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法学的角度英语中的歧义现象【摘要】本文针对英语词汇丰富、同义词众多、句法复杂、表达方式多样等导致在交际过程中产生歧义的现象,从词汇歧义和句法歧义两大类分析英语歧义现象。
【关键词】英语歧义句法学词汇歧义句法歧义歧义(A m b i g u i t y,又有译为“含混”)是指未定义或定义不清楚而没有明确含义的单词、术语(term)、注释或观念。
如果一个单词、短语或句子,在意义上有两种或多种理解,从结构上可作两种或多种分析,就是歧义的。
歧义存在于多种语种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而由于英语词汇丰富、同义词众多、句法复杂、表达方式多样等特点,导致在交际过程中产生歧义的现象就更为明显。
“英语中的歧义现象涉及许多因素,但简单说来,主要源于两个方面:词汇和句法结构”。
下面主要从词汇歧义和句法歧义两大方面进行分析。
一、词汇歧义(Lexical Ambiguity)词汇歧义就是人们对句子中的某个词或词组产生的不同理解而引起的歧义。
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一词多义引起的歧义。
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多,在特定的语境中,一个多义词不会引起歧义,但如果一个多义词的几种含义在同一句子中都成立,就会产生歧义。
比如:Jack is running after Mary.T h e C E O t u r n e d o u t a c a p a b l edepartment manager.前一句中的词组“running after”可理解成“追求”(Jack正在追求Mary),也可解释为“追赶、追逐”(J a c k正在追赶Mar y)。
后一句中turn out有“原来是……、撵走、赶出”等多种含义,因此第二句可理解为:CEO原来是一名能干的部门经理,还可理解为:CEO把一名能干的部门经理赶走了。
(二)词类不同引起的歧义。
一个词可以有多种词类,在英语句子中,由于词类不同而引起的歧义随处可见。
像单词back就有四种词性:名词、形容词、副词和动词,用在句中就兼属不同的句式而引起歧义。
比如:In this competition,they noticed his back.句中如果把back看作动词,该句可以理解为:在此次比赛中,他们注意到了他的退步;如果把back看作名词,则可理解为:在此次比赛中,他们看到了他的背影。
再如:T he l it t legirl was offended.其中的offended作形容词时,句子的意思为:小女孩非常生气;但如果offended和was一起理解成被动语态,则句子的意思就改变了,翻译成:小女孩被冒犯了。
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
(三)同形异义词引起的歧义。
T heyfound the new Hope Primary School.句中的found即可看作“建立、成立”的动词原形,也可看作动词find(找到、发现)的过去式,因此,此句可理解为:他们找到了那所希望小学;也可理解为:They havefound the new Hope Primary School.他们成立了那所希望小学。
二、句法歧义(Syntactic Ambiguity)在日常使用英语的过程中,由于词语的搭配复杂多样,句法灵活多变,导致人们对字面相同的句子根据句法结构的不同可以产生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理解,由此而引出的歧义称之为“句法歧义”。
(一)动词的变化形式相同引起的歧义。
英语中的动词有多种变化形式,其中现在分词和动名词的变化形式相同,在句法结构上容易产生歧义。
比如:Drivingcars can be dangerous.句中driving为动名词,driving cars 看成动名词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整个句子可理解为:To drivecars can bedangerous.(驾驶汽车可能有危险);也可把句中的d r iv ing看成是现在分词,修饰cars,driving cars作句子主语,整个句子可理解为:Cars that areDriving can be dangerous.(行驶中的汽车可能有危险)。
(二)及物动词后接双宾语引起歧义。
Brown’s mother found her son a nicefitness trainer.这个句子中的谓语动词fo u n d后面接了双宾语而使句子产生歧义。
该句分两种情况来理解,第一种:Brown’s mother found that her son wasa nice fitness trainer(布朗的母亲发现她儿子是一位很好的健身教练);第二种:Brown’s mother found a nice fitnesstrainer for her son(布朗的母亲为她儿子找到了一位很好的健身教练)。
(三)非谓语动词歧义。
