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姓名:王长达单位:大华山中学指导教师:温东升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是学生熟悉的物质之一。

它不仅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是第一个研究的化
合物,因此它是新课标“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中非常主要的一部分。

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能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化学是生动有趣,富有魅力的,不仅可以解释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和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同时,可为后续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2、课标相关内容分析:
本课是“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下“我们周围的空气”二级主题,具体要求是“能结合实例说
明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3、学生分析:
知识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了二氧化碳可以灭火,参与光合作用,引起温室效应,但这些知识都分散在不同的课题中,学生无法从化学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甚至有些错误的认识。

心里分析:本课内容主要讲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最后联系到用途,联系生活和实际内容比较多,大多数学生都有表现的欲望和积极思考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好他们的兴趣,让其自主的不断探究和分析,来学习和了解新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并解释相应的现象。

2)根据已有知识尝试化学实验的设计方法,并能初步完成简单的化学实验,根据实验现象推出
相应的结论。

3)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和循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描述,分析,比较,归纳,体会化学实验室研究化学的重要手段。

2)通过学生实验的过程,增强问题意识及提高设计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学习,体验到二氧化碳与人类生产活动关系密切,从而体会到学习化学可
以指导我们的安全,健康的生活。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突破策略
1、教学重点: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二氧化的用途。

2、教学难点:
1)二氧化碳物理性质和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

2)二氧化碳灭火的实验分析。

3、突破重点难点策略:利用实验来观察现象,分析,比较归纳并得出结论。

4、教学方法:利用启发式教学,按照探究科学的一般方法来认识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

通过
自己动手实验,提出问题,解释分析原因,实验论证的过程最终认认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并且
引导学生掌握设计实验的方法与目的相结合。

四、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结构图
观看死狗洞视频学生的好奇心里:究竟是什么导致狗的死亡?凶手究
竟是谁?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播放死狗洞视频,提出问题:谁是
杀死狗的凶手?
1、思考老师所提出来的问题,
回答:二氧化碳
引发学生了解二氧
化碳的积极性
学生动手实验实验:将干冰放在矿泉水瓶中,用
双孔塞塞住,一边放气球,一边放
温度计
1、观察现象
2、记录温度计读数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和分析实验能力;
提出实验问题:1、白色固体像什么?过一段时
间看看白色固体有什么变
化?有液体产生吗?此过程
是吸热还是放热?
2、要求学生插入燃烧的木条,思
考:本身能燃烧吗?是物理性
质吗?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
支持燃烧决定了他什么通
途?
3、向瓶中加水震荡
1、观察实验,并分析原因
2、记录结果和结论
3、性质决定用途:做制冷剂,
人工降雨和冷藏食品
4、能灭火
5、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做碳酸
饮料
6、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密
度比空气大
1、培养学生的思
考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
能力
3、巩固物理性质
和化学性质
4、分析现象得出
结论的能力
学生设计实验请你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密度
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1、用天秤称量
2、吹气球
3、将两瓶气体放入水中等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
的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有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验证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让学生亲自动手观察实验,感受干冰,并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
1、完成学案的相应内容
2、本课小结
展示视频和图片(二氧化碳在生活
中的应用)
展示二氧化碳的循环示意图
进行相应的联系和应用
并作出本课小结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动态平衡过程
二氧化碳的用途展示视频和图片:二氧化碳的用途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并完成学
案相应内容
扩展学生的知识层

二氧化碳的循环展示图片二氧化碳的循环并讲解理解并完成学案相应内容认识二氧化碳的动
态平衡过程
本课小结与练习1、进行本课小结
2、要求学生完成学案相应的习

3、布置作业
1、理解记忆
2、完成学案相应的练习
让学生明白设计实
验的目的和魅力所
在。

六、板书设计
§4-1 第一节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途和循环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固态二氧化碳是干冰,雪花状,
易升华,常用作人工降雨和冷冻剂。

二、二氧化碳的用途:60—61页
三、二氧化碳的循环:主要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化石燃料的燃烧
主要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光合作用和溶解在海水中
七、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