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浅谈人与自然观的发展演变摘要: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科学技术推动作用,指出工业社会以来人类错误的科学技术观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深层思想根源,提出人类应树立新的绿色科学观,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社会技术的联系和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模式。
关键词:人与自然;科学技术;绿色科技;生态文明;生态技术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不能脱离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历史。
因此,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密切关注其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人类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是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而改变的。
在古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水平很低,人类不仅对自然界的奥秘无法理解,而且也无法抗拒强大的自然力,因此对自然产生了敬畏和崇拜感;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不仅破解了一个又一个的自然之谜,而且在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重大胜利,因而随之产生了人类中心主义思;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滥用,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它促使人类重新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种反思促进了反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诞生。
今天,人类终于意识到,自然也具有内在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主体性、主动性和目的性。
通过对人类自己所造成的生态危机的深刻反思,人类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一种共存共荣的合作伙伴关系,而决不是什么征服与被征服的敌对关系。
纵观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就会发现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与自然关系历史演变的重大驱动力。
科学技术集中反映了人类对自然作用的能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重要媒介。
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现代社会,每一次科技的飞跃,都使人对自然的干预深人到一个新的层次,人类借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从完全依附于自然到局部干预自然全方位、多角度的干预和影响。
但与此同时,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对科学技术的过分推崇及不当运用,又是造成当今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深层次原因。
一、科学技术对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推动作用1.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基本没有科学技术,但由于生存的需要,他们把最常见的自然物稍加改变使之成为捕猎食物、建筑巢穴的工具和手段。
在与自然的抗争中,人类学会了使用火。
火的使用是人类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
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初级技术的发明和使用,人终于超出其他动物,开始有目的地改造并利用自然为自己服务的斗争。
然而,原始科学技术毕竟还处于萌芽状态,远不足以武装人类与强大的自然相抗衡。
在热带地区,生存方式以采集为主。
在寒冷地区,由于植被稀少,生存主要依靠狩猎和捕鱼。
从人对自然的关系来看,自然界处于一种非常重要的主导方面,而人只是处于一个顺从、被动的方面,人类依然保持着对自然母体的直接依附,靠自然界的恩赐而生活。
由此,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和谐。
2.农业文明社会。
随着畜力的使用和金属犁的发明,人类社会从狩猎采集社会进入到农业社会。
这一时期人类学会了种植、驯养等技术,相继发明了铜器、铁器等金属工具和耕作冶炼技术,产生了农业、天文、气象等知识。
灌溉的普遍使用使农业对自然的依赖有所减弱,人们开始有了较为稳定的食物来源。
这就使得解决了人类早期的生存危机,不再频繁地迁徙,逐渐过上比较稳定的生活。
随着食物供给的逐渐充裕,村落的集镇化、城市化初露端倪。
城市的出现和人口的增加需要更多的食物、燃料和建筑材料,为此,人们砍伐和焚烧森林,开垦土地和草原,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恶化。
但从总体上说,这种破坏还是局部的、可恢复的,人与自然处于低水平的平衡关系之中[1]。
3.工业社会。
近代以蒸汽机的文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的工业文明象征着人类的巨大进步。
自此,小规模的手工业被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所取代,以煤、石油为动力的机器替代了那些曾经由人力、兽力做的工作。
人类有以往的对自然的依赖跃进到对自然的征服。
科学技术成为人类征服自然的锐利武器,它给人类带来了与以往社会不能比拟的物质财富,同时它也极大地增强了人类的自信心。
科学的发展造就了人类工业文明的巨大成就,工业文明的巨大成就孕育出科技至上主义。
人们甚至相信,科学可以给人类带来美好的一切。
这就导致人与自然严重分离,人类为了发展付出沉重的代价,由此使得原有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生态问题未解决,新的环境污染又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一大隐患。
4.现代社会。
随着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一系列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手段被发明出来,使人类对自然得以展开多维度、全方位的开拓,人与自然之间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复杂程度达到前所未有高度。
人类可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一步左右自然动向,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使人与自然由严重失调状况向良性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对自然进行全面的干预,可能进一步损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当人类陶醉于“胜利”的时候,同样面对自然界的种种“报复”与“惩罚”:温室效应加剧,物种灭绝,淡水短缺,能源枯竭等等。
这表明,现代技术社会条件下的人类生存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考验,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紧张的状态。
