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赏析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它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语言艺术的成就尤为突出,无论是叙事语言还是人物对话都是如此。
《孔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来表现反封建礼教的主题思想。
以刘兰芝为例,诗歌开篇便以刘兰芝的口吻向读者展示了其良好的个人素养,“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以及“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一个美丽聪慧的女性形象便展现于眼前。
然后,刘兰芝在焦家既要忍受“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的辛苦,还要耐得住“君既为府吏……机见常日稀”的寂寞,更要背着丈夫忍受“大人故嫌迟”的数落。
兰芝的“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中的“堪”与“徒”,流露出多少委屈和不平。
仲卿对着她哭不成声,一筹莫展,她便说“勿复重纷纭”,他劝她暂回娘家,再图后会,她便说“何言复来还”,她看清问题后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格的尊严。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对于自身仪态与着装,丝毫不马虎。
仲卿和她告别,她这样叮咛“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这是在具体条件下必然会产生的她的唯一的希望。
她对仲卿体贴谅解,一方面忠于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一方面设身处地,“同时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被遣”回家,其兄逼婚,刘兰芝的回答也相当明确,“理如兄所言,谢家时夫婿,中道还兄门。
处分适
兄意,那得自枉生!”虽话与愿违,可言语中的“实”、“适”、“那得”等词流露的语气,乍听通情达理,但其中夹杂着万般的悲哀与无奈,可兰芝却不曾哀求半分。
当刘、焦两人约定共赴黄泉之后,焦仲卿还有几分忧郁,“长叹空房中”时,刘却毫不犹豫,毅然“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揽”、“举”、“赴”与焦的“徘徊庭树下”对比,该是何等的坚决!
美丽、善良、能干、倔强、坚强、冷静、理智的性格则使兰芝的形象柔美而不软弱,独立而不专横,能干而不恃才,执着于爱情而不失自尊,外柔内刚,冷静理智。
以上几个方面所形成的人格魅力,使兰芝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人物长廊中不可替代的光辉的女性形象。
第二是利用环境或景物描写衬托、渲染。
诗的开篇用比兴的手法,定下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比喻情意绵绵的夫妻间的依依惜别,表现了主人公的痛苦与悲伤,无奈与依恋,令人黯然神伤。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隐”、“甸”写车声“,加上“何”字,是两人生离死别是心中“隐隐”的悲伤的外现,这种悲伤之情又是何等沉重。
“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通过描述眼前之景来表达心中悲愤,刘兰芝“举身赴清池”前的景物描写“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夜幕降临,环境死一般寂静,令人悚然。
“奄奄”、“寂寂”浓浓地渲染了悲剧气氛。
第三个艺术特点是运用抒情性的穿插。
在长达一千七百多字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里面,作者的话是很少的。
但是,在关键性的地
方,作者也情不自禁而又不着痕迹地插上几句。
如当兰芝和仲卿第一次分手时,作者写道:"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又如当兰芝和仲卿最后诀别时,作者写道:"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作者已和他的主人公融成一体了,他懂得他的主人公这时的心情,因而从旁代为表白他们在彼此对话中无法表白的深恨沉冤。
这些抒情性的穿插,也是有助于对人物的处境和心情的深入刻划的。
诗的结语"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虽用了教训的口吻,明白宣布写作的目的,但并不令人起反感,也正是由于其中充满着作者的同情,带有强烈的抒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