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权责清单标准化操作手册

权责清单标准化操作手册

附件2权责清单标准化操作手册为切实做好全省各级政府部门权责清单标准化建设工作,明确标准清单概念、范围、对象,统一清单编制方法、标准和形式,增强《关于推进全省各级政府部门权责清单标准化建设的通知》的指导性、实践性和操作性,特制定如下工作手册:一、标准清单的概念行政职权事项标准清单是指在全省、市、县范围统一通用的行政职权事项清单,具体分为省政府部门行政职权事项标准清单(以下简称“省级标准清单”)、市级政府部门行政职权事项标准清单(以下简称“市级标准清单”)、县级政府部门行政职权事项标准清单(以下简称“县级标准清单”)三种。

标准清单亦可称为通用清单。

1.省级标准清单是指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省人大颁布的地方性法规、国务院有关部委和省人民政府规章设定的由省级行使的行政职权事项清单,也就是规范后的省政府部门权力清单。

2.市级标准清单是指全省市级范围统一通用的,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省人大颁布的地方性法规、国务院有关部委和省人民政府规章设定的,由市行使的行政职权事项清单。

市级标准清单加上由市人大颁布的地方性法规、市政府颁布的政府规章设定,由市级政府部门履行的行政职权事项后,即为市级政府部门权力清单。

3.县级标准清单是指全省县级范围统一通用的,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省人大颁布的地方性法规、国务院有关部委和省人民政府规章设定的由县级行使的行政职权事项清单。

县级标准清单加上由市人大颁布的地方性法规、市政府颁布的政府规章设定,由县级政府部门履行的行政职权事项后,即为县级政府部门权力清单。

二、清单范围及对象省、市、县(市、区)三级已建立权责清单所涉及的部门(单位)均要开展权责清单标准化建设工作。

具体包括:省、市、县(市、区)政府部门及部门管理机构;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并依法承担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

原则上,省级纳入山西省政务服务网办理的具有行政审批性质的事项,市、县均应对应规范(具体事项范围可在山西政务服务网查询)。

具有立法权的市通过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设定的行政职权事项不纳入市、县级标准清单。

三、清单编制要求省、市、县三级标准清单由省级各实施主体根据自身的职责范围,统一组织市、县(市、区)承担相同职责的各实施主体,按照相同的行政职权事项使用相同名称的原则,采用本规范规定的格式,对已公布的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权力清单中本部门的行政职权事项进行梳理汇总形成。

(一)职权范围进行梳理规范并列入标准清单的行政职权事项,是指由法定行政机关或组织实施的,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产生直接影响的具体行政行为。

部门内部管理职权(包括部门自身管理,如收文发文、机要保密、会议会务、人事党务等,以及政府部门之间和层级之间的管理)、宏观管理职权(比如政策法规制定、规划编制、标准制定、行政决定和命令的发布等抽象行政行为),不列入标准清单。

行政复议、常规性或者行业性监督检查(如巡查、抽样等)作为共有的行政职权事项不列入标准清单(具体范围为省政府部门权责清单中的八类共性职权事项)。

特别说明:要注意具体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两者之间的区分。

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就特定的具体事项,作出的有关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单方行为。

如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

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制定发布普遍性行为规则的行为。

如法规、规章、规定等。

具体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的本质区别在于:一是调整范围不同。

前者行政相对人是特定的;后者不是特定的对象。

二是反复适用情况不同。

前者只对特定的人一次有效,对他人没有约束力;后者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能反复适用。

三是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方式不同。

前者是直接影响;后者则是间接影响,要通过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来实现其目的。

(二)职权类别拟列入标准清单的行政职权,按照其性质归类分为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征用、行政给付、行政奖励、行政裁决和其他行政职权等九类。

(三)职权依据职权法定是政府部门推行权力清单制度的首要原则,也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时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标准清单职权依据,具体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政府规章,必要时可以规范性文件(包括党中央、国务院、国家部委文件,省委、省政府及其办公厅文件)作为相关依据。

按照《行政许可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行政许可必须具有法律、法规依据;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用、行政裁决等必须具有规章以上的依据;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奖励、行政确认、其他行政职权则必须具有规范性文件以上的依据。

特别说明:1.法律、法规、规章作为职权依据的,要列明具体的条款序号,并填写条款的具体内容;规范性文件作为权力依据的,列明具体内容。

2.“三定”规定不能作为职权依据,“三定”规定对部门间职责调整和划转情况,可作为确定实施主体的依据。

(四)职权各要素规范标准1.职权名称职权名称可以参照山西省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山西政务服务网,2017年9月公布)、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许可事项汇总清单(中国机构编制网,2016年9月公布)中的职权名称进行规范。

其中,行政许可类和其他类行政职权事项中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设子项的,可设一定数量子项,但要注意与审批情形区分,不可过多过细。

