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课堂上 突发事件案例及处理措施资料

最新课堂上 突发事件案例及处理措施资料

教师如何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三、处理好课堂突发事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在处理方式和方法上一定要灵活机动。

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在此,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个性品质,家庭背等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爱说活,自尊心很强;而有的属于外向型,活泼开朗;有的学生是“单亲家庭”。

因此教师的教育方法要因人而异。

2、采取的手段要尽量多样化,否则学生如果了解到你的“那两下子”就会进行抵触式的“抵抗”。

所以教师应尽量利用无声的眼神、表情、动作与有声的语言配合,方法多样进行教育,尽量使学生在心理上取得认同,并要防止学生行为上的反复。

3、教师的语言运用要恰当。

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判断要准,要做到“一针见血”,不能然学生抓住你的“不是”,并且使用的语言要恰当准确、严爱有加,切不可过多的使用非教学语言,更不能讽刺挖苦。

评价也要恰当准确,切合学生的实际。

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以免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全体同学的反感。

4、课下处理要即时到位。

对于课下要处理的问题一定要做到及时到位,切不可拖延。

否则,一是达不到预期教育效果,同样的问题以后还会出现;二是长此以往,学生会对你产生一种“不严谨”、“好忘事”的印象。

总之,处理好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的确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如果做得好,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果做得不好,很有可能会影响到教师以后的教育教学行为,可能会觉得学生很不好教。

所以提高课堂的调控水平和突发事件的处理水平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让我们积极动脑,用方法、用爱心用行动来提高我们的课堂调控艺术吧!教师节就要到了,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次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为学校的教师制作贺卡,并让学生自己设计贺词。

谁知在活动开始时,一位同学提出做贺卡是不环保的行为。

如果你是那位教师,你会怎样处理这一“突发事件”?答案一首先肯定孩子的这一观点。

进而引导孩子,让孩子们明白贺卡的种类很多种啊,比如电子贺卡,甚至可以用废旧纸张,包装袋等物,变废为宝。

在这种没有局限的环境中,孩子们的想象天马行空,不仅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充分发挥了孩子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使环保的概念深入孩子的内心深处每位授课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与课堂无关的“突发事件”。

对此,若处理得好,则会风平浪静,海阔天空;若处理得不好,遇会招来是非,甚至会影响师生情绪,进而影响班级和学校声誉。

那么,在短暂的时间内,对课堂“突发事件”,应怎样巧妙处理呢?一、课堂“突发事件”类型课堂“突发事件”,根据其性质可分为三类:干扰型、矛盾型、尴尬型。

在每种类型中,根据存在主体的不同又有不同分类:在干扰型“突发事件”中,由于干扰源的不同,可分为课堂内干扰型和课堂外干扰型。

其中,在课堂内干扰型中又包含个体干扰型和集体干扰型。

在矛盾型“突发事件”中,主要包含学生个体与个体的矛盾,以及师生个体矛盾两种。

在尴尬型课堂“突发事件”中,重要主体是教师和学生。

二、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目的授课教师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应以排解(化解)和利导为目的。

排除是指对一般课堂“突发事件”采取视而不见,姑且把它放置一边,暂不在课堂上作及时处理(除必要处理的事件而外)。

利导是指授课教师巧妙地借助当时的情景,将“突发事件”向有利于教学方向引导,将不利因素化为有利因素。

三、处理原则和要求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应坚持“六不”原则和“四要”要求。

“六不”:1不搞“事件”扩大化;2不伤害师生感情;3不影响当堂教学;4不作当堂处理;5不休罚学生6不过多占用教学时间。

“四要”:1用语要简明、委婉;2设置内容要符合当时情景;3比喻要贴切;4联系要紧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突发事件,应具备灵活自如化解难题的能力,要善于根据问题出现的情况,做出敏捷的反应,及时采取合理的对策,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一、趁热加工法课堂偶发事件,要及时果断处理,趁热打铁,以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一位语文老师刚刚跨进教室,发现学生都望着天花板,原来一条凳子上的座垫挂在天花板外面的电灯线上。

他正想发火,转而灵机一动,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计划,转身在黑板上写了《由座垫飞到屋顶上谈起……》让学生写一篇命题作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通过亲身的感受,写出的作文真实生动,那位挂座垫的同学,在作文中也承认了错误。

课堂上突然飞进一只小鸟。

课堂上突然飞进一只小鸟,当然会一下子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

这时,需要把课停下来,打开门窗,把小鸟放出去。

然后幽上一默:连小鸟都想来参加我们的学习了,可见学习本身是很有趣、很有吸引力的。

让我们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吧!接着继续上课。

处理这样一件事,大约需要3分钟。

处理得当,可以培养学生排斥干扰专心学习的能力,以及爱护鸟类的环保意识。

一次,笔者在课堂上正津津乐道。

突然,一只小麻雀飞来,肆无忌惮地站在窗台上叽叽喳喳地收个不休。

同学们都用好奇的目光看着它,甚至有的同学按奈不住,想跑去捉它。

此时,我便转换了话题,来了小插曲:“有这样一幅对联,谁先对出来,中期考试多加5分”,同学们一听马上回过头来,显得激情洋溢。

我接着说:“上联是‘一只麻雀鸣窗台’”,同学们深思后,有人对出“一行白鹭上青天”,也有人对出:“满室学生看窗外”……“还有最好的对法,这就留同学们下去思考,现在言归正传……”这里,笔者并没有板着面孔批评学生,面是将“麻雀鸣”和杜甫的《绝句》联系起来,再和对联知识起来,巧妙地将课堂干扰因素转化有利因素。

