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考核答题纸(20 09 —20 10 学年第 2 学期)课号:110A06ATS 课程名称:神奇的大自然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论人与自然观的演变【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不断向前推进。
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人类自身认识水平的高低,使得人们对待大自然的态度也就不同。
综观整个人类自然观的演变历程,共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敬畏与依附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征服与统治自然以及重新追求天人和谐。
从这个发展历程中我们看到: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我们不能脱离大自然而存在,任何企图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行为都是错误的,我们对自然的肆意妄为,必将遭到它无情的回击。
因此,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对立统一天人合一人类中心主义人定胜天生态文明自从出现了人类以后,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一直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关系。
这个关系是一个悠远而又不断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
由于人的进化阶段不同,就形成了人们在看待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观念的不同,从而对自然界的态度和行动也就不同。
一、采集—渔猎社会:敬畏与依附自然1.人是自然的产物。
在“元合未分、浑沌为一”之时,寓浑沌之中已蕴含万物,且是相互差异的万物。
在大自然的演化过程中,这些相异的万物逐渐从浑沌中分化出来。
慢慢地,当第一个手拿石器的原始人跌跌撞撞地试图站立起来的时候,人与自然的分离过程也就开始了。
刚刚脱离自然母体的人类过着茹毛饮血、衣不裹身、食不饱腹的类似动物般的生活。
极其低下的社会生产能力和生产方式,制约着他们只能靠自己的肌体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
逐渐地,他们开始凭借最简陋的劳动工具从事狩猎、捕鱼、采摘等活动,并发明了钻木取火的办法,以获取基本的食物和生活必需品,维持生命的存在以及种族的繁衍。
2.原始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
此时的自然不是人类平静的、和谐的伙伴,而是庞大的、严厉的、危险的对立面;它不是人类的朋友,它是狂暴的,是人的敌人。
[1]由于人类生产能力的低下和科学知识的缺乏,使得他们对于自然界的许多现象都无法解释,故而对自然异常的恐惧。
在这种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中,自然界处于主导地位,而人类则处于绝对的被统治的地位,只能盲目的敬畏与服从自然。
弱小的人类能做的就是不折不扣的完全屈从和依赖,同时以各种形式的图腾崇拜和巫术以及其他类似宗教神学的方式祈求自然赐予食物并保佑安康,免受饥饿寒热的困扰和疾病的折磨,摆脱天灾以及野兽的突然袭击。
[2]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被马克思称之为“狭隘的关系”。
马克思说:“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
”[3]可见,原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强大的自然面前,人类几乎像其他动物一样把自己消融于大自然之中,对环境的影响极其微小。
二、农业社会: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过漫长的原始社会,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在农业社会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有所减弱,逐渐从被动地依赖自然发展到开始主动、直接地改造自然。
但总的来说,在生产方式上仍然无法摆脱受自然制约的局面,对自然的影响力依然相当有限,这个时期的人类依旧处于弱势地位。
面对这样的现实,人类追求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层出不穷,大放异彩。
1.古代东方的“天人合一”思想。
在儒家孟子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前后一段时期内,追求天人合一始终是古代中国文化的主流。
《周易》写到:“天之所助者,顺也。
”顺了天就可以得到自然的庇佑,“乐天知命,故不忧。
”《老子·上篇》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的行动最终要遵循自然法则。
《孟子·尽心上》中有:“上下与天地同流”,表达了天人相通的思想。
《吕氏春秋·贵生》篇中指出:“人与天地也同,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
故古人之洁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也。
”这些“天人和谐”观是人与自然相互统一的、原始的主要思想形式。
[4]孔子提出“仁”而待人,“仁”而待物,“推己及人”,“成物成己”。
道家的庄子将自然与人类放在平等的地位来考虑,同时,道家认为人要效法“天”,效法到最高境界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这些都充分展现了这一时期中国古代思想大家的和谐理念。
2.古代西方的和谐观。
同时期的西方思想史上,古希腊、古罗马有不少学者都主张宇宙的存在就像单个人的存在一样,是一个统一的生命机体,绝对遵循自然规律就能得到幸福的观点在那时是相当盛行的。
他们更多的强调安贫乐道,主张人类与自然融洽一致。
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从莫尔的《乌托邦》到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无一不充满着这样的思想理念,即在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同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2]《圣经》里也蕴含了许多生态思想,如书中《创世纪》第2章第7节里描述说,上帝用泥土造出了人,并且对人祖亚当(Adam)说人是由泥土造成的。
这种属土的创造物与大地(Adama)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且死后还要重归大地。
[5]这种描写也反映了古代西方人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
由此可见,在农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处于低水平的平衡关系之中。
自然成了具有秩序、和谐和美好的领域。
人类生活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田园风光之中。
三、工业社会:征服与统治自然人类由自然的奴隶变成自然的主人,即由崇拜、依附自然到利用、支配自然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工、农业社会交替时期,人类开始有意识的利用自然。
