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备课如何钻研教材
临夏县江川中学徐胜录
备课的重要一环是钻研教材。
这里,就如何深入钻研语文教材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综观全局
在钻研教材时,有的教师习惯于一下子就扎进某一篇要讲授的课文中去。
我认为,这不太好,这样容易“不识庐山真面目”。
正确的应该如登山远眺,居高临下,先对教材做点鸟瞰全局的工作。
一般来说,要先弄清本篇课文在教材的哪个单元,地位如何,与其它各篇的联系是什么等。
特别是在开学初第一课教学之前,还应结合学习“大纲”,进一步熟悉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研究一下全册教材的指导思想、编排特点,单元内容、以及与前、后册关系等。
二.深入理解
这是把握教材的重要一环,钻研课文的关键一步。
“深入”,这是钻进去,摸准、吃透、切实熟悉课文。
这里只谈谈钻研语文教材的几点要领。
1. 抓住要旨。
“旨”,亦即“义”。
要旨,是指文章的中心或文艺作品的主题,它是整篇的灵魂、内容的精髓。
我们不管钻研什么课文,都必须抓好这一点。
这样,才可能做到对课文的提纲挈领,红线穿珠,紧紧围绕中心抓好字词句章。
怎样抓好要旨?主要谈三点:第一、审题。
翻开课文,首先碰到的是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人因双目而夺先。
命题作文要审题,分析课文也要注意审题。
看文审题,“审”就是认真推敲。
有些题目,秋水清彻,一眼望穿,书魂即知,如毛泽东的《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题目就是文章的中心。
而有些题目,“题”而非“旨”,“目”亦非“心”,如彭荆凤的《驿路梨花》,冰心的《小桔灯》,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等。
这就要要费点劲,因为这样的题目,或者勾出文章的范围,或者指示作品情节的线索,或者提出一个问题等等。
析文审题目,这一过程很重要。
当然,审题决不单单是读前的第一眼。
课文读后,联系内容再审再断,往往会豁然开朗。
第二,顺脉抓义。
多数文章,光靠审题是不能晓其中心的,必须反复认真看下去。
这里不应取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而应提倡苏东坡“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精神。
钻研课文,必须精神集中,心不外驰,读读想想,顺乎脉理,由此及彼,由浅如深,从分析到归纳,从段意至整篇中心,对一字一句,一句一段都仔细琢磨研究。
“微言精义,愈探愈深”,这是抓义的主要方法。
第三,留心头尾。
有的文章开门见山,自然易于抓住中心,如吴晗的《谈骨气》;有的文章,开头不留痕迹,侃侃而谈,可能使人一时摸不着头脑,但到结尾,却突然如闪电夜空,篇末点题,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这些,只要留心,就可以抓出中心来。
以上三点,必须相互为用,同时注重。
2. 摸清书脉。
书脉,即文章的结构层次或作品的情节脉络。
钻研课文,为抓要旨,常常要先了解其结构脉络;而当要旨大致清楚后,也还要据此进一步分析书理文脉,二者紧密联系,相互推动知其要旨,有助于摸“脉”摸清“脉”,其“旨”更明。
怎样摸清书脉?下面几点,经常被采用:第一,注意体裁特点,譬如,论文要从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下手,小说要抓住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等。
第二,着眼写作顺序。
文章或作品,有的按时间顺序,往往一段写一个时间的故事;有的按空间顺序,常常每层写一个空间的景物;有的虽似复杂,但也还是有路可循,或者按事理规律,或者按认识过程,或者正面铺陈,或者倒笔叙述。
分析课文,明了这些,便有助于对结构层次的把握。
第三,留心关键词语。
课文中,有的词语是属于提示性,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诸如这些词语,在钻研课文时,抓住它,对于摸清书脉大有好处。
第四,注意文题暗示。
有些文题,暗示了文章的结构,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稍一留心,结构昭然。
第五,从表现方法上分析。
如高尔基的《海燕》,在表现方法上采用了对暴风雨将至的海面上景物三次进层的写法。
如果了解这一点,对全文段落划分自然就容易了。
3.研讨文采。
文章总得要讲究点文采。
至于文艺作品,更有其艺术化的技巧。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采并不是小事。
我们钻研课文,也要抓好对文章的表现形式或作品的艺术技巧的分析。
否则不但不利于对课文的理解,也不可能通过教学提高学生
的语文水平,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从文采上看,钻研课文时大致应注意:看一看作品的篇章结构或表现任务的技巧有那些?想一想文章是怎样进行判断、推理、证明或反驳的?分析一番语言上的特色上什么?研究一下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的方法又如何?有的人在分析其表现手法时,光注意怎样开头、结尾、过渡等,这些虽然也是必要的,但未免显得偏窄。
当然,这里强调的几点,并不是平均是哟使用力量,也不是每篇都要逐一研究透彻。
4.抓好词语,钻研课文,对于词语也不可忽视。
应围绕中心仔细研究,体味出滋味来。
中学语文要加强“双基”教学,抓准抓好词语尤为重要。
但这里说的抓词语,与前边谈的为了抓好结构脉络而留心关键词语并不是一回事。
怎样抓好词语,这里说的,是从分析角度入手,抓好鲜明地突出中心的重要词语,这样就要求仔细、认真。
有时,丢掉一子一词,使课文中心缺乏鲜明;有时,抓好一词一语,则可对分析人物与挖掘思想大有裨益。
鲁迅写孔乙己买酒给钱的动作,先用“排”,后用“摸”,一字千斤,生动的表现了他的性格命运和前后不同的心境。
但是,此二字一不留心,稍纵即逝,很难抓到。
字让,抓词语决不是满地拣芝麻。
目的不清,乱抓词语,如断线之珠;目的明确,抓好词语,才是红线穿珠。
三.入而后出
钻研课文,主要是“钻”,是“入”。
文章六味,入而方知,
但是,能入还要能出。
读书不入,索然无味;入而不出,如入迷宫。
“出”,就是“走”出书外。
我认为,入前之出,是鸟瞰;入后之出,是抓联系。
什么联系?主要是课文与现实的联系,与学生现有知识上的联系,与教者种种情况的联系。
现在每个师者,案头教参如云,有人认为,无需再钻,殊不知,为师者,不仅要知其然,更要明其所以然。
钻研教材,是一种艰苦的劳动,钻研教材要靠多读,多想。
2006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