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乙醇化学教学案例

乙醇化学教学案例

乙醇——高效课堂化学教学案例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亳州二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兼顾能力和分数,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

本文主要以乙醇为例总结了高效课堂“八学”教学环节和导学案编制的“四度”原则。

关键词:高效课堂导学案高中化学教学乙醇新课程标准提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

亳州二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出发,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步实施,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高效课堂的基本内涵“高效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

课堂是为达成教育目标有意加以利用的场所,并不局限在教室内。

二、高效课堂“八学”教学环节化学实施案例:现以乙醇的性质(必修2和选修5醇的内容)为例谈一下高效课堂“八学”教学环节。

1、第一步:预习自学(课前)(1)学生任务:阅读课本,查阅工具书,填写预习案,记下疑点和难点,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2)教师任务:准备情境素材,预设问题和习题,做好课件,预习辅导,批改预习案,确定疑点和重点。

(3)理论依据:莱多定律,即2:8法则,80%的知识学生可以自学获得。

尝试教学理论认为:“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特征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

(4)导学案内容:~78页关于乙醇的叙述,完成下列内容:【教材助读】认真完成必修《化学2》P761、乙醇的物理性质:。

2、组成和结构: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重要官能团。

3、乙醇的化学性质:(1)乙醇与钠反应的现象:,结论。

(2)乙醇的氧化反应:①在空气中燃烧的方程式:;②催化氧化:写出乙醇氧化为乙醛的化学方程式。

(3)乙醇与浓硫酸的混合物在加热条件下会发生反应,写出反应方程式并分析反应类型:(5)课件内容:中国的酒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关于酒的诗词名句有很多,同学们知道哪些?说说看。

明月几时有, 问青天。

(苏轼)葡萄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王翰)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

(曹操)2、第二步:引导启学(约5分钟)(1)学生任务:明确学习目标,确定探究重点、难点。

(2)教师任务:利用多媒体,联系生活、科技及学生已有知识,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解读学习目标,点评预习情况。

(3)理论依据: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

(4)导学案内容:【学习目标】1.了解的乙醇及醇类的组成、结构特点及物理性质,能够使用系统命名法对简单的饱和一元醇进行命名。

2.掌握乙醇及醇类的主要化学性质,了解醇的化学性质主要涉及分子中碳氧键和氧氢键的断裂。

【重点、难点】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5)课件内容:交警提醒你:喝酒莫开车,开车莫喝酒!3、第三步:合作互学(约10分钟)(1)学生任务:小组合作互帮互学,完成探究案,解决自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找出难以解决的焦点问题,总结方法规律。

(2)教师任务:创设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情境和氛围,引导学生讨论,要求学生大胆质疑、敢于争论并各抒己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巡查督学,提供帮助。

(3)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

教师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4)导学案内容: 【探究案】探究一、醇的取代反应(参考右图)问题1:根据CH 3CH 2OH 与HBr 制备溴乙烷的反应,分析醇发生该反应的断键位置。

问题2:据CH 3CH 2OH +HOCH 2CH 3CH 3CH 2OCH 2CH 3+H 2O 反应的特点分析,醇发生取代反应的断键位置。

问题3:酯化反应也属于取代反应:如乙醇与乙酸在浓硫酸催化并加热的情况下可以生成乙酸乙酯和水:CH 3COOH +HOC 2H 5浓硫酸△CH 3COOC 2H 5+H 2O 。

(1)醇分子和羧酸分子都含有羟基,那么,在发生酯化反应时一般是“谁”脱掉羟基呢?(2)如何证明“谁”脱掉羟基?(3)实验证明,其他的醇与羧酸也可以发生反应生成酯和水。

探究如何在实验室里合成香蕉含有的一种香味物质--乙酸异戊酯(异戊醇的结构简式为:),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探究二、醇类的消去反应有未知其结构的饱和一元醇C 5H 12O ,在浓H 2SO 4催化作用下加热得到烯烃,写出产生的烯烃可能的结构简式并命名。

探究三:醇的催化氧化向试管中注入约2 mL 无水乙醇,取一根光洁的铜丝绕成螺旋状,放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然后伸入无水乙醇中,反复几次。

