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德阳二模)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松江一带“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植棉”,太仓等地“务本种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之七八”,嘉兴地区“物产直稻”却“每不能自给,待食于转输者十之三四”。
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 ) A.经济结构的变动B.城镇化进程的加快C.农业经济的衰退D.人地矛盾日益尖锐2.(2019·揭阳一模)西周晚期的一些青铜器的铭文中出现土地交换和土地买卖的记录,甚至还列出了在场作证的王室官员的名字,以作凭据。
这说明了西周晚期( ) A.土地出现私有化的趋向B.宗法分封制严重破坏C.青铜铸造工艺日渐成熟D.井田制得到发展和完善3.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公元2年,全国已开垦的田地为827 053 600汉亩,人均拥有田地13.88汉亩,远低于法律规定人均可占有的土地数量100汉亩。
据此可知( ) A.农业资源得到全面开发B.经济重心实现南移C.土地兼并成为社会问题D.土地问题亟须解决4.(2019·南充二模)宋太宗曾颁发圣旨:“应典卖倚当庄宅田土,今后并立合同契四本,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纳商税院,一留本县,违者论如法。
”这反映了宋代( )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B.开始出现土地所有权登记制C.已有明显产权意识D.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5.据史料记载:“古代中国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
《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
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
”这说明( ) A.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C.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6.(2019·江门一模)以下为《诗经》中农业生产工具词汇出现次数的统计表,由此可知( )B.集体农耕已经被个体农耕取代C.自然经济成为主导的经济成分D.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已经形成7.(2019·齐齐哈尔一模)唐玄宗曾下诏:“马牛驴皆能任重致远,济人使用,先有处分,不令宰杀”,并派出御史专门“纠察”。
这反映了唐代( )A.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强化B.对地方事务管理相当严格C.刑罚严苛且涉及领域广泛D.统治者对社会生产的重视8.宋朝时,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南方的开发、农作物的传播与发展,原来的作物种植结构几乎全被突破,以粟、麦为主的粮食种植结构,被以稻、麦为主的粮食种植结构取代。
其主要原因是( )A.稻麦轮作使耕地亩产增加B.粟的产量已达传统农业极限C.玉米种植面积迅速扩大D.北民南迁刺激江南麦类发展9.(2019·唐山一模)商周青铜器的制作中,逐渐形成了规矩,按规矩制作出来的范就是规范,即当今“规范”一词的原型及原意。
这种按规矩操作的工艺思想,一直被延续至今,并体现在当今的各行各业之中。
这说明( )A.规矩贯通着整个中国历史B.标准化生产始于古代中国C.商周青铜文化影响极深远D.工艺思想渗透着人文精神10.(2019·蚌埠一模)秦统一后,对酿酒业征收重税,导致酒价极高,十倍于成本;《秦律·田律》还规定禁止农民酿酒,沽卖取利。
这些举措旨在( )A.使酿酒业获健康稳定的发展B.杜绝贪腐奢靡之风的兴起C.稳定市场秩序便利商业活动D.促进农业发展和增加税收11.据《天工开物》记载,明代普通铁炉每炉可装矿砂2 000余斤,一日出铁6次,共需矿砂万余斤,燃料使用煤炭。
这反映出当时( )A.雇佣劳动的盛行B.生产技术停滞不前C.手工业得到发展D.政府对冶铁的重视12.景德镇瓷窑性质统计表(单位:座)A.制瓷业利润日趋下降B.官营作坊垄断地位被打破C.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D.政府丧失了对经济的控制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
——摘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材料二亚当·斯密曾说:“中国历来是世界上最富裕,也是一个最肥沃、耕耘最得法、最勤奋而人口最众多的国家……然而,马可·波罗在500年前游历该国的记述,与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
可能远在当日之前,这国法律与组织系统容许她聚集财富的最高程度业已到达。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其所反映的古代中国经济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特点。
(10分)(2)材料二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传统经济存在什么现象,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15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形成及其原因》等整理根据材料,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德阳二模)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松江一带“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植棉”,太仓等地“务本种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之七八”,嘉兴地区“物产直稻”却“每不能自给,待食于转输者十之三四”。
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 ) A.经济结构的变动B.城镇化进程的加快C.农业经济的衰退D.人地矛盾日益尖锐A [根据材料可知,江南地区经济作物种植超过农作物,这体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农业经济结构发生变动,故选A项;城镇化进程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的过程,这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B项;江南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反映的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故排除C项;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动不能体现人地矛盾,故排除D 项。