二、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根源在于错误的科学观在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历史进程中,人借助于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完成了从对自然的“敬畏”到对自然的“掠夺”的地位转变。
科学技术在给人类提供根本改造自然手段的同时,也彻底改变了人的观念。
“技术决定论”、“科技万能论”是近代以来形成的传统科技观的主流。
[2]18世纪蒸汽动力技术实现了对自然力的控制和转换,为此,机器工业代替手工业,开始了社会化大生产。
这意味着人类可以不再受到自然界的转化和影响而稳定地获得物质财富。
19世纪电力技术革命再次显示了人对自然力的支配,明人类不仅可能驾驭自然力,还能利用被改造了的自然力去控制其他物质生产过程。
在此基础上,人类建立了庞大的现代工业体系和高效益的生产管理体制。
生产的电气化、自动化,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为人类营造了全新的生存环境。
20世纪的信息技术革命更是使人类生活跃进了一大步。
科技为现代文明所做的一切贡献,使人类近乎有理由相信:人的活动可以不接受自然的限制,只要依靠科学技术,人类在征服自然的道路上就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
科技是万能的,技术决定着一切,人类完全可以超越自然、主宰自然,可以随心所欲地改造自然。
[3]在这种科技观的影响下,自然被彻底地客体化、外部化。
人类简单而毫无顾虑地把自然界仅作为科学技术的对象加以把握,作为人的研究资料、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加以利用。
“一切都技术化了,仅为技术而存在。
人的自由和自身价值追求都消失在技术罗网之中。
”[4]在科技推动下,人类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和社会财富急剧增长的同时,整个自然界也已千苍百孔。
实际上,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理论成果。
人类认识自然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
准确把握人的眼前利益与长久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要从价值角度加以评价认识。
科学技术属于真理性的认识,它只能告诉人类科学规律,而对于怎样具体地运用科学规律以及如何改造社会却爱莫能助。
社会进步不仅需要自然科学,还需要社会科学,也需要哲学的引导。
为确保科学技术的合理发展和合理应用,必须摒弃错误的科技观,打破科学主义的教条。
三、树立新的科技观,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原则。
人的聪明才智,科技的迅速发展,在满足人类物质欲望的同时,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严重恶化,人类在受到自然的无情报复。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因此,要真正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就必须树立起以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为核心的新的科技观,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社会技术的联系和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模式。
(一)突出绿色科技观绿色科技观包含这样几层涵义:首先,人类在利用科学技术变革自然时,必须树立起对自然界的整体观念,这是绿色科技观的思想认识基础。
从人与自然关系角度看,科学技术的生态负效应,并非单纯是科学技术本身造成的,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的观念错误所致的。
掌握科学技术的人类,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盲目地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片面地发展社会生产力而忽视自然生产力,单纯追求短期行为效果,而不顾及可能造成的长远影响。
但是,“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
”[5]人对自然界的这种依赖关系,决定着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系统整体,人必须遵守着自然规律而运动、发展着。
因而,要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发挥科学技术的生态正效应,就必须树立起人与自然是和谐“伙伴”的观念。
只要掌握科学技术的人,能够自觉的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一切从自然界整体出发,就能协调好人与自然关系,达到我们的目标。
其次,注重科学技术对生态环境影响方面的预测。
从科学技术角度看,当前科学技术生态负效应与现代科学知识结构不完善有关任何一项技术本身都是一个演化发展过程,有一个从完善到不完善的过程,没有一项技术可以百分百地有效利用资源和能源,从这点看,技术对自然的负效应是必然的。
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对其作出预测,使之减少到最少?当前,某些学科新知识正有效地、强有力地指导实践,但是,另一些学科却没有产生出比较确定的新见解,无法预言某项技术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因此,加强发展各项技术重大决策可行性分析和未来预测,特别是生态方面的预测,是绿色科技观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三,积极运用科技新成果去解决人与自然冲突。
人类活动引起的不良环境后果要靠科学技术进步消除。
在人类历史上,面临着对自己不利的环境变化,人类从来不是持消极被动的态度,而是持积极战斗的态度,用发展科技,引进新技术等途径去消除污染物质,提高生产工艺水平,保护环境。
特别是当今,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时代、空间时代和原子能时代,我们完全有可能应用这些新科技力量,减少对不再生资源依赖程度,扩大对再生资源的利用的范围,治理和保护自然环境,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二)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社会技术的联系和结合人与自然关系是在具体的社会形态中发生的,并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发展着。
因为解决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冲突,既涉及科学技术的因素,也牵涉到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在其中,既交织着整体利益同局部利益的矛盾,长远利益同限前利益的矛盾,也交织着不同集团、阶级的利益冲突以至政治、法律和意识形态的斗争。
尽管仅从社会关系着手解决不了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但如果忽视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和分析,要从根本上协调好人与自然关系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们强调科学技术要与社会科学、社会技术(如社会管理技术)的联系和结合,努力发展融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为一体的大科学事业,这也是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