观察铜丝的变化并闻液体的气味。

(1)实验现象:(2)铜丝在此实验中起什么作用?140℃浓硫酸(3)该实验探究了乙醇的什么性质?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根据该原理判断(CH3)2CH―OH、(CH3)3C―OH在该条件下能否被催化氧化?分析总结醇的催化氧化规律。

4、第四步:展示群学(约10分钟)(1)学生任务:根据自学内容和小组探究的结果,以及老师预设的问题,在班内展示学习成果,并提出焦点问题。

板书展示重点知识以方便同学笔记,口语分析思路总结方法规律。

(2)教师任务:分配各组展示任务,寻找展示亮点和疑难问题。

(3)理论依据:“学习金字塔”理论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学习金字塔”理论指出,学习方式有“听讲”、“阅读”、“声音及图片”、“示范”、“小组讨论”、“做中学或实际演练”、“教别人或马上应用”七种。

通过上述七种学习方式学习,24小时后可以记住的内容依次为5%、10%、20%、30%、50%、75%、90%。

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4)课件内容:5、第五步:点拨导学(约10分钟)(1)学生任务:解决疑难,纠错笔记。

(2)教师任务:从学生的自学、合作、参与度及达标等方面,给小组等级评价,及时表扬展示中的闪光点,指出努力方向和期望,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长久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教师针对其疑点,快速确定讲的内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产生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3)理论依据: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效应教师期待效应理论认为教师期望的言行和表情对学生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待的进步。

马斯洛需要理论认为获取知识的意愿越强烈,获得知识后的印象越深刻,学习效果越好。

(4)课件内容:6、第六步:强化测学(约5分钟)(1)学生任务:限时限量,独立完成当堂检测。

深化理解知识点的实质和内涵以及知识的迁移,训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任务:多媒体展示难度略高于学生现有水平的检测题,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出示参考答案,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引起全体同学足够的重视。

(3)理论依据: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而新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知识来实现的。

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用感性材料作多角度设问,让学生在熟悉旧知识的前提下,在有梯度的层次设问中逐步过渡到新问题,即进入“最近发展区”。

教师创设略高于学生现有水平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从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兴趣和信心,增加解决问题的“自我效能感”。

(4)导学案内容:【当堂检测】1.将等质量的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分别插入下列溶液中,放置片刻铜片最终质量增加的是()A.硝酸B.无水乙醇C.石灰水D.盐酸2.化学式为C4H10O的醇,发生催化氧化,但氧化产物不是醛,则该醇的结构简是()A.C(CH3)3OH B.CH3CH2CH(OH) CH3C.CH3CH2CH2CH2OH D.(CH3)2CHCH2OH7、第七步:内化所学(约5分钟)(1)学生任务: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当堂学习的情况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

把知识梳理成线,形成网络以加深印象;纠正错误,整理笔记,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自我评价学习目标完成情况。

(2)教师任务:回归目标,矫正学生达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即时补充补偿练习题,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

挖掘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立足教材,超越教材,以开放的学习思路拓展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把新知识纳入到个体的认知结构,进而形成个体的创新能力。

(3)理论依据: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P.Ausubel)“认知同化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变化的实质在于新旧知识在学习者头脑中的相互作用,那些新的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关系,进行同化和改组,在学习者头脑中产生新的意义。

学生对学习新知识有三分生、七分熟的基础,学生既有原有的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顺应和同化的思维属性。

(4)导学案内容:小结:醇的化学性质:①羟基的反应:a.与氢卤酸的取代反应b.生成乙醚的反应c.消去反应②羟基中氢的反应 a.与活泼金属反应 b.与羧酸的反应③氧化反应 a.燃烧 b.催化氧化 c.与强氧化性物质的反应知识网络图:烯烃、卤代烃、醇之间的三角关系8、第八步:深化通学(课后)卤代烃烯烃醇(1)学生任务:固定时间内完成训练案,以考代练,整理典型习题集,写出我的收获,画出知识框架。

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目标。

(2)教师任务:精选练习,及时批改训练案,并做批注和记录,对学生仍存在的问题及时补救,写出教学反思。

(3)理论依据:布鲁纳和奥苏伯尔“迁移与应用理论”认为学习中通过一定的练习和训练,不但可以巩固知识,形成心智或动作技能,而且因技能的自动化,有时可以不受或少受意识的控制而解决问题,并能够较快转迁到同类心智或动作的学习活动中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