]2.(2019·揭阳一模)西周晚期的一些青铜器的铭文中出现土地交换和土地买卖的记录,甚至还列出了在场作证的王室官员的名字,以作凭据。
这说明了西周晚期( ) A.土地出现私有化的趋向B.宗法分封制严重破坏C.青铜铸造工艺日渐成熟D.井田制得到发展和完善A [由材料中“土地交换和土地买卖”可知,西周晚期已出现土地私有化的趋势,故选A项;题干反映的是经济问题,不是政治问题,故排除B项;题干未反映青铜铸造的工艺,故排除C项;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这一制度下不允许土地买卖,故排除D项。
] 3.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公元2年,全国已开垦的田地为827 053 600汉亩,人均拥有田地13.88汉亩,远低于法律规定人均可占有的土地数量100汉亩。
据此可知( ) A.农业资源得到全面开发B.经济重心实现南移C.土地兼并成为社会问题D.土地问题亟须解决D [材料“公元2年……人均拥有田地13.88汉亩,远低于法律规定人均……100汉亩”说明当时土地数量偏少,不能满足农民需求,这一问题亟须解决,故选D项;材料反映不出农业资源是否得到全面开发,故排除A项;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到南宋才完成,汉代时期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地主和农民所占有土地量的比例,故排除C项。
]4.(2019·南充二模)宋太宗曾颁发圣旨:“应典卖倚当庄宅田土,今后并立合同契四本,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纳商税院,一留本县,违者论如法。
”这反映了宋代(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B.开始出现土地所有权登记制C.已有明显产权意识D.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C [材料反映了典卖东西要“并立合同契四本”,说明宋代已经有产权意识,注意利用契约保护自己的产权,故选C项;由材料可以看出有土地买卖存在,但无法说明相当频繁,故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从宋太宗时期才开始出现土地所有权登记制,故排除B项;宋代政府虽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项。
]5.据史料记载:“古代中国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
《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
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
”这说明( ) A.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C.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A [根据材料可知,妇女在农家亦有其必要的工作,“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在农隙举行婚礼,可以不至妨及农事,所以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故A项正确;B 项不符合“古代中国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C项与材料无关;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 6.(2019·江门一模)以下为《诗经》中农业生产工具词汇出现次数的统计表,由此可知( )B.集体农耕已经被个体农耕取代C.自然经济成为主导的经济成分D.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已经形成A [由统计表可知,在西周时期出现了很多种农具,而这些农具在《诗经》中又有记载,说明《诗经》这部文学作品同时也具有史料记载的某些价值,故选A项;在井田制下,耕作方式是大规模简单协作,不是个体农耕,故排除B项;统计表没有提及自然经济,故排除C 项;铁犁牛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故排除D项。
]7.(2019·齐齐哈尔一模)唐玄宗曾下诏:“马牛驴皆能任重致远,济人使用,先有处分,不令宰杀”,并派出御史专门“纠察”。
这反映了唐代( )A.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强化B.对地方事务管理相当严格C.刑罚严苛且涉及领域广泛D.统治者对社会生产的重视D [材料反映的是唐代不允许民间随意宰杀马牛驴,主要原因是利用马牛驴辅助农业生产,体现了统治者对社会生产的重视,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对牲畜的管理,没有体现重视农业轻视商业及地方事务管理,也不能反映刑罚是否严苛,故排除A、B、C三项。
] 8.宋朝时,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南方的开发、农作物的传播与发展,原来的作物种植结构几乎全被突破,以粟、麦为主的粮食种植结构,被以稻、麦为主的粮食种植结构取代。
其主要原因是( )A.稻麦轮作使耕地亩产增加B.粟的产量已达传统农业极限C.玉米种植面积迅速扩大D.北民南迁刺激江南麦类发展A [材料“以粟、麦为主的粮食种植结构,被以稻、麦为主的粮食种植结构取代”说明稻麦轮作更能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大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故选A项;B项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明清时期中国开始种植玉米,故排除C项;D项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
] 9.(2019·唐山一模)商周青铜器的制作中,逐渐形成了规矩,按规矩制作出来的范就是规范,即当今“规范”一词的原型及原意。
这种按规矩操作的工艺思想,一直被延续至今,并体现在当今的各行各业之中。
这说明( )A.规矩贯通着整个中国历史B.标准化生产始于古代中国C.商周青铜文化影响极深远D.工艺思想渗透着人文精神C [由材料可知,“规范”一词及制作技艺源自商周青铜器的制作且延续至今,体现了商周青铜文化影响深远,故选C项;“规范”对社会发展的诸多影响深远但不等同于贯通整个中国历史,故排除A项;标准化生产开始于西方工业革命时期,故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人文精神无关,故排除D项。