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时间: 月日节班级:初三5班科目:思想品德授课教师:陈紫华章节: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
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认识到我们的责任之一是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2.能力目标:
从古典史籍和现实生活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体会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巨
大作用,认识到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凝聚各族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
如何理解深刻中华民族精神的涵义。
三、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深刻中华民族精神的涵义。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中国文化对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的影响,那么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民族精神。
2.新科讲授
阅读教材P68的“中国的脊梁”一段话。
师:“中国的脊梁”是什么?用具体人物或事件加以说明。
生:略
师:我们先看一写鲁迅写这段话的背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一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悲观的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尊心,鲁迅先生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所提到的“中国的脊梁”,就是那些体现民族精神和气节、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不惜贡献自己的一切的人们。
这一段话蕴含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脉相承的民族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动力。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的脊梁”是什么?
当中华民族遭受侵略和欺凌的时候,那些不甘屈服、奋起反抗的人们,是民族的脊梁;为保卫祖国的安全,无数远离自己的父母而守卫在祖国边陲的解放军战士,是民族的脊梁;为了振兴祖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是民族的脊梁;坚守自己的岗位,奋力拼搏的千百万工人,是民族的脊梁;千千万万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父老乡亲们,是民族的脊梁……
师:请**同学为大家朗读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大家在听的时候思考这首诗描述了当时一幅怎样的历史画卷?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略
师:戴望舒所写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既是中华儿女对祖国那一份不可替代的深厚感情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勇抗争精神的结晶。
让学生体会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强大作用,认识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气节、有志气、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
意在引导学生温习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感悟蕴含在其中的爱国主义
师:请大家填写下表,感受中华民族精神。
师:中
华
民族曾历经无数考验,面临种种巨大的灾难,包括自然灾害和外敌入侵。
但是,他们都没有动摇中华民族战胜困难的意志和信心。
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在艰难困苦面前退缩过、屈服过、沉沦过,而是知难而进、百折不挠并最终在挫折中奋起。
其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3.小结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4.板书设计
名言警句
历史典故 团结统一
“定于一”、“尚同一”
郑成功收复
台湾 爱好和平 “和为贵”、“与人为善” …… 勤劳勇敢 ……
愚公移山
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情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爱国主义传统的民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激发学生的
爱国情感。
让学生结
合名言警句和
历史典故从加深对“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这四个方面的理解。
课后反思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