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惊恐障碍患者生活事件和家庭功能的对照分析

惊恐障碍患者生活事件和家庭功能的对照分析

惊恐障碍患者生活事件和家庭功能的对照分

作者:蓝利明王静朱培俊吴素琴
【关键词】惊恐
惊恐障碍的社会心理因素日益得到重视,研究范围不断扩大,涉及到应激源、个人的评价作用、家庭功能等多方面。

而且研究结果不尽相同,存在较大的争议。

作者试图从生活事件和家庭功能角度对40例惊恐障碍患者和4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因惊恐障碍入住本院心身科40例患者(惊恐障碍组,简称患者组);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惊恐障碍诊断标准。

男11例,女29例;年龄24~50岁。

病程2个月~5年。

已婚32例,未婚8例。

高中以上学历32例,初中8例。

正常对照组(对照组)40例,均为本院职工及其家属,排除本人及其一级亲属既往、现在的精神疾病和药物滥用史。

男15例,女25例;年龄18~52岁。

已婚30例,未婚10例;高中以上学历33例,初中7例。

两组性别、年龄、婚姻、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加。

1.2 方法
采用生活事件量表(LES)、分别对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

并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1](FES-CV),对患者组进
行问卷调查,调查的时间为患者病前家庭环境状况,结果与中国常模对照。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用SPSS 10.0软件,采用卡方和t检验。

2 结果
患者组与对照组应激事件比较见表1;患者组与对照组在过去1年中所承受的应激事件包括生活事件总刺激量、负性事件刺激量、正性事件刺激量,家庭有关问题以夫妻感情不好、配偶一方有外遇、性生活不满意或独身、家庭经济困难为主;工作学习中问题以工作学习中压力大、对现职工作不满意、生活规律重大变动为主;社交与其他问题中主要为被人误会、错怪、诬告、议论、意外惊吓等。

患者组与中国常模的家庭环境状况比较见表2;患者组与中国常模对照在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和组织性因子分均明显较低,而矛盾性较中国常模高,在道德宗教观和控制性的因子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表1 患者组与对照组应激事件比较(略)注:*P<0.05,**P<0.001
表2 患者组与中国常模的家庭环境状况比较(略)注:*P<0.05,**P<0.001 3 讨论
惊恐障碍是一类急性严重焦虑发作,患者在发作时常有濒死体验,临床上常容易与心脏病误诊。

GormanJM等学者近年来提出了有关惊恐发作的神经生物学假说,并试图解释为什么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心理治疗都是有效的治疗方式。

目前认为,动物对条件性恐惧的
刺激反应和患者的惊恐发作反应在生理和行为后果之间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

惊恐障碍的环境假说则认为:对父母依恋关系的早期破裂与此后惊恐障碍的形成有关。

同时有证据表明,在儿童和成人期经历创伤性事件或负性生活事件也与惊恐障碍的发生有关[2]。

本组资料显示惊恐障碍患者的生活事件总刺激量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组,应激事件以负性事件为显,家庭有关问题中以夫妻感情不好、配偶一方有外遇、性生活不满意或独身、家庭经济困难为主;工作学习中问题以工作学习中压力大、对现职工作不满意、生活规律重大变动为主;社交与其他问题中以被人误会、错怪、诬告、议论、意外惊吓等为主。

生活事件,尤其是负性生活事件与惊恐障碍的发生可能存在某种联系。

与上述观点一致,与Repee报道[3]大约80%惊恐障碍患者在起病之前存在重要应激事件相似。

支持卢乐萍等[4]研究结果,认为在遇到重大应激事件时,尤其是负性刺激的人群尽早提供心理危机干预避免惊恐发作,提供理论依据。

本资料显示在家庭环境方面患者组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和组织性因子均明显较常模组低,提示惊恐障碍患者平时从家庭成员之间得到的帮助和支持明显不足,患者不能向其他家庭成员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在家庭内部比较压抑,很少有成功的体验,对外界事物如政治、社会、文化娱乐活动缺乏兴趣,家庭成员在安排家庭活动时没有明确的组织性和结构性。

矛盾性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与袁勇贵[5]等对焦虑和抑郁障碍研究结果基本相似,表明家庭支持系统不良在惊恐障碍患者中同样为突出的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