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期末考试试卷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的价值观①儒家的价值学说,可称为内在价值论或道德至上论。
孔子主张“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即以道德为最高价值。
孔子又有“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之说,即认为道德实践有两种境界,一种是为道德而实行道德,一种是以道德有利而实行道德。
前者较后者要高。
孟子更有“天爵良贵”之说,这天爵良贵就是天赋的道德意识。
人们的道德实践,就是实现这种天赋的内在价值。
②儒家虽然主张内在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一个最高的价值标准。
儒家最高的价值标准是“和谐”。
孔子弟子有若讲“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周易大传》讲“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礼记·礼运》讲“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的“大同”,《中庸》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在儒家看来,道德虽然是超功利的,但道德实有极大的功用,这功用就是达到人己物我的和谐。
正因为如此,孔子将中庸视为一种最高的道德。
中庸就是要反对过与不及,以保持事物的均衡协调。
③儒家的价值观以重义崇德为特色。
但重义崇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贱力。
孔子、孟子不讳言功。
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论语·泰伯》)孟子说:“当今之世,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孟子·公孙丑》)孔子不完全排斥利,要求“见利思义”(《论语·宪问》),“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
《周易大传》讲“崇德”,也很注重“利用厚生”,高度评价古圣先贤在发明创造各种器用方面的功绩,说“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系辞上传》)孔子、孟子贱力,荀子则相当重视力。
他说:“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故宫室可得而居也。
故序四时,载万物,兼利天下。
”(《荀子·王制》)这些情况表明,在重义轻德的前提下,给以利和力一定的地位还是可能的。
但是,在与其他各派特别是法家的论战中,在反对世俗价值观的努力中,儒家却越来越把利与义、德与力分裂开来,对立起来,造成了价值观上的严重偏颇。
如孟子把“利”与“仁义”对立起来,把“为利”与“为善”对立起来,把“以力假仁”的“霸道”与“以德服人”的“王道”对立起来,并且主张对发展生产、奖励耕战的法家“服上刑”,这就很成问题了。
汉代的董仲舒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而《汉书》又将此二语改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问题就更严重了。
宋明理学特别是程朱陆王学派大力宣扬“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造成了严重后果。
尽管宋元明清时期也有一些儒者在义利、王霸、德力、理欲等问题上提出了一些较全面的观点,但毕竟未能取得主导地位。
④儒家重义轻利、崇德贱力的传统有严重的偏弊,但在评价时,仍应注意分析,不可歪曲夸大。
儒家反对的“利”,乃指私利而言。
利这个概念,本有公利、私利两重含义,义利问题包含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关系问题。
孟子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孟子·梁惠王上》)其实国家的安定也是利,而且是统治阶级的公利、大利。
儒家在反对“私利”的含义上笼统地反对“利”,在用语上有辨析不清之弊,但我们今天在评述时应当辨析清楚。
“理欲”问题也是这样,儒家所谓“人欲”也是指私欲而言,而非指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及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合法的物质享受。
因此,把“存天理,灭人欲”概括为“禁欲主义”并与宗教的禁欲主义等量齐观,是不正确的。
力在古代哲学中也有多种含义。
它既包含自食其力之力,即体力和脑力劳动之力,也包含军事刑罚之类的暴力。
儒家反对的主要是暴力,但也有轻视身体的锻炼、生产能力的提高的倾向。
【】1.下列不能作为“儒家最高的价值标准是…和谐‟”的依据的一项是A.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B.仁者安人,知者利仁。
(《论语·里仁》)C.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周易大传》)D.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在儒家看来,由于道德的超功利性,道德实际上有达到人己物我的和谐的功用。
B.孔子、孟子和荀子的言论表明:儒家重义轻德,轻利贱力。
C.儒家在与法家的论战中,程朱陆王学派的大力宣扬造成了价值观上的最严重偏颇。
D.在“利”、“人欲”和“力”等方面,对儒家的观点应辩证分析,不可以偏概全。
【】3.根据原文,下列真正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反对过与不及,以保持事物的均衡协调的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最高道德。
B.儒家虽重义崇德,但并非绝对轻利贱力,给以利和力一定的地位不是不可能的。
C.从孟子把“义”与“仁义”对立起来以后,以后的历代所有儒者越来越偏激,造成严重后果。
D.把“灭人欲”概括为“禁欲主义”是正确的,但与宗教的禁欲主义等量齐观,是不正确的。
二、(38分)㈠课内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2分)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求!无乃尔是过与观过,斯知仁矣B.何以伐为愿无伐善,无施劳C.今由与求也相夫子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D.既来之,则安之察其所安,人焉廋哉【】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B.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C.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D.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子路从而后,遇丈人【】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孔子认为“攻打颛臾错误”的原因的一组是(3分)①是社稷之臣也②颛臾,固而近于费③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④且在邦域之中矣⑤季孙之忧,在萧墙之内⑥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A.②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⑥D.①③⑤【】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足三百字的文章,不但表达出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方略,而且可使人见到冉有文过饰非、最后理屈词穷的窘态和孔子洞察事物的深邃、义正词严的态度。
B.孔子教育弟子是以政治上有所作为为目标的,主张“持危扶颠”。
冉有帮助季氏专权,不帮助季氏走正道,违背其主张,所以孔子说“…求!‟…季氏将伐颛臾‟…无乃尔是过与‟”。
C.《论语》在记言之中,能见出各人的不同性格,本文中“冉有”的性格就极其鲜明。
司马迁写《仲尼弟子列传》主要取材于《论语》。
这一点表明《论语》在散文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D.子路、冉有皆侍季氏,在“季氏将伐颛臾”的问题上,孔子责备二人,轻重分量明显不同:二人均有不可逃脱的责任,但子路的责任更大,从“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可看出来。
8.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线的部分断句。
(7分)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节选自《论语·尧曰篇第二十》㈡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
进退存亡,行藏用舍。
小人请学樊须稼。
衡门之下可栖迟,日之夕矣牛羊下。
去卫灵公,遭桓司马。
东西南北之人也。
长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9.填空。
(5分)⑴“踏莎行”是,“赋稼轩,集经句”是。
⑵“稼轩”是(词人)的号,他是(朝代)词人,我们在教材“必修二”中学过他的词《》。
10.(6分)⑴此词专集经书语句,就字面义而言,上阕写;(2分)下阕以孔子毕生游说诸侯而一事无成来申说(1分)⑵“长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两句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分)㈢名篇名句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4小题,多做按前4小题评分。
8分,每空1分)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
⑵一日克己复礼,。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⑶,来者犹可追。
道不同,。
⑷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己欲达而达人。
⑸,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
⑹君子周而不比,。
,不以人废言。
乙选考题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三.综合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②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⑤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12.从内容上看,上面五段文字可分为两类:(4分)是关于治国的(填入段前的序号);其余三段是关于的。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8分)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⑵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14.第⑤段文字的大意是。
(3分)15.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谈谈你对这一名句的体会。
(80字左右)(5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四、综合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⑴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⑵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
⑶今日乌合,明日兽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