涉及法律法规立改废释新设权力的,按以下口径梳理:梳理口径:职权名称是对行政职权事项的概括,一个权力名称对应一个行政职权事项。

职权名称的编写应当以所依据的法规文件为依据,尽量使用法规条文的文字,或者用法规条文的文字进行组合,并力求简明、准确,能够反映法规文件条文的本质特征。

合并的行政职权事项的名称应当对各子项的名称进行概括。

职权名称一般采用“权力规范对象(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权力行使方式(动词)”的形式编写,权力行使方式前可以加“的”。

特别说明:同一行政职权(如行政许可、行政确认、其他类等)事项在省、市、县各层级的名称应当一致。

2.职权依据职权依据可以参照山西省政府部门权责清单中的职权依据格式进行规范。

涉及法律法规立改废释新设权力的,按以下口径梳理:梳理口径:设定依据应当引用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法规文件的具体条款和内容,承接上级部门下放的行政职权事项应当写明下放的法规文件依据。

所引用的法规条文应当准确、完整,并选取直接对应的内容,不应当使用省略号。

法规条文的款下分为若干项且需按项列为不同事项的,可以仅引用对应的项。

设定依据的效力按照限权性行为和赋权性行为分别确定。

对于限权性行为,原则上要求规章以上;对于赋权性行为,要求规范性文件以上。

一个行政职权事项需要引用多个法规文件依据的,按照法规文件的位阶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

同一个法规文件需要同时引用多个条文的,按照条文的序号排列。

引用的法规文件的名称应当使用全称,名称前应当分别用“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标明位阶。

2000年《立法法》实施前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务院部门令,作为行政法规。

未采用“XX令”形式的政府决定,位阶标注为“规范性文件”,但效力分别按照行政法规或者政府规章确定。

标准、规范、规程的位阶标注为“标准规范”。

引用的法律和地方性法规名称后不需加年份、令号或者公告号等内容;行政法规名称后需加“(国务院令第…号)”;规章名称后需加“(年份+颁发主体名称+令第…号)”;规范性文件名称后需加文件号。

条文与法规名称之间另起一行,并空两格;条与条之间、款与款之间、款与项之间均另起一行。

3.行使主体行使主体采用“行使主体层级+法规条文中确定的主体名称”的形式,如“省XX厅”、“市XX局”、“县XX局”等。

4.职权编码此次,省、市、县三级行政职权事项标准清单不编制职权编码。

各市县按照市县行政职权事项标准清单规范完善本级政府部门权责清单时,可根据《山西省行政职权事项编码规则》对本级政府部门行政职权事项统一赋码。

备注栏用于填写其他需要补充说明的问题。

(五)各类别行政职权具体规范要求1.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是指实施主体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名称规范: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务院决定(如国务院第412号令)中对行政许可事项的名称有确定表述的,直接使用其名称;没有确定表述的,采用“××××(事项名称)的许可(核准、审核、审批、认定等)”。

如“拍卖企业设立许可”、“招标方案核准”、“实验动物出口审批”、“公路、水运工程监理企业资质认定”等。

2.行政确认。

行政确认是指实施主体依法对有关身份、能力、资格、法律事实、法律地位或者法律关系进行甄别,通过确定、认可、证明、登记、批准、鉴定、鉴证等方式决定行政相对人某种法律地位、法律关系或者权利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

名称规范:名称一般采用:“对××××(事项名称)的确认(登记、认定、鉴定、证明等)”。

如著作权属确认、土地权属登记、道路交通事故等级确定、伤残等级鉴定、革命烈士认定、医疗事故等级鉴定、抵押权登记、产品质量鉴定、原产地证明、收养登记、婚姻登记、身份证核发、居住证和暂住证核发等。

特别说明:注意行政确认与行政许可两者之间的区分:一是法律性质不同。

前者是对行政相对人既有法律事实、身份、能力的确认,不赋予行政相对人权利;后者是赋予行政相对人某种权利、资格,具有赋权性质。

二是法律效果不同。

前者是对既有的事实、身份、能力的确认,其效力溯及既往;后者是准许行政相对人今后从事某种行为或享有某种权利,其效力针对未来。

三是裁量范围不同。

前者没有自由裁量的空间,只要符合确认的要件,就予以确认;后者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需要择优赋权,通常有数量限制。

例如,“工业设计中心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等,对于通过认定的企业来说,获得了原来没有的身份、资格,并可以通过这种身份和资格得到相应的优惠政策。

因此,应归入行政许可及其他审批权。

3.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是指实施主体对违反法定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予以制裁的行为。

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等。

名称规范:名称一般采用:“对××××的处罚”。

如招标人与中标人不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订立合同的处罚、挪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处罚等。

梳理口径:按照法律、法规、规章的法条进行梳理,同一个法律条款中包括有多项违法行为的,除确需分开的外,原则上以一个条或款作为一个事项进行归并。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三条规定: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招标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行政监督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中标项目金额10‰以下的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一)无正当理由不发出中标通知书;(二)不按照规定确定中标人;(三)中标通知书发出后无正当理由改变中标结果;(四)无正当理由不与中标人订立合同;(五)在订立合同时向中标人提出附加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