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科普文章阅读专题十九科普[学法——理清顺序,品味语言][视情选学,有备无患][把握文体特征]明结构,快读文;知特点,准做题科普文章近乎以前提到的科技说明文,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包括物理学、化学、植物学、矿物学、生理学和数学等以及它们大大小小、远远近近的分支。
近几十年来,众多的边缘学科的形成,更使这一领域日新月异,令人目不暇接。
科普文章的阅读成为高考中现代文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本专题从把握科普文章的定义与文体特点入手,让考生学会阅读科普文章,并运用基本的阅读方法掌握科普文章的内容概要。
一、科普文章的内涵科普就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
人类的科学和技术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科学技术的传播与人才培养。
因此,科普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普文章就是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化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传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之为公众所理解,用以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力,并使公众有能力参与科技政策的决策活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二、科普文章的类别科普文章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说明文,一种是科学小品。
高考试卷中的选文大多采用科学小品,科学小品是带有文学色彩的科技说明文,形式简短,内容通俗,语言既准确简明又形象生动,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这里主要介绍科学小品的相关知识:1.科学小品的概念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
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2.科学小品的主要特点(1)内容的科学性科学小品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
写科学小品的目的就是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如果介绍的知识不合乎科学,不仅达不到写作目的,还会造成很坏的影响。
比如,有科学小品提出“盆花不宜在室内过夜”,理由是植物在夜间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在室内过夜,有害人的健康。
事实上,每300平方米叶面呼出的二氧化碳才相当于一个人的呼出量。
可见,几盆花放在室内过夜,不会影响人的健康。
(2)文笔的生动性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区别于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
生动需要: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
(3)内容的通俗性科学小品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
三、科普文章的结构特点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第一部分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或新问题、新挑战,后面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介绍它的形态、构造、成因、功用、原理、演变、发展、现状、评价等。
四、科普文章的说明顺序一般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原因到结果、主要到次要、整体到部分、概括到具体、现象到本质、特点到用途、总分总等)。
科普文的整体布局还有漫话式、试问式、穿插式、拟人式、问答式等多种形式;局部安排一般有引用材料、讲述故事、设置悬念、留下问题等。
五、科普文章的语言特点科普小品文要以优美的画面、富于诗意的形象的艺术手法,来表达科学的内容。
它避免教科书式的平板、枯燥的说教,而常常采用口语化的语言,用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科学知识。
阅读过程中应该关注其语言特点,命题者常会在这些地方设置考题。
科普文章除了具有一般说明文的特点之外,不可避免地会使用一些术语。
还有从外国翻译过来的科技说明文,与我国的语言表达习惯有某种程度的差别,甚至文中出现外文单词。
《考试说明》将科普文章阅读列入实用类文本阅读部分,其题型、分值都与其他现代文文本阅读相同,且放在同一题位上,考查点和其他文体一样,故其解题思维和其他文体的解题思维一样,在此不再赘述。
因为科普文章讲究文笔生动,讲究标题的趣味性,所以在此我们重点复习“科普文章的语言”和“科普文章的标题”。
题型一科普文章的语言“科普文章的语言”要和“文体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
科普文章的目的在于普及科学知识,所以它的语言除了准确严谨外,往往还具有趣味性、形象化、通俗易懂的特点,以便深入浅出地帮助读者轻松愉快地理解科学知识。
如运用记叙和描写,善于穿插趣闻,善于运用修辞等。
科普文章要注意语言的严谨性,这也是由其科学性决定的。
由于展现的科学内容需要具备客观性和科学性,因而语言就必须严谨准确。
这不仅体现在用词、造句方面要力求精确,合乎语法习惯,而且所运用的专业术语、科学解释也必须准确无误,毫无歧义。
但是,语言的严谨性并不代表着一定要板着面孔说话,科普文章重在普及科学。
介绍某一现象,解说它所包含的科学原理,是为了让没有拥有这一知识的人更方便地获取相关知识,语言生动可以帮助读者克服心理障碍,在自然轻松中获取相关知识。
因此,对科普文章语言的考查,侧重两个角度:科普文章语言的准确性、科普文章语言的生动性。
有时又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考查,所以,答题时应根据题干要求,辨明方向。
[常见设问方式]2015年广东高考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
