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永恒地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课题

永恒地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课题

课堂活动(一):我体验
1、播放音频,展示图片:
中国百年沧桑巨变,播放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幻灯片打字幕):
“河山只在我梦里,祖国已多年未清静,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教师引导与思考:同学们在听到这首歌的同时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表现在哪里?
(智力提升)
4、教师小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为什么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与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的巨大支撑作用密不可分。
学生发言(归纳):
在中华儿女的心中始终有一条维系民族感情的精神纽带,不管身在何方,无论何时,始终心系祖国
学生讨论后发言: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团结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爱国主义的精神,我们被这些精神所打动了。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课题
《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
3-7-1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授课
班级
省奉化中学
高二
执教者
奉化中学
俞 侃










教法

学法
根据教材容与学生实际,在依据新课标的前提下对教材容进行整合,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采取情景设置法、合作讨论与探究法,在体验-探究-感悟中完成知识构建。
(2)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教学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旧课
1、导入新课:
让学生从感性上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
2、新课教学:
一、中华民族之魂:
(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3)永不泯灭的中华民族精神
复习旧课: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增强对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2)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顾全大局的情感,坚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信念
(3)认同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优良品格,保持艰苦奋斗、积极进取
教学重点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涵
教学难点
(1)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自信、自立和和自强意识。




1.知识目标
(1)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涵
(3)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2.能力目标
(1)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受磨难而更加坚强的发展历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
(2)善于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感悟民族精神的基本涵,感受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
2、教师第1次引导:
阅读教材,完成下表
基本涵
含义
事例或典故
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
2、教师第2次引导:这四种精神有什么关系?
(智力提升)
团结统一是处理民族关系的要求,爱国主义最基本的要求,是各民族成员繁荣昌盛的基本条件;爱好和平是爱国主义精神涵的扩展和延伸,为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外部力量的支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根本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和精髓。这四种精神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爱国兴邦这一主题。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涵
(1)
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
爱国主义
(2)
中华民族精神基本涵之间的在联系
课堂活动(二):我探究
1、播放视频:
雅典奥运会中国夺冠回放
教师引导思考与讨论:看到中国选手获胜,听到国歌奏响,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你觉得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应该有哪些基本特征?
学生概括:
生1: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数千年中华优秀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生2: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体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学生概括:
①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纽带
②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③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2、教师第1次进行引导:每位中国人都受着中华文化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文化已深深地烙在我们的心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性格的一部分,使得我们不管身在何处,都能保持着一颗不变的中国心,保持中国人共同的性格特征。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智力提升)
3、教师第2次引导:从百年来中国发生的沧桑巨变,我们能够感悟到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蕴藏在其中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




本教学设计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容围是第三单元第第七
课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本框共有三目:(1)中华民族之魂(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涵
(3)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教材容围绕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涵这个中心,分成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结构严密。第
一目承接上一课主要容中华文化,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体现,对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二目具体阐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涵;第三目承接第二目,是对其的深化,进一步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具体的、历史的,爱国主义在新时期有新主题。
突出了三维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师的第2次引导:
是为了让学生在前面感性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这种精神的力量。突破本框第一个难点: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教师小结:
是为了使学生的认识进一步升华。使之认识到在五千多年的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民族精神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教学




根据《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指导意见》,本课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1、懂得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
2、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涵
3、理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4、知道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发展要求:增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可,体会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初步树立民族自尊
把握教材六、七课逻辑联系,承上启下。
为了通俗易懂地导入,作了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感受、思考、体会文化的力量,并引导学生得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的结论。
(让学生观看滚动图片,听音乐,首先从感性上了解民族精神在整个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感性体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