞块,发热恶寒,自汗出,或右足屈而不伸,苔黄腻,脉滑数者。

【用法用量】上五味,用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纳芒消,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方义之一】本方治症属于热毒蕴结于肠,气血瘀滞不通而成。

方中大黄清热解毒,祛瘀通便;丹皮凉血散瘀为君,芒消助大黄清热解毒,泻下通便为臣;桃仁、丹皮活血化瘀为佐,冬瓜子排脓散结为使。

五味合用,共奏泻热逐瘀,散结消痈之功。

这是一个治疗肠痈,泻热破瘀的一个基础方。

就大黄牡丹汤来讲,主要还是立足于消肿,能够初期消除热毒,像银花、蒲公英结合,增加清热解毒,这个方清热解毒不够。

所以后来在三个治疗阑尾炎方里,经常都配上金银花,金银花清热解毒,增加全方的清热解毒作用。

所以在运用大黄牡丹汤当中,特别要注意的就是往往考虑三个方面的适应问题。

它是个基础方。

【方义之二】君大黄泻下通腑、化瘀丹皮活血化瘀、凉血臣芒硝泻下通腑桃仁活血化瘀、通腑佐(冬)瓜子祛湿【使用注意】肠痈溃后,以及老人、孕妇,产后或体虚者不宜使用。

肠痈破溃以后,不能用太大力量,攻坚散结。

【泻下剂—温下法】适用病证里寒积滞实证。

一、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处方】大黄6克附子9克(炮)细辛3克【功能主治】温中散寒,通便止痛。

主寒邪与积滞互结肠道,胁下或腰胯偏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紧弦。

【用法用量】上三味,用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三次温服。

若强人煮取250毫升,分三次温服,每相隔约一小时。

【注意】方中附子、细辛温经散寒,大黄泻下通便。

三味合用,共成温经散寒,通便止痛之功。

【各家论述】1.《金鉴》引张璐:大黄附子汤,为寒热互结,刚柔并济之和剂。

近世但知寒下一途,绝不知有温下一法。

盖暴感之热结而以寒下,久积之寒结亦可寒下乎?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佐附子,以攻胁下寒结,即兼大黄之寒以导之。

寒热合用,温攻兼施,此圣法昭然,不可思议者也。

2.《温病条辨》:附子温里通阳,细辛暖水脏而散寒湿之邪;肝胆无出路,故用大黄,借胃腑以为出路也。

大黄之苦,合附子、细辛之辛,苦与辛合,能降能通,通则不痛也。

3.《成方便读》,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

是以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故以附子、细辛之辛热善走者搜散之,而后用大黄得以行其积也。

主证病机分析寒积里实证:寒邪积滞,阻于肠道→腹痛便秘。

寒滞厥阴→胁下偏痛寒凝气滞→发热,手足厥冷寒实佐证→苔白腻,脉弦紧。

(外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大黄附子汤是温散结合的里寒积滞实证,温脾汤是温补结合的虚实夹杂证)方解君附子、大黄温里祛寒和泻下通腑相结合,附子大黄相配,一般附子量大于大黄臣细辛既助附子祛里寒,又散表寒(在此附子的用量(三枚)是张仲景用量里面用的最大的)随证加减1.腹痛重反映出寒邪重。

里寒重,寒像明显加肉桂。

桂、附联合,祛里寒力量更强。

2.如果有体虚情况,加党参、当归温补结合。

3.如果寒积阻滞气机胀痛,加厚朴、木香,行气除满止痛。

4.如果积滞比较轻,反映在疼痛不明显或较轻,胀满也不显著,或者体质较虚,可以用制大黄,或者减少用量,大来减缓它的功下能力。

二、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处方】大黄15克当归、干姜各9克附子、人参、芒硝、甘草各6克【功能主治】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治脾阳不足,冷积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服,一日三次。

临熟下大黄(现代用法:大黄后下,水煎服)。

【备注】方中附子、干姜温阳祛寒,人参、甘草益气补脾,大黄荡涤积滞。

诸药相配,使寒邪去,积滞行,脾阳复,则诸证可愈。

主证病机分析:阳虚寒积证。

(内生寒为主)寒积阻滞于肠道→腹痛便秘,脐下绞痛,绕脐不止。

脾阳不足→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方解君大黄附子大黄附子温散(大黄附子汤的结构)大黄芒硝联用,泻下积滞作用也臣芒硝干姜芒硝增强大黄的功下,干姜增加附子的温里祛寒,姜、附同用,温里祛寒力量很强佐人参当归温补里寒使甘草助人参补气,和附子干姜构成温补结构,又调和药性,调和寒热两类药。

【泻下剂—润下法】适用病症:肠燥津亏,大便秘结证脾约“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秘,故曰其脾为约。

”一、麻子仁丸(脾约丸)《伤寒论》【处方】麻子仁500克芍药250克枳实250克(炙)大黄500克(去皮)厚朴250克(炙,去皮)杏仁250克(去皮、尖,熬,别作脂)【制法】上六味,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润肠通便。

治肠胃燥热,津液不足,大便秘结,小便频数。

现用于习惯性便秘见有上述症状者。

【用法用量】每服10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方解君麻子仁润肠通便臣杏仁润肠,降肺气,通腑气白芍润肠,益阴养血,缓急止痛佐大黄泻下通腑(大黄厚朴枳实是小承气汤)枳实\厚朴/消痞除满佐使白蜜润肠清热二、济川煎《景岳全书》【处方】当归9~15克牛膝6克肉苁蓉(酒洗去咸)6~9克泽泻4.5克升麻2~3克枳壳3克【功能主治】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治老年肾虚,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酸足软,背冷畏寒。

【用法用量】用水220毫升,煎至160~180毫升,空腹时温服。

如气虚者,加人参;肾阴亦虚者,加熟地;虚甚者,枳壳可减去之。

【备注】肾司二便。

肾气亏虚,下元不温,五液不化,肠道失润而大便不通,法当温肾润肠。

方中肉苁蓉温肾益精,润燥滑肠;当归养血和血,辛润通便,牛膝补肾强腰,其性下降;枳壳宽肠下气,泽泻入肾泄浊;少加升麻以升清阳,使清升而浊降。

张景岳称此方是:“用通于补之剂。

”故适宜于肾虚便闭者。

主证病机分析肾阳不足,气化无力,津液不布,开合失司。

→小便清长,大便秘结,舌淡苔白,脉沉迟。

肾精不足→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君肉苁蓉温肾阳补肾精,润肠通便臣当归牛膝当归养血润肠,牛膝补肝肾壮腰膝,针对肾虚腰痛又引药下行佐枳壳泽泻升麻(炒)枳壳降脾胃气,泽泻升脾胃清阳(泽泻具有升降二重性?),两味联用升降气机,协助润肠药发挥作用,泽泻有利水渗湿作用,相比其他利水渗湿药,它能泻肾浊,肾虚精亏会产生肾浊,历代医家都喜欢泽泻配升麻通大便,这组药对擅长于治便秘,泽泻配柴胡能治泄泻配伍特点1.标本兼顾─补肾益精治其本,润肠通便治其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