2012年山东高考第③④段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2012年福建高考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说明。
其他设问方式:(1)科普文章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
(2)本文语言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
(3)科学语言的生动性是与准确性紧密联系的,在文中任意选取一句,赏析其语言特色。
(4)科普文的语言也可以生动,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句子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例一] (2015•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
①发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是个不可逆的过程。
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子早已演化出各式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
杨树和柳树的种子寿命极短,若没有在散播后几个小时内找到湿泥地,就会死亡。
热带雨林中,许多树木结的大型种子如果没有在几周内发芽,就会腐败。
对这些物种来说,要掌握正确的发芽时机,得先掌握正确的结子时机,因为种子一旦成熟,保存期限是很短的。
一年中,若季节气候对种子来说太干燥或太寒冷,不利于发芽,种子就进入休眠,等待不适宜的气候过去。
如果将植物行为以精巧度衡量,扁蓄的发芽行为只有初级程度。
扁蓄是长在耕地和花园中的杂草,种子先天为休眠型,未经冬天不会发芽。
土壤中的种子在冬季感受到低温,打破休眠状态,预备好在春天来临、土壤回暖时发芽。
没有在五月发芽的种子,又逐渐进入休眠状态,静待另一波寒意来临,准备好再次发芽。
扁蓄的行为其实相当合理,称为初级程度好像不太公平,更何况相似的植物还不少,许多杂草也有依季节循环的休眠期和发芽期。
另一种相当常见的杂草则要比扁蓄技高一筹,那就是羊腿藜。
羊腿藜在年初结不休眠的种子,产季时则结休眠的种子。
有了年初生产的种子,这年的羊腿藜就有更多子代,后来所结的种子则安然保存至明春。
一年生植物的种子发芽机制就更精巧了,这些植物会打赌冬天冷不冷。
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像雀麦草,都是在秋天发芽,这样做的风险是冬天的寒霜很可能冻死幼苗。
但如果存活下来,就有了回报。
因为比起其他春天才发芽的种子,这些幼苗抢先一步发育成长,能长得比较大,结的种子也多得多。
冬季一年生植物也懂得分散风险,让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
比起熬过冬天的幼苗,这些春天发芽的种子长出的植株比较小、结的种子也比较少,但是存活的几率通常大一些。
由于某几年的冬天比较冷,某几年比较不冷,所以有时不休眠种子长得好,有时休眠种子胜算大。
目前为止所谈的发芽行为,精巧程度都还不及格。
种子还能从其他线索得到更精确的讯息,以决定什么时候发芽。
许多像莴苣一类的种子,对光很敏感,在黑暗中不会发芽,即使温度和湿度都很恰当。
这样的机制可以避免那些被埋得很深的、没有机会到达土壤表层的种子发芽。
而只要一丝阳光,就能让种子自休眠中苏醒。
替菜圃翻土会让阳光传递讯息给土壤中许多对光敏感的杂草种子,让它们知道接近土壤表层了。
很多种子的招数更了不起。
植物可借由远古演化而来的光感受体(即光敏素分子)感知光线。
光敏素分子有两种形式,可彼此转换。
一种称为Pr,吸收红光后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称为Pfr。
Pfr吸收远红光后再转回Pr型分子。
Pr对Pfr 的比率是由接收多少这两种不同波长的光而定。
这种Pr对Pfr的比率提供了地方环境的讯息,对植物来说极为重要。
②未被遮蔽的日光,红光/远红光的比率为1,然而,阳光穿过树叶后,大部分红光为树叶吸收,这时比率远小于1。
植物透过Pr对Pfr比率能侦测到光的改变。
由此,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以避开邻近植物。
同样,种子如果暴露在透过叶子照射的阳光中,就不发芽。
与其在其他植物的遮蔽下发芽、长出难以存活的幼苗,还不如维持休眠状态。
光敏素有个缺点,就是在黑暗环境中无用武之地。
因此只有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表层的种子能加以利用,侦测竞争对手是否环伺在侧。
不过还有另一种线索,能让深埋土中的种子知道上方有没有一线生机。
土壤表层的植物,例如草类,就像一层隔绝物,调节土壤内种子感受温度的范围。
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这层隔绝物,所以底下的种子会感觉到强烈的温度起伏,许多种子就从这种温度起伏中得知土壤表面是光裸的。
如果感受到温度起伏,种子就会在春天发芽;而如果感受到的温度很平稳,没有高低起伏,种子就不发芽。
(选自[英]乔纳森•西尔弗顿著、徐嘉妍译《种子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14年,有删改)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
(4分)[自主尝试][解题指导] 第①句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种子选择发芽时机的重要性;第②句用语专业,且列举了相关数据,其中的“大部分”“远小于”等使文章语言准确严谨。
[参考答案] 第①句用分娩的不可逆转和攸关生死来比拟种子选择发芽时机的重要性。
语言形象生动,令人印象深刻。
第②句使用专业术语和数据来说明日光被遮蔽前后红光/远红光的比率变化。
语言平实准确,令人信服。
[解题方略]科普文章语言风格“3思路”1.如果要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雅致,或通俗。
2.如果要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1)从记叙和描写方面考虑。
记叙的曲折生动、描写的精彩等。
(2)从穿插趣闻方面考虑。
(3)从运用的修辞方面考虑。
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等品味。
(4)从语言的语体方面和句式方面考虑。
如口语的活泼、短句的干净利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