但是,如下面的例子中对此处理恰当吗?在一节研讨课上,授课教师正引导学生用刚学到的“可能性”的知识来判断生活中的确定与不确定现象。

突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名学生因为没坐稳,连椅子一起摔在了地上。

授课教师与摔倒的那位同学近在咫尺。

那位同学急忙而又慌张地站起来,脸通红通红的。

课堂里顿时静悄悄的,所有的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屏住呼吸,等待授课教师的处理。

可是只见他看也没看,好像根本就不知道一样,不动声色地继续下面的教学…很明显在这个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中,授课教师采取的是一种很多教师都倾向的“冷处理”的方法,但是在这节课中使用“冷处理”很明显是不恰当的。

1、学生摔倒了,(与授课教师那么近)教师(都)不闻不问,缺乏最基本的关爱,与“以人为本”新课程理念是明显不符的。

2、这样的冷处理,对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最大程度的保护吗?我想,肯定不是的。

最起码其他同学一定很想关心“他”,只是慑于老师的威严而不敢作声。

表面的“波澜不惊”取代不了内心的“翻江倒海”。

3、因为自己的不注意,陷老师于窘迫之境,我想摔倒的那位同学心里一定有一些难过吧。

在这种情况下,想让他立即集中精神投入学习,应该说不太现实。

(从这位同学后面的课堂表现也可以看出,他后面的学习效率是低下的。

)这次的突发事件打断了教师的教学预设,扰乱正常的课堂秩序,令教师“手足无措”。

然而辩证地看,突发事件本身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是一种化教学危机为教学契机的教学资源。

如果我们能够善于利用这种突发事件,它往往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假设我们这样处理:1、走进学生的心灵。

快步走近学生,如果及时就帮他扶起来,问一问摔痛了没有,需不需要其它的帮助,提醒一下别的同学注意坐姿。

这样的教师我想一定会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通过浓浓的关爱之情,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巩固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

后面的教学必将更加融洽,效率必定更高。

2、走进本课内容。

本课的教学内容为可能性。

其实仔细思考一下,这摔倒事件就是一种不确定事件,而且这件事发生在“应用”阶段。

如果改变一下教师的预设,将摔倒事件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是否又可以将不利因素变为课堂的生成资源了呢?假设如下操作:(老师面带微笑快步走到学生身边,将他扶起,问一下摔的情况。

)就以这件事展开学习,如可以问:“同学们,刚才×××同学不小心摔倒了,你们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描述一下这件事吗?”、“在他摔倒之前可以怎么说?(他可能会摔倒)”、“只要他坐得端端正正的,那么他摔倒是(不可能的)”……二、冷却处理法即对偶发事件暂时冻结,仍按原计划进行教学活动,课后处理。

某班学生做完早操回到教室,刚要到自己的座位上,忽然有人发出“哎哟”的叫声,老师发现原来有人在班干部的凳子上反钉了几个钉子。

是立即查找肇事者,还是照常上课?老师选择了后者。

他让学生把钉子敲平,就开始上课。

到了下课,他留下班干部讨论“钉子事件”的原因,让班干部意识到自己工作上的不足,并召开了“板凳上的钉子从何而来”的主题班会,使肇事者深受感动,主动承认了错误。

三、以静制动法面对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教师只有沉着冷静,才有可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一位教师兴致勃勃地走进教室,突然发现黑板上画了一幅自己的画像,引起课堂上一阵骚动,但是他竭力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平静而真诚地说:“画得多好啊,确实像我,希望这位同学以后为我们班上的“黑板报”画刊头、题花,大家说好吗?同学们一阵应和之后稳定了情绪,教师开始讲课,下课铃响时,教师惋惜地合上书本,轻声说:“时间不够了。

”敏感的学生马上听出教师的“话外之话”、“弦外之音”,懂得了课堂上出乱子会影响大家的学习。

从此以后,那位同学再也没有在课堂上出乱子。

发现某学生在写其他学科的作业。

可以走过他身边,轻轻敲一下他的课桌,示意他停下来。

回到讲台继续讲课,并注意该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

有需要提问的问题,可以向他提问,促使他保持注意力。

课下,可找他个别谈一谈,告诉他这样学习不是好习惯,付出同样的努力却不会取得好效果。

这样处理,不用专门占用时间,也不会分散其他学生的注意力,轻而易举,效果理想。

四、幽默带过法课堂上有些偶发事件使教师处于窘境,查处拖延时间,不理睬又损害教师威信。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采用幽默法,暂时让自己摆脱窘境。

一位教师走进教室时,刚刚推开虚掩着的教室门,忽然一把扫晕掉了下来,不偏不倚,正好打在教师的讲义夹上,课堂上一片哗然,这分明是学生搞的恶作剧。

可这位教师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轻轻地捡起掉在地上的讲义夹和扫帚,自我解嘲地笑着说:“看来我工作中的问题不少,连不会说话的扫帚也走上门框,向我表示不满了。

同学们,你们天天与我一起相处,对我有更多的了解,希望你们在课后也给我提提意见,帮助我改进工作吧!”课堂上一阵窃窃私语之后,很快地安静下来了,这位教师面对损害自己的行为以幽默带过,既显示了教师的诙谐大度,又让自己摆脱尴尬境地,还为学生创设了自我教育的氛围。

五、因势利导法学生在上课时,往往会把由课前发生的事件所引发的情绪带到课堂上来,如果不因势利导,正确处理,就会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气氛。

如甲乙两班在学校组织的球赛中,由于老师指导有方,甲班出人意料地战胜了实力很强的乙班,乙班心中不服,第二天这位老师来给乙班上课时发现气氛异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