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教材结构与知识点分析:本章主要知识结构内涵:让学生理解运动训练原则的概念,重点掌握训练原则的应用要求,并能指导自己的日常训练。
学习重点:1、运动训练原则的概念;2、各训练原则的基本内容和应用要求;学习难点:1、对各训练原则的基本内容和应用要求的理解;知识点:(一)竞技需要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及训练学要点判断题:1.竞技需要原则是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科学安排训练阶段的训练原则。
2.不同的运动项目有不同的竞技特点,要求运动员有不同的竞技能力结构。
3.运动训练原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
单选题:4.运动训练的最终目标是:A.发展体能B.提高竞技能力C.提高技能D.比赛成功5.下列哪一项是竞技需要原则中选择适宜训练内容和手段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
A、训练目标全面而集中B、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C、按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D、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6、在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中,哪一个是组织好训练活动的重要依据?A、训练目标全面而集中地体现着专项竞技的需要B、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C、按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D、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多选题:7、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势是:A、早期化B、专项化C、长期化D、合理化8、发展竞技需要原则的理论依据是:A、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B、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C、训练比赛的残酷性D、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势(二)动机激励原则的概念与理论依据判断题:1、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2、儿童少年初期训练时应多以游戏和玩耍的形式进行全面训练。
3、动机是指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外部动力。
单选题:4、运动员参训的重要原动力是:A、性格B、成功动机C、行为D、结果5、在训练中要关心运动员的各方面,从而引导运动员形成的更高层次需要,以产生积极从事训练和比赛的动机。
A、自我实现B、生理的需要C、归属与爱的需要D、尊重的需要6、下列哪一项不是贯彻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加强训练的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B、满足运动员的合理需要C、正确的运用动机D、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多选题:7、在动机激励原则中,应该正确运用哪些动力?A、精神B、物质C、信息D、实践8、运动训练中要不断激励运动员参训动机的原因是:A、竞技训练的长期性B、竞技训练的艰巨性C、竞技训练的艰苦性D、竞技训练的实效性(三)有效控制原则的概念与理论依据判断题:1、有效控制原则是指在运动训练和比赛活动中,对训练和比赛的实效进行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2、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理论基础是训练信息。
3、只有对不断变化的训练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才能实现预定的训练目标。
单选题:4、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理论基础是:A、现代控制论B、训练信息C、教育论D、训练过程的多变性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控制主体?A、运动员B、教练员C、科研人员D、管理人员6、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必备条件是:A、现代控制论B、训练信息C、训练过程的多变性D、现代系统论多选题:7、据实施反馈调控的动机,可将反馈分为:A、同步反馈B、快速反馈C、滞后反馈D、正反馈8、属于被控对象的是:A、教练员B、运动员C、运动器械D、运动场地(四)系统训练原则的概念与理论依据判断题:1、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按运动训练规律,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2、一定范围内,运动负荷越大,消耗越剧烈,恢复过程就越长,超量恢复也就越明显。
3、在竞赛中,运动员始终处于最佳竞技状态。
单选题:4、不是系统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的是:A、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B、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C、生物适应的阶段性D、有力的社会保证5、保证运动员训练的连续性、取得理想训练效果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A、健全的训练体制B、正确的训练动机C、科学的训练计划D、有力的社会保证6、下列哪一项不是人体生物适应阶段机能状态的表现?A、工作B、疲劳C、恢复D、保持多选题:7、训练原则中按阶段特点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周期包括哪几个时期?A、准备期B、比赛期C、疲劳期D、恢复期8、在训练过程中,一次训练课包括哪几个部分?A、准备部分B、基本部分C、重要部分D、结束部分(五)周期安排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及训练周期类型判断题:1、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2、训练周期一般分为单周期和双周期两种。
3、每一个新的训练周期,只不过是上一个训练周期简单的重复。
