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坑沉降观测方案共9页word资料

基坑沉降观测方案共9页word资料

大兴康庄两限房(一期)
1#、5#、8#号住宅楼
基坑变形监测方案
北京住总第三开发建设有限公司
康庄工程项目经理部
2009年2月
目录
1. 编制依据 (2)
1.1. 施工图纸 (2)
1.2.主要规程规范 (2)
1.3.其他 (3)
2. 工程概况 (3)
3. 施工部署 (3)
3.1.人员部署 (3)
3.2.监测管理程序 (4)
4. 基坑变形监测的必要性、目的和内容 (4)
4.1.基坑变形监测的必要性 (4)
4.2.监测目的和内容 (4)
5. 监测要求及准备 (5)
5.1.监测要求 (5)
5.2.监测过程控制要求 (6)
5.3.对监测数据结果的要求 (6)
5.4.主要测试设备 (6)
6. 监测方法 (6)
6.1.肉眼观察 (6)
6.2.基坑外半永久性基准点的布置 (7)
6.3.水平位移监测 (7)
6.4.监测频率 (7)
6.5.变形控制标准 (7)
6.6.资料整理和分析反馈 (8)
6.7.其它注意事项 (8)
6.8.监控报警值 (8)
1.编制依据
2.工程概况
3.施工部署
3.1.人员部署
3.1.1.项目部组织机构
项目部施工监测管理人员为岳秀记,负责本工程的基坑变形监测工作;分包单位的监测工作必须严格执行项目部制定的一系列监测管理制度,做到持证上岗。

4.基坑变形监测的必要性、目的和内容
4.1.基坑变形监测的必要性
在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只有对基坑支护结构、基坑周围的土体和相邻的构筑物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才能对基坑工程的安全性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有全面的了解,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反馈,并采取必要的工程应急措施,甚至调整施工工艺或修改设计参数。

4.2.监测目的和内容
监测目的:检验设计所采取的各种假设和参数的正确性,指导基
坑开挖和支护结构的施工;确保基坑支护结构和相邻建筑物的安全;积累工程经验,为提高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的整体水平提供依据。

(检测布置点详见附图)
监测内容: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要求,为确保施工安全及周边建(构)筑物和地下管线设施的安全,在基坑开挖和地下结构阶段需进行以下监测:1)支护结构水平位移监测;2)周围建(构)筑物、道路等变形监测。

5.监测要求及准备
5.1.监测要求
基坑监测工作须按照计划进行。

计划性是监测数据完整性的保证。

监测数据须是真实可靠的。

数据的可靠性由测试元件安装或埋设的可靠性、监测仪器的精度、可靠性以及监测人员的素质来保证。

监测数据真实性要求所有数据须以原始记录为依据,原始记录任何人不得更改、删除。

监测数据必须是及时的。

监测数据需在现场及时计算处理,计算有问题可及时复测,尽量做到当天报表当天出。

因为基坑开挖是一个动态的施工过程,只有保证及时监测,才能有利于及时发现隐患,及时采取措施。

对重要的监测项目,应按照工程具体情况预先设定预警值和报警制度,预警值应包括变形或内力量值及其变化速率。

基坑监测应整理完整的监测记录表、数据报表、形象的图表和曲
线,监测结束后整理出监测报告。

5.2.监测过程控制要求
每次观测采用相同的观测方法和观测线路;观测期间使用同一仪器,同一人操作,不能更换。

5.3.对监测数据结果的要求
对当天测得的数据,当天整理上报。

上报的监测数据要以所附的各表格形式上报给项目技术负责人;每次将观测结果详细记入汇总表。

正常情况下,土方开挖期间每隔7天(土方开挖结束后每隔30天)进行观测成果汇总,每周五上午11点前向监理工程师上报观测成果汇总表和变形情况;项目技术负责人要组织相关人员对观测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分析变形是否过大或是否趋于稳定,及时发现问题并确定是否需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6.监测方法
6.1.肉眼观察
肉眼观察是凭经验观察获得对判断基坑稳定和环境安全性有用的信息,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需在进行其他使用仪器的监测项目前由有一定工程经验的监测人员进行。

主要观察围护结构和支撑体系的施工质量、围护体系是否有渗漏水及其渗漏水的位置和多少、施工条件的改变情况、坑边堆载的变化、管道渗漏和施工用水的不适当排放以及降雨等气候条件的变化等对基坑稳定和环境安全性关系密
切的信息。

同时需密切注意基坑周围的地面裂缝、围护结构的工作失常情况、邻近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裂缝、流土或局部管涌现象等工程隐患的早期发现,以便发现隐患苗头及时处理,尽量减少工程事故的发生。

这项工作每天早晚进行,并将观测到的内容详细地记录在监测日记中,同时记录施工进度与施工工况,重要的信息则需要写在监测报表的备注栏内,发现重要的工程隐患则要专门出监测备忘录。

6.2.基坑外半永久性基准点的布置
因为基坑坡顶观测基准点离坑上口一般较近,当基坑发生变形时,观测基准点也会随之变形,因此在距离基坑上口外侧2倍坑深的位置布置三个半永久性基准点,以便在每次观测时对观测基准点进行校核。

6.3.水平位移监测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基坑开挖后土钉墙施工阶段在翻边上布置位移观测点,位移观测点设置在土钉墙支护部位,边坡阳角及易发生位移的危险段位移观测应加强,位移观测点间距为20m左右。

6.4.监测频率
基坑开挖过程中每一步土方开挖都应观测,每天二次,基坑开挖完7天后,可由每天二次到两天一次,开挖完成15天后且当连续三次观测位移值累计增加量不大于2mm时,每三天观测一次;每次雨后连续观测两天,每天1次。

6.5.变形控制标准
观测时间:在土方开挖前,记录各观测点的初始数据。

基坑开挖过程中每一步土方开挖都应观测,每天二次,基坑开挖完7天后,可由每天二次到两天一次,开挖完成15天后且当连续三次观测位移值
累计增加量不大于2mm时,每三天观测一次。

在基坑回填工作完成后停止观测即可认为边坡已经稳定。

该边坡的位移量报警值取基坑深度的2‰(1#楼:15.16mm;1#楼:15.96mm;1#楼:15.16mm;)。

如果观测数据超过此监控值,监测人员应立即向项目总工汇报,项目技术负责人则应立即通知基坑支护设计单位,组织技术人员一起进行原因分析,商讨和提出解决措施,从而确保基坑边坡的安全。

6.6.资料整理和分析反馈
监控资料按照图表格式进行整理,凡在当天监测得到的数据,必须当天处理完毕。

如支护结构的变形量-时间曲线,并将数据和分析结果当天公布。

监测人员必须在当天向施工单位技术工程主管人员进行口头提醒,如有必要应向其主管部门进行通报。

监测变形分为安全、注意和危险3个等级。

每周将本周的报表进行处理,做成分析成果表进行周报,上报监理。

6.7.其它注意事项
基坑边5m内,均布荷载不得大于设计荷载值。

基坑四周作好防、排水工作,严防地下管道渗水。

坑上轴线控制点或水准基点每1个月复核一次,以保证其精度。

6.8.监控报警值
北京地区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给出的监控报警标准值如下:
该边坡的位移量报警值取基坑深度的2‰。

附录
检测点布置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