英语中有些动词即可用作及物动词,也可用作不及物动词,这类动词的不定式主动形式也可以表示被动意义,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引起歧义。
比如:Peter is too friendly aboy to refuse.句中的动词不定式的用法在理解上会产生歧义,即可理解为:“皮特为人友善,不会拒绝别人”,也可理解为:“皮特为人友善,不会被别人拒绝。
”(四)指代不清引起的歧义。
在一个英语句子中,代词的指代成分不明确,也会产生歧义。
比如:The manager critisizethe secretary because he is in low spirits.句中原因状语从句中的代词h e 指代不清,即可指代the manager,也可指代thesecretary,因此也有两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种:由于经理的情绪不好,因此批评了秘书;另一种:经理批评了秘书,是因为秘书情绪低落。
(五)否定含混引起的歧义。
英语否定句由“情态动词或助动词+not+动词原形”构成,但如果否定词not的否定范围不明确,也很容易产生歧义。
比如:Peterdid not attend Mary’s wedding to pleasehis girlfriend.句中的not如果是否定谓语动词attend,就可以这样理解:Peter为了使他女朋友开心,没去参加Mary的婚礼;但如果not是否定后面的不定式,句子就可理解为:Peter不是为了使他女朋友开心,才去参加Mary的婚礼的。
(六)并列结构引起的歧义。
英语中一般由and连接两个并列结构,这个并列结构的前面可以有一个分词、形容词或不定式作修饰语,如果这个修饰语限定的对象不明确,也会产生歧义。
比如:Young professors and male teachers aremore needed in our college.句中形容词young可理解为只修饰并列结构中的professors(我们学校更需要年轻的教授和男教师),可也理解为修饰整个并列结构professors and male teachers(我们学校更需要年轻教授的和年轻的男教师)。
(七)状语或状语从句引起的歧义。
一个句子中有两个动词,如果状语的位置不同,也会使句子产生歧义,出现不同理解。
比如:The girl watched her parentstalking happily.此句可理解为:女孩看着父母亲在高兴地交谈;或理解为:女孩高兴地看着父母亲在交谈。
英语里的比较状语从句经常会省略一些成分,这样的省略也容易产生歧义。
比如:He knowsJack more than Mary.这是个由than引导的比较状语从句,由于省略了某些成分,难以确定比较对象因而产生歧义。
因此该句我们可以做以下两种理解:He knows Jack more than Mary does.(他比Mary更了解Jack。
)He knows Jack more than he knowsMary.(他了解Jack比了解Mary多。
)(八)定语或定语从句引起的歧义。
定语或定语从句像状语或状语从句一样,如果位置不恰当,修饰层次不明确,句子也会产生歧义,比如:Little Tom likes thenew toy car in his school bag that his motherbought for him yesterday.该句定语从句的先行词可以是the new toy car,也可以是his school bag,修饰的对象不同,理解也不一样,从而使句子产生歧义。
同样,分词短语作定语时,如果修饰层次不明确,也会产生歧义。
比如:Can you see the boybeside the gentleman drinking water该句中的分词短语作定语即可修饰the boy(绅士旁边正在喝水的男孩),也可修饰the gentleman(正在喝水的绅士旁边的男孩),因而引起了理解上的分歧。
(九)词性或句******能不清楚而引起的歧义。
英语句子中由于词性或句******能界定不清而产生的歧义也非常普遍。
比如:Please let me know if you canattend the meeting.句中if引导的从句句******能不清,即可理解成条件状语从句,也可理解成know 后面接的宾语从句,从而引起句子的歧义。
两种理解分别为:Ifyou can attend the meeting,please let meknow.(条件状语从句);Please let meknow whether you can attend the meetingor not.(宾语从句)。
通过以上的举例分析可以看出,英语中的词汇和句法歧义现象十分普遍,涉及各种词类和句法结构,而且不同的歧义都有很强的特异性,不容易发现其中规律,歧义性是语言固有的属性,我们无法避免。
因此,在具体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可以根据语言环境或上下文,在多义词的多个含义中选择最恰当的含义,对句子作出符合情境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