单选题:4、决定训练周期的变异因素是:A.比赛日程B.比赛地点C.比赛级别D.竞技状态5、下列哪一项不是周期安排原则中竞技状态的发展过程?A、准备期 B.形成 C.保持 D.消失6、在一个完整的训练大周期里,训练准备期与竞技状态变化相对应的阶段是:A.获得阶段B.相对稳定阶段C.暂时消失阶段D.恢复阶段多选题:7、对于一名教练员来说,接触最多、运用最多的训练周期是:A.年度训练周期B.周训练周期C.日训练周期D.月训练周期8、根据训练任务及内容的不同,将周训练分为以下几种类型:A.基本训练周B.赛前训练周C.比赛周D.恢复周(六)适应负荷原则的概念及贯彻此原则的训练学要点判断题:1、负荷是指运动负荷和生活负荷。
2.恢复手段包括物理和营养两方面的手段。
1.负荷与恢复是运动成绩提高的关键。
单选题:4.当负荷在什么情况下,运动员机体就会发生劣变。
A.一般负荷B.最大负荷C.过度负荷D.适量负荷5.哪一项不是负荷数量的评价指标:A.次数B.时间C.距离D.难度6.运动训练过程中,适用于负荷起点较低的初学者的逐步增加负荷的基本形式是:A.直线式B.阶梯式C.波浪式D.跳跃式多选题:7.负荷强度的评价指标是:A.练习的速度 B远度 C.高度 D.单位练习的负重量或练习的难度8.负荷原则中负荷量的评价指标有:A.次数B.时间C.距离D.重量(七)区别对待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及要求.判断题:1.训练中的区别对待表现在运动专项和训练对象两个方面。
2.针对不同运动员训练中的个体特异性实施区别对待是运动训练应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
3.同一名运动员的训练状态在不同阶段、不同时刻的表现、不同训练环境和训练条件也都对训练的内容和组织实施提出明显不同的要求。
单选题:4.下列哪一项不是贯彻区别对待原则所需注意的主要因素。
A.运动专项B.训练对象C.教练水平D. 训练条件5.下列哪一项不是区别对待原则的科学基础?A.运动专项竞技需要的多样性B.训练手段的多样性C.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D.运动训练特点的多变性6.短跑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是:A.速度B.力量C.耐力D.技术水平多选题:7.训练中的区别对待表现在以下哪几个方面?A.运动专项B.训练对象C.训练条件D.训练动机8.每个训练对象都有哪些不同方面的特征?A.心理学特征B.生物学特征C.社会学特征D.训练学特征(八)直观教练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及要求判断题:1.直观教练原则是从一般教育学和体育教育学原则中引入的,对儿童少年运动员的早期训练尤为重要。
2.直观教练原则主要是依据人的认识规律确定的。
3.直观理性认识是掌握动作技能的起始和基础。
单选题:4、建立动作表象是运动员在学习和掌握动作的哪一个程序中常用的。
A.讲解B.开始练习C.建立概念D.熟练动作技能5.下列哪一个不是动作技能形成原理的发展规律:A.由高到低B.由易到难C.由简到繁D.由整体到部分6.下列哪一项不是贯彻直观教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注意教练员自身的榜样作用B.运用多种身体语言多做直观示范并与讲解结合C.多运用现代先进媒介技术进行视觉直观D.注意直观教练与运动员的积极思维有机结合多选题:7.直观教练时,运动员学习和掌握动作的思维过程包括:A.直观B.实践C.建立概念D.学会和掌握动作机能8.直观教练原则中,动作技能的形成原理是:A.学习B.形成C.保持D.恢复(九)适时恢复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及要求判断题:1.在训练恢复过程中,能源物质的补偿在一段时间内恢复到原有的水平,这种现象叫超量恢复。
2.人体超量恢复只要是在能源恢复后就可以了。
3.在一定范围内运动负荷越大,能源消耗越剧烈,恢复过程就越长,超量恢复就越明显。
单选题:4.适时恢复的重要前提是:A.准确判别疲劳程度B.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C.对运动员进行全面训练D.正确处理负荷与营养的关系5.超量恢复是指在恢复过程中,能源物质的补偿在一段时间内原有水平。
A.恢复B.低于C.等于D.超过6.调整和把握训练负荷的对训练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A.速度B.密度C.量度D.难度多选题:7.准确判别疲劳程度的方法有:A.自我感觉B.外部观察C.生理测试D.心理测试8.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有:A.训练学恢复措施B.医学、生物学恢复措施C.营养学恢复措施D.心理学恢复措施论述题:1、运动员为什么要进行长期系统的训练?试加以说明。
2、联系实际,举例说明某一个原则在训练中的应用。
一,填空1,按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的分类包括:体能主导类,技能主导类,技心能主导类,技战能主导类2,判别疲劳程度的方法包括:自我感觉,外部感觉,生理测试,心理测试。
3,速度素质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运动速度。
4,运动训练的素质通常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灵敏。
5,田麦久和他的同事将项目的类属聚合命名为“项群”,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命名为“项群理论”。
6,技能主导类项目为:准确性,隔网对抗性,同场对抗性,格斗对抗性,难美性。
7,运动训练的实质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
8,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竞争性,规范性,公平性,公开性,集群性,观赏性,功利性。
二,名词解释1,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2,技术风格: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3,运动成绩:指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培养战术能力的方法。
4,竞技状态:指运动员获取本人最佳成绩的最适宜的状态。
5,实战法:是指在比赛中培养战术能力的方法。
6,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成绩,夺取比赛胜利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7,项群理论:由不同项目的本质属性引起的项目之间异同点为基本依据,将项目的类属聚合命名为“项群”,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命名为“项群理论”。
8,竞技需要原则: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