虽然农业社会时期的人类极力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但他们意识到,在这种最原始的和谐状态之中,人类依然是被动的。
随着畜力的使用、金属犁的发明以及灌溉技术的普及,人类的生产力有所提高,于是,他们开始有意识的利用自然。
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萌发,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出现矛盾与冲突。
随着城市的出现和人口的增加,人们需要更多的食物、燃料和建筑材料,为此,大片的森林被砍伐,耕地被挤占,自然环境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这种生态的破坏反过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人类文明的进程。
这一时期,有许多因生态破坏而使文明衰弱的例子。
曾经造就了古巴比伦文明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现伊拉克所在地),古时候这里的自然条件非常优越,林木葱郁,沃野千里。
欧洲人、西亚人和北非人纷纷到这里定居。
众多的人口、无休止的垦荒、过度放牧、肆意砍伐森林,最终破坏了这里的生态平衡,使这片沃土变成了风沙肆虐的贫瘠之地,漫漫黄沙最终把古巴比伦王国埋没于地下。
[6]此外,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都不同程度的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这一阶段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逐渐被加强。
2.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
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有三个前提:第一,理论的支撑。
15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各国在与宗教神学的血与火的斗争开始了近代自然科学的革命。
经过哥白尼、开普勒和伽利略等人的奠基工作,英国物理学家牛顿集前人之大成在17世纪创立了牛顿力学体系。
在牛顿力学看来,自然界不过是在外力作用下按因果规律运动着的机器。
培根和笛卡尔把这种理论提升为哲学观念,提出了“主体性原则”。
他们把人类和自然严格区分为主体和客体,在主客关系的问题上更加强调主体的特性。
笛卡尔有句名言:“给我空间与运动,我就可以造出宇宙来。
”他可以主体的力量无条件的改变事物运动的规律。
培根也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极力赞美理性的威力。
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从隐藏在主体性原则中的抽象理性出发,以提高人的理性为基础,来提高人的地位,用人的理性来考察世界,深入论证了人的理性的无限至上性和能动性,以致扩展到人对世界的主宰意识。
[7]可见,过分强调主体性原则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认识根源。
第二,科技的保障。
文艺复兴之后,随着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兴起,人们逐渐掌握了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武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个又一个自然之谜被科学揭开,神秘的自然渐渐失去了原来笼罩着的它的光环,人们逐渐发现大自然是那么的渺小。
科学技术赋予了人类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力量,为人类占有、改造自然提供了技术保障。
第三,实践成果的刺激。
在工业社会,人类对矿产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开采、冶炼,凭借机器实行机械化流水线生产。
这时的农业生产同样是工业化的,大量使用机械、农药、化肥和塑料地膜等,使得农业产量急剧增加,给人类带来了以往社会不可比拟的财富,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人类的自信心。
这些成就使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昂起了征服者“高贵”的头颅,人类也就由崇拜自然转而崇拜自身,进一步刺激人产生了控制一切的愿望。
就这样,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应运而生了。
所谓人类中心主义简单的说就是视人为世间万物的尺度,并以人的利益来判定一切事物的价值。
就对自然的的关系来说,它不仅主张和赞成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而且主张人类有权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好恶随意处置和变更自然。
它认为,人才是自然界的主宰,人类能够挣脱自然的束缚,以自己的需要为中轴去认识、改造、征服自然,做自然的主人。
这一思想在英国自然法学家洛克的著作中就有所体现,他在论及财产时说:“土地和其中的一切,都是给人们用来维持他们的生存和舒适的生活的。
土地上所有自然生产的果实和它所养活的兽类,既是自然自发的生产的,就都归人类所共有。
”从中可以看出,在洛克的思想里,自然也只是人类的所有物,它们是人类的财产所有权的对象。
[9]于是,一反古代“听命于天”的思想,产生了这一时期最响亮的口号:人定胜天。
认为有意志的“万物之灵”的人类对于无意志的自然界可以无条件的加以征服和统治。
3.疯狂的征服行动。
在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鼓舞下,在“敢叫日月换新天”、“重新安排河山”、“改天换地”这些豪言壮语的煽动下,人们开始实行对大自然“伤筋动骨”的根本性改造。
砍伐森林、破坏植被、污染江河,浪费水源,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等一系列疯狂的行动,打破了自然的平衡。
这些行为的直接后果是: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率超过了自然的可再生能力,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速度超过了寻求作为代用品的可更新资源的速度,环境的污染程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从而严重扰乱和破坏了整个地球生命的自然支持系统。
大自然在人类肆无忌惮的蹂躏之下终于濒临崩溃,一系列严峻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1)全球变暖、水土资源短缺、沙尘暴肆虐、沙漠扩张、海平面上升、洪水频繁。
(2)地球资源高速消耗。
相关资料显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超出其更新能力的20%。
(3)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据报导:“过去30年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减少35%,其中,淡水生物种类减少54%,海洋生物种类减少35%,树木种类减少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