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戏曲艺术与昆曲《西厢记》
一、中国戏曲概述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经过先秦(萌芽期)、唐中后期(形成期)、宋金(发展期)、元代(成熟期)、明清(繁荣期)这几个时期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其它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坠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是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
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综合性:中国戏曲的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
唱、念、做、打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
唱,指唱腔技法,讲就“字正腔圆”;念,即念白,是朗诵技法,要求严格,所谓“千斤话白四两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动作,是在中国传统武术基础上形成的舞蹈化武术技巧组合。
这四种表演技法有时相互衔接,有时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
程式性: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
它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
程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
戏曲表演中的关门、推窗、上马、登舟、上楼,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
除了表演程式外,戏曲从剧本形式、角色当行、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
虚拟性: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
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
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顷刻间千秋事业,方丈地万里江山”,“眨眼间数年光阴,寸柱香千秋万代”。
戏曲脸谱也是一种虚拟方式。
中国戏曲的虚拟性,既是戏曲舞台简陋、舞美技术落后的局限性带来的结果,也是而且主要是追求神似、以形写神的民族传统美学思想积淀的产物。
二、我看《西厢记》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太仓南码头,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
正因如此,许多地方剧种,如晋剧、蒲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越剧、闽剧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哺育和滋养,而我国的国粹京剧就是昆曲和秦腔的结合。
《西厢记》就是元杂剧的极致之作。
其规模之宏伟、结构之严密、情节之曲折、点缀之富有情趣、刻画人物之生动细腻等,不仅前无古人,而且超过了元代的其他剧作家,正因为如此,元代贾仲明在《凌波仙》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
我很小的时候就读过王实甫的《西厢记》,但说实话真的没太看明白,只是其中大段大段华美的辞藻,工整又俏皮的对账就足够我看的痴迷,那一句“愿普天下有情的成眷属”更是自此牢牢记在心尖。
长大后再读张生和莺莺的故事,才看得出其二人初生情愫的心悸,月下相会的甜蜜,也渐渐明白相爱的人不能相厮守的无奈与苦楚,略略体会的到张生怎的就害了相思病,一个朗朗少年一边要奔着自己的前途为了家族的复兴要进京赶考,一边要守着读书人的礼教,一边又忘不了放不下心爱的姑娘;而小姐莺莺更是作为相国小姐要顾及繁文缛节无数,有着“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更是有宁赴死也不也“不愿被那贼人抢了去”的刚烈之性。
他们的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封建社会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
从最初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更加丰满,这里占主导的就真真正正是单纯的爱情了。
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
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忧愁。
王实甫的《西厢记》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生、红娘、崔夫人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鲜明,人物形象立体丰满,不再是非黑即白的“纸片人”,极大的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也为改变成戏曲的形式创造出了极大的可能性。
再看以昆曲形式呈现的《西厢记》,作为北方昆曲的极致之作,该剧文辞华丽、故事曲折、情节跌宕起伏、文笔细腻、人物传神,堪称绝世经典,并有“花间美人”的雅称。
又因其在艺术上的近乎完美,故又被选为四大古典戏剧名著之冠,有“西厢记天下夺魁”、“古戏扛鼎之作”和“北曲压卷之作”的说法。
一般昆剧常演出的《西厢记》,是明朝李日华所撰《南西厢记》传奇剧本,其中〈佳期〉、〈拷红〉两折最常演出。
这两折都以红娘为主角,俏皮讨喜也最容易被观众所接受。
而岳美缇和张静娴的新昆剧作品,则是依据被称「北西厢」的元朝王实甫的《西厢记》版本改编。
主要演出〈长亭送别〉,将重点放在崔莺莺与张生身上,将以充裕时间来演绎崔夫人允张生与莺莺成婚后却立即命张生进京赶考,莺莺在长亭与张生的饯别之情。
课上看过选段之后,我的记忆再次来到那个张生魂牵梦萦的蒲东路,再看到莺莺的两泪涟涟,我也不会再问“为什么不能就这样私奔呢”这样的傻话,而是坚定的相信着有情人终成眷属,并且和他们一起,等待着花好月圆的那一天。
三、后记
感谢徐凤霞老师您在课上精彩的讲述,带我来到戏曲这个崭新而迷人的世界,有幸看了您的<青衣•达•芬奇>,说实话心里面满是震惊,“怎么话剧还可以这样来?”,她安静、也暴躁,她生硬、也柔软,她是泥泞的黑、更是莲花的白……不管是怎样的生命,不管是怎样的选择,都要保留着作为一个人的最本真的情感,都要记着生命给你的感动,我想,这些不仅仅是通过这一部话剧,亦或是如《西厢记》这样的名剧,更是所有好的戏曲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东西。
北京理工大学
德语系13级
苍思